秦汉六朝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的建立至公元589年南朝陈的灭亡为止,绵延八百余年。它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建立、巩固时期和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大混乱时期。在其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中国学术史上的第二次“百家争鸣”。
被称为“汉代孔子”的董仲舒,继承了儒家的德治传统,强调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他明确提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57]主张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促成了古代教育的政治伦理化。经过董仲舒的阐发,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教育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并被罩上了神秘的外衣。在教育方法上,董仲舒创立“次相授业法”,即让高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教低年级学生的方法。汉代中兴时,学校教育规模巨大,董仲舒在学生日渐增多、一人难于应付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创立“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说是十九世纪初英国“导生制”的先驱,为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供了先例。
东汉王充在批驳当时的谶纬迷信和崇古宗圣的学风中,提出了独树一帜的教育理论。他肯定环境和教育在培养人才上的作用,提出了“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58]的主张;他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提出了“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59]的命题;他还认为“人有知学,则有力矣”[60],这可能是“知识就是力量”的最初始的表达。他还反对呆读死记,重视学习与实际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反对“信师好古”地盲目学习,而倡导“问难穷究”“核道实意”[61]的探索学风。这些主张都丰富了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思想,以玄学教育和家庭教育最为引人注目。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想,以嵇康、王弼等为代表。玄学家虽然对一般教育原则及教育规律论述甚少,但在反对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方面却别开生面。玄学家们认为儒家名教的最大失误是压抑个性,破坏了人的自然发展,好的教育应该越名教,任自然。所以,教育的关键是让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然地发展。玄学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培养“文明在中,见素抱朴。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鉴乎古今,涤情荡欲”[62]的至人。这种观点在当时教育思想上具有重大的变革意义。(www.xing528.com)
当时家庭教育以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就最高。这本书共二十篇,是颜之推为了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以保持自己家庭的传统与地位而写出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这是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全面地阐述了教育的意义和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他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63]主张严与爱结合的教育方式:“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64]颜之推继承孔子、孟子等儒家学者重视环境习染的教育思想,提出家庭教育要注意选邻择友,让儿童置身于比较优良的社会交往的环境之中。他还十分重视对子女道德的教育,认为士大夫子弟的教育应该“德艺周厚”[65],以德育为根本。他的家庭教育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作为封建士大夫家庭教育的范本,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