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篆刻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

篆刻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印章是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独有艺术形式,因其所用文字大都为篆字,再加上具有书法艺术属性,故又称“篆刻艺术”。篆刻艺术作为传统艺术中的瑰宝,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篆刻因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元代王冕发现质地松软的花乳石后,篆刻艺术的天地更为广阔。在清代,篆刻艺术更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篆刻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

印章是书法雕刻相结合的独有艺术形式,因其所用文字大都为篆字,再加上具有书法艺术属性,故又称“篆刻艺术”。篆刻与书法堪称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孪生姐妹,其原理大都相同。篆刻艺术作为传统艺术中的瑰宝,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

(一)篆刻的含义与发展

所谓篆刻艺术,是于玉、金属、象牙、犀角、琉璃、木、水晶、石等质材上雕刻以篆体文字的艺术。“印章”又名“印”或“章”,古称“玺”,研究印章的学说称为“印学”。篆刻因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作为中华民族国粹之一,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悠久而厚重的历史传统。

印章古称图章,又指图章印出的痕迹,“用作取信之物”,“古无押字,以印章为官职信令”。关于印章的起源在古代典籍中有不少记载,早在春秋中期,印章已应用于社会活动之中。从近代考古发现的实物来看,殷商时期就已存在印章,而战国时期的古印,已经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古代印章作为一种身份记号用以辨识不同对象,是随身佩戴的。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印章逐渐成为一个人权力和地位的一种象征。秦以前,无论官印、私印都称“玺”。秦统一以后,印章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只有皇帝印才称为“玺”,材质为玉;官员和百姓的印,只能用“印”或 “章”,官员印章材质为金或铜,百姓所用材质为铁或石。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历代王朝大体沿袭了这一印章制度。汉代开始,出现将军印,称为“章”,以后有在官衔下加“章”或“印章”的。武则天时期,因避讳“玺”同“息”谐音,改用“宝”。此外,根据历代的习惯印章称谓发生了一系列改变,有的称“印章”“印信”,有的称“记”“朱记”,还有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的,等等。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后因历史进步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代之以朱色钤盖。

古玺印一般比较小,并雕有坛、台、龙、虎等各种形态的印纽,通常挂于腰带以便使用。先秦古印用材、形制各随其便,并无定制。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印章的使用开始逐渐规范。官员的印章大都有专门机构通过浇铸而成,史称官印、铸印。官印有明确规定,是区分官阶的标准。其等级次序为:玉最贵,金次之,银再次之,一般官吏只能用铜印。老百姓所用称为私印,印材则没有更多讲究。隋唐以后,官印渐大,印材也更丰富。

元代王冕发现质地松软的花乳石后,篆刻艺术的天地更为广阔。王冕的自书自刻不但能够表达书法之美,而且别有趣味,因此,很快被当时的文人接受。由于印章侧面可以刻上可歌可咏的诗文,或作者姓名籍贯、制作年月日等,自篆自刻逐渐形成风气。自此,印章彻底摆脱了作为权力地位象征的束缚,篆刻开始真正进入艺术时代。此后,明代文彭、何震师承秦汉,大胆突破前人藩篱,穷尽毕生精力为篆刻艺术推波助澜,印坛各种流派异彩纷呈,名家辈出。在清代,篆刻艺术更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现代印章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

(二)体裁

印章的产生必须依赖一定的材料,无论是铸印还是刻印,都是材料变革的产物。同样,印章存在不同的形制,这是伴随着时代变迁而出现的审美差异。

印章上的文字最早与当时通用的字体一致,战国时期采用的是各国流行的大篆、籀文,秦代用李斯的秦篆,秦汉以后,用于印章上的字体范围扩大了许多,出现了缪篆、鸟虫篆等多种篆体。隋唐以来,不仅沿袭使用篆体类文字,隶体、楷体等也应用于治印,甚至殷代的甲骨文也被吸收进来。然而,在印章所用文体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始终是篆体类文字,这种传统一直保留至今。

印章的形制很多,主要有方印、条印两种,按照形成原因有铸印与刻印,按照用途有官印与私印,通常官印为铸印,私印为刻印。各种大小不一的方形印章,称为四方印,既可铸也可刻,四方印应用最广,主要用于书画作品落款,以及相对正式的需要,姓名印大都为方印;条形印即方形印的一半,长宽比例为一比二,称为“半通”,主要用于书法作品的“引首”。此外,还有圆印、半圆印、椭圆印、钱币印、兽形印等,这些印都是刻印,主要用于书画作品补白。一般制印都是单面,刻印有单面,也有双面,甚至还有五面、六面印,此外还有三个或四个印章共同组成一个完整印的,称为连珠印。

印章种类繁多,基本上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类。官印即官方所用之印章。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不仅名称不同,形状、大小、印文、纽式也有差异。官印由皇家颁发,代表权力,以区别官阶和显示爵位。官印一般比私印大,谨严稳重,多四方形,有鼻纽。私印即官印以外印章的统称。私印体制复杂,可以从字义、文字安排、制作方法、治印材料以及构成形式上分成各种类别。从字义上划分,印章有姓名字号印、斋馆印、书简印、收藏鉴赏印等,分别用于表字或号、为居室书斋命名、书简往来、校订审定鉴定等。

印章的美学价值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艺术美和材质美。印艺之美则可分化成四个部分:印文、印款、印谱以及印饰。(www.xing528.com)

(三)鉴赏

篆刻鉴赏包括的范围较广,从篆刻艺术角度,有篆刻技法、篆刻流派、篆刻风格;从材质角度,有玉、金、银、铜、铁、角、石等;从篆刻技法角度有书法、刀法、章法。此外,还有印谱、印饰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技法层面上的书法、刀法、章法。

篆刻技法包括字法和刀法两大类,二者都很繁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了完善的体系。

字法即书法,指的是篆刻所用文字及其书写方法。篆字有三种,即大篆、小篆、缪篆。大篆主要是指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钟鼎文和六国古文字。由于时代不同和各国使用的文字之间的差别,导致大篆形体复杂,没有统一的书写格式,异体字较多。小篆是指秦统一后颁行的法定文字。它形体规范,偏旁统一,笔画委婉曲折,粗细均匀,体式圆浑,分间布白调和对称,字形狭长,上部紧密,下部开朗舒展。缪篆特指汉代使用的篆字,是在小篆基础上相对随意书写形成的,因其对于小篆是一种谬误而得名。缪篆形体不规范,偏旁可变,笔画直折而可伸展,字形呈方形或长形。篆刻所用字体是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大篆由于异体字较多,字形古怪,透过章法构成、空间布白可以呈现无穷变化,体现的是古朴之美。小篆由于形体规范、体式圆浑、布白对称,更能体现规范和婉约流动之美。而缪篆由于形体可变,笔画直折而可伸展,有利于章法构成,空间布白呈现规整,展示的是规范之美。

篆刻欣赏中技法以刀法为主,如何用刀是作品质量的关键。在篆刻技法传承过程中刀法众说纷纭,十分繁复,细分有十三种之多,但归纳起来常用的是冲刀与切刀两种。篆刻时所用刻刀有斜口、直口,有单锋、双锋,有大、有小,刻石大都用直口双锋刀,用刀时通常正锋少侧锋多。这是因为用正锋入石不易显现笔画,而侧锋入石则笔画呈斑驳状。侧锋需把握一定角度,只有把握好角度才能表现出篆刻的意蕴。冲刀法是持刀用正锋或侧锋向前推进,切刀法是持刀向前向下压切。侧锋用刀特征是笔划爽利劲健,正锋则较为平实。初习者篆刻先学切刀,后习冲刀。篆刻时如一刀下去不尽如人意,往往需要再次用刀,此为复刀。刻印完成之后仍有未到之处,可用刀再行修正,称为补刀。

篆刻的章法犹如绘画的构图,是体现篆刻形式美的主要方式,历代篆刻家都十分重视。无论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如何精彩,章法平庸,必前功尽弃。所谓章法,就是根据印面位置把所需刻的文字一一置于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体虚实相间,产生顾盼生情,妙趣横生的效果。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必先静坐默想,反复构思,然后起于稿纸,并反复修改,直至满意再写上印面。篆刻的章法必须根据印文的字数多少布排,按照先上后下,先右后左的顺序进行。一字印通常置于印的中央,两字印布排方式可左右、上下对分,三字印、四字印以致多字印布排方式复杂,变化万千,往往根据字形、笔画、个人风格等相关因素共同抉择。

篆刻的章法千变万化,气象万千。具体说来有以下方式:第一,平均法。属于印式中最工整的一路,每字所占位置相等。第二,疏密法。即根据入印文字笔画繁简,各字面积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之分,或根据文字本身作适度的调整产生疏密对比。第三,轻重法。由线条所占面积形成粗细、大小、轻重不一的视觉感受,赋予作品节奏感。第四,呼应法。用印中朱白或疏密的相互照应,产生左顾右盼的效果,增强整体的韵律节奏。第五,借边法。是在文字有较长的线条与印边栏重合时为了打破平行线而使用,目的是避免雷同而呆板。第六,增损法。对文字笔画作适当增减以符合美的原则。一般在一印中增损一二字,一字中增损一二笔,否则有牵强附会之感。第七,收放法。根据书法美的特征将印文中笔画进一步夸张和收放以求整体紧凑生动。第八,挪让法。即改变篆书固有结构形态以适应章法的需要,常见的有根据文字占地大小,及偏旁部首穿插和移位两种。第九,方圆法。在一印中作方圆变化的处理,避免章法呆板和雷同,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第十,避同法。印章中出现重复字必须在字法、章法或形式上进行变化以求避免雷同。十一,穿插法。写意豪放一路的印章在文字线条上需进行适度穿插,以兼顾疏密、轻重、呼应的关系。十二,开合法。产生散中有合、合中见离的艺术效果,强化分朱布白、呼应对比而产生的生动有趣的效果。十三,欹侧法。是行草书创作结构的欹侧变化赋予篆刻的新形式,以期表现强烈的个性与风格。十四,界画法,界画种类多种多样,目的是作为印章的装饰或规整章法。此外,还有边栏变化法等。

印章的基石是书法,书法作为表现人的情感工具被人赋予了深刻的人文内涵。历代印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书写的“无一讹笔”是保证印文具备鉴赏价值的重要前提,而书法艺术中的内涵体现是保障印章质量的根本。篆刻所使用的篆字对于现代人是陌生的,但稍加学习即可了解掌握,可是要达到精通却十分艰难。篆字以“形”为中心发展,逐渐变为“意象”,所以篆字从一开始就具备美术性。印章之所以被历代知识阶层推崇、喜爱,正是由于它的难能、艰涩所带来的挑战和诱惑。

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这种布局是否符合情理是有无高品位的根本。章法的布局就如同人的基本品质,唯有以平衡、老实、大方、端正作为基础,才能进一步产生幽默、豪情、厚重、典雅等不同情趣,反之,则世俗、奸猾、轻薄、浮华等。

制印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力艰功深。用刀一如良纸之受笔墨,铁笔所行之处,石屑纷披,呈现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线条痕迹具有古拙苍劲的金石气息。冲刀行进爽快,一泻千里,犹如人之豪情,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而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犹如人生之行程一步一个脚印。制印中两种刀法结合运用,效果更佳。犹如成熟之人,既可情意奔放,又可稳重踏实。总之,治印过程类似于一种人生体验,“坚顽青石指掌间,中虚函气临窗前,山川旷野无声迹,雷电风云注笔端”。

同刀法、章法一样,篆刻构图千变万化,气象万千。不同作者的不同构图,是人透过不同境遇的一种特定表现,或平和谦恭,或胸怀广阔,或气宇轩昂,或猥琐胆小,或软弱畏惧。但是体现的都是人的胸怀与胆识,是人的本质的一种艺术再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