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思想产生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基础。数千年来,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统一的和持续的传统,并深深渗透在中华民族的心理、意识、趣味、好恶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无可否认的重要地位。其基本特征如下。
(一)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历来强调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感染作用,表现在理论上,便是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通观整个中国艺术思想史,美善统一始终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和不同的艺术思潮中,对善的实质、内容的理解,以及美善如何获得统一的看法有所不同,这一点在儒家美学中表现最为清楚。尽管中国美学从一开始就十分注意美同感官愉悦、情感满足的主要联系,也并不否定这种联系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但它同时强调这种联系必须符合伦理道德的善。由于中国美学强调美与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并力求要实现这种统一,中国美学经常把审美同人的高尚精神品质以及道德情操联系在一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严格地把纯粹的官能享受排除在审美之外,认为把两者混同起来是错误的、有害的。中国艺术思想要求作品具有纯洁高尚的道德感,注意艺术的社会价值,反对沉溺于低级无聊的官能享受,这也是中国美学史上“文”与“质”、“文”与“道”、“华”与“实”、“丽以淫”与“丽以则”等的关系问题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提出来加以讨论的根本原因。
(二)情与理的统一
中国艺术思想远比西方的古典艺术思想更为强调艺术的情感方面,它总是以情感的表现和感染作用去说明艺术的起源和本质,这种不同也分别表现在东西方艺术的发展上。在古希腊,得到充分发展的艺术部分都是再现性很强的,如史诗、雕塑、戏剧。而在中国古代,则充分地发展了以乐为中心的艺术表现情感的功能。中国古代与乐相联系的诗也绝大部分是抒情诗,为中国所特有的书法艺术和以乐为中心的这一古老深厚的传统亦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中国美学强调情感表现,同时又十分强调“情”与“理”的统一,即要求艺术表现的情感是合乎伦理道德之善的情感,而不是无节制、非理性的情感。中国艺术思想也讲艺术真实,但这不是对外界事物的模拟再现和真实,而是情感表现的合理和真实。中国美学极少如西方美学那样讨论美与真的关系,真就包括在善之中,善必定同时真,所以,“情”与“理”的统一,既是“情”与“善”的统一,也是“情”与“真”的统一。“理”兼真善,“理”要渗透到个体内心情感的最深处,《易传》所谓“修辞立其诚”,扬雄所谓“言,心声也;书,心画也”等,都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中国艺术思想认为真正的艺术是贯注在个体人格中的善的情感的真实无伪的表现。“理”与“情”应当融为一体,不可分离。(www.xing528.com)
(三)认识与直觉的统一
中国艺术思想很早就认识到艺术不同于科学认识的重要特征,但始终不把直觉与认识绝对分割。在中国美学的各个主要派别或思潮中,儒家最强调艺术的概念认识的功能,但并不完全忽视直觉的作用,如孟子所谓“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道家、禅宗的美学最重视直觉的作用,但也并不因此而否定概念的作用。如宋代严羽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但他同时又主张“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充分肯定审美与艺术的直觉离不开认知。要求善美统一的中国古代美学始终贯穿着鲜明的理性主义精神,却又不否定直觉和情感,而且极为重视它们在审美和艺术中的重要作用,这与西方古典美学大为不同。
(四)人与自然的统一
基于中国哲学中重要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艺术思想总是强调人与自然、生命的欲望与社会伦理道德要求的实现相统一。外在自然物的美根源于它同人的生命发展有密切关系,它的运动节奏、韵律同人的内在的伦理道德情感要求之间存在着某种吻合、一致、同一。中国艺术思想高度重视形式美,但又总是把形式与情感的表现相联系,从来不用纯自然的规律去解释形式美。从人对自然的关系来看,中国美学高度肯定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运动力量和在空间时间上的宏伟、永恒、无限,但这并不出于宗教崇拜,而是恰好意识到并高扬了人类不被自然束缚的伟大力量。而且,这种思想也并不认为人可以脱离自然,摒弃自然,而是强调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强调在两者合一中获得审美的最高境界。这也是山水画、花鸟画等艺术表现形式和与大自然完全融合的艺术创作在中国得到尤为充分的发展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