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中国有无数优秀的诗人,创作出了无数色彩绚丽、美丽动人的诗篇。我们要了解中国文化,就不能不了解屈原、李白、杜甫、苏轼这样的大诗人,不能不了解中国的古诗。
中国的“诗”,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诗”,指的是从远古到唐代的句式比较整齐的韵文形式。而广义的“诗”,就是指所有的诗歌,它不但涵盖了狭义的“诗”,也包括了楚辞、宋词、元曲等形式。所以,我们经常用“诗词”“诗词曲”这些词汇来概括古典诗歌。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人喜欢模仿它们,进行古体诗歌的创作。
今天能够看到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是每句两个字的。但是这样的作品留传下来的很少。在此以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出现了,它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一公元前6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周代诗歌305篇。这些诗歌的形式,以每句四个字为主。我们现在叫它们“四言诗”。如其中的第一篇《关雎》,写的是一个小伙子爱上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战国晚期,出现了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体诗歌,又称“骚体”,由于这些诗歌比较难懂,而且楚辞体也没有成为中国诗歌的主流,我们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四言诗逐渐不能满足表达的需要。因此在汉代时,出现了五言诗。如《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离家远游的人,采下了芙蓉花,想要送给故乡的爱人。但是离故乡太远,愿望无法实现,因而只能感到无比的忧伤。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五言一直是诗歌的主要形式,但是七言诗也已经开始出现了。七言诗在唐代确立下来,并取得了和五言诗同样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汉语在声韵上的特色,诗歌逐渐形成了严格的格律,按照这种格律的规定来写作的诗,就叫格律诗。格律诗从句式上来说,可以分为五言、七言两大类;从诗句的数目上,又可以分为三种:绝句、律诗、长律(又叫排律),其中每首四句的叫绝句,每首八句的叫律诗,十句以上的则叫长律,比较少见。下面,我们就举几个例子,来分别说明格律诗的几种主要形式。
李白的五言绝句《静夜思》,写的是在静静的夜里,诗人看见皎洁的月光,而引起了思念家乡的感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描绘了秋天山中雨后的夜景,风格清新灵动,给人以美的享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翰的七言绝句《凉州曲》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名作,在豪迈旷达之外,更有不尽的沉痛悲愤之意: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李商隐的七言律诗《无题》,用美丽而朦胧的语言表达了男女间哀婉而深沉的爱情,给人以无尽的回味: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www.xing528.com)
格律诗讲究平仄和押韵,朗读起来非常有节奏感,可以非常好地发挥汉语音韵上的美感。另外,律诗的中间二联还特别要求对仗。格律诗后来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唐代的诗歌,除五言、七言以外,还有杂言,也就是各种长短不同的句子混在一首诗里;除了格律诗以外,还有古诗、乐府等体裁,它们对于平仄、对仗和诗歌的长短并不太讲究。举一首李白的乐府诗《关山月》为例: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唐代时,唐王朝与周围的民族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这使得许多战士长期不能回家。这首诗写的就是戍守边疆的战士和他们在家里的妻子的相思之苦,表达了人民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从唐代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叫作“词”,又称“长短句”。这种新的诗体在宋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宋代诗歌最代表性的体裁。所谓词,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每一句的字数长短不一,形式比诗自由。词有不同的曲调,叫作“词调”,又叫“词牌”,如“菩萨蛮”“西江月”“蝶恋花”“水调歌头”等等。每种词牌的形式各不相同,许多作品在词牌下面,又另外写有题目,或对作品的内容和创作背景加以简短说明,如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它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作者被贬谪黄州时,在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它将写景与抒情、议论与描述、怀古与伤今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气势磅礴,壮怀激烈,意境开阔,有极强的感染力。宋代胡仔说东坡这首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词人用词来歌颂古代英雄人物,抒发爱国主义情怀,在通过题材的创新不断扩大词的视野的同时,也在突破传统格律的束缚。苏轼精炼洒脱的笔触,豪健清旷的词风,给当时仍然盛行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指出向上一路”(王灼《碧鸡漫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词按照长度,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有一种常见的说法是,五十八字以内的叫小令,五十九字到九十字的叫中调,九十一字以上的叫长调。如果按照段落结构来分,词又可以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几种。词的段落叫作阕,又叫片。
单调的词不分段,往往比较短,大多是小令。比如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描写了在风景秀丽的西塞山下,隐居垂钓者悠然自得的情态: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双调的词分为前后(或上下)两阕,两阕的字数和形式基本一样。这种形式最常见,小令、中调、长调都有。以北宋李之仪的《卜算子》为例: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三叠分三段,四叠分四段,这两类词都非常少。词也有格律,比较复杂,这里就不介绍了。
到了元代,由于语音、词汇和音乐的发展变化,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曲”(散曲)。曲也是可以合乐演唱的,只不过比词的形式更加自由、灵活和口语化,且经常加有衬字。正如词有词牌,曲也有曲牌,如“天净沙”“清江引”“醉太平”“得胜令”等等。举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散曲描写的是暮秋季节黄昏时候的苍凉萧瑟的景色,而在这个背景下,漂泊天涯的旅人的孤独感也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