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贯天人、会通古今的中国传统文化

学贯天人、会通古今的中国传统文化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的许多史家及其著述都具有恢廓的历史视野,他们学贯天人、会通今古,用包容一切的气势和规模,来阐述历史的发展过程,探究历史的前因后果。司马迁作《史记》时就明确提出,他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会通古今,重视通史著述,是中国史学的主流。在司马迁以后,杜佑撰《通典》,郑樵作《通志》,袁枢作《通鉴纪事本末》,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等,都发展了会通古今的宗旨,展示了恢宏的历史视野。

学贯天人、会通古今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许多史家及其著述都具有恢廓的历史视野,他们学贯天人、会通今古,用包容一切的气势和规模,来阐述历史的发展过程,探究历史的前因后果。司马迁作《史记》时就明确提出,他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天人之际”的学说,是儒家经学的本质内容之一。在这方面,《史记》继承了《尚书》既肯定天命又重德重民的观念,认为天是世俗道德最终最根本的保证,但天命又兼具变和不变两种特性。司马迁对这种信仰充满困惑,如冉耕、季路一者遇恶疾,一者被剁成肉酱屈原投江;贾谊伤心而逝;信陵君为战国四公子之首,但终竟自残;李广引刀自刎等。这些人均有道德却不得善终。但他无法将这种信仰撇弃,他依然坚信天命对世俗道德的眷顾,坚信历史变迁与浮沉之后有天命这一道德根源。另外,《史记》《汉书》等不仅记录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也记载自然历史,其中包含了天文地理的变化。《史记》有《天官书》《河渠书》,《汉书》有《地理志》《五行志》,这种既讲天,又讲人的史学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会通古今,重视通史著述,是中国史学的主流。许多史学家著作通史,目的就是会通古今。这要求史学家运用历史知识,有高屋建瓴、融会古今的见识;同时要求史家有通变的意识,通过著史,从历史的发展变迁中找出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史记》的视野恢廓,不论在时间方面还是在空间方面都是空前的,它笼括了上下三千年之史,横贯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在中国传统史学上开“会通之道”的先河。《汉书》虽然断汉一代为史,但它也全面地记载了西汉一代二百多年的历史,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学术等各个方面。刘知几称赞《汉书》“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练,事甚该密”,[26]皇朝史撰述即由此而兴。皇朝史的历史视野因受皇朝兴衰的局限,不如通史那样辽远,但也颇具恢宏气象。如《汉书》“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即所谓“叙帝星,列官司,建侯王。准天地,统阴阳,阐无极,步三光。分州域,物土疆,穷人理,该万方。纬《六经》,缀道纲,总百姓,赞篇章。函雅故,通古今,正文字,惟学林”。[27]一部皇朝史,包含这么广阔的内容,史家若无恢廓的历史视野,是不可能做到的。(www.xing528.com)

在司马迁以后,杜佑撰《通典》,郑樵作《通志》,袁枢作《通鉴纪事本末》,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等,都发展了会通古今的宗旨,展示了恢宏的历史视野。《汉书》以下的断代史也不乏宏编巨制,如《续汉书》《宋书》《魏书》以及唐修《晋书》《五代史》《五代史志》等,也都在相当程度上展现了史学家们恢廓的视野。中国传统史学家们的这种传统,在《隋书·经籍志》史部诸序中已作了概括:“夫史官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众职,咸所贰焉。是故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内掌八柄,以诏王治,外执六典,以逆官政。”其中所说的“博文强识”“疏通知远”,是跟史家的历史视野直接相关的。中国传统史学家的这一传统,不仅促进了中国传统史学的繁荣,而且也影响和造就了许多通人、名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