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中叶明朝灭亡后,满族建立的清政权统治中国。这一时期虽然程朱理学仍为官学,但由于清初的哲学家很多都参加过武装抗清斗争,国家的灭亡使他们在学术研究上开始对宋明理学进行修正。他们认为宋明理学空谈义理,对国计民生不闻不问,只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丢掉了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要想真正把握孔孟的精神,只有回到儒家原典中去寻找依据。因此,一方面他们重视考据训诂和经书版本的校勘,形成以古籍整理和文字考证为核心的清代朴学,另一方面强调儒家经学的经世致用之效,从而开启了清代的实学之风。
朴学,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出现的一种以考据为主要治学内容的学术思潮,这种学术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轻义理,因此被称为“朴学”。由于朴学采用的是汉儒训诂考订的方法治学,所以又有“汉学”或“考据学”之称。清代朴学萌发于清初,一般认为顾炎武是朴学的先驱。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扬州学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吴派以惠栋为首。因惠栋是江苏元和(即吴县)人,其门徒和追随者大多为苏南人,因此被称为吴派。吴派的朴学研究主要表现在史籍整理、文献考订方面。吴派治学,以尊汉经为学术宗旨。由于对汉儒的尊信和固守,吴派研究经史的方法主要是从古文字入手,重视声韵训诂,从中求得其意义。吴派的学风是博而尊闻,述而不作。他们在史籍整理、文献考订方面卓有成就,而在思想界影响甚微。(www.xing528.com)
皖派以戴震为首,因戴震是安徽休宁人,其门徒或为安徽人,或师承其学说,因此被称为皖派。皖派不像吴派那样偏执,他们尊汉而不迷信,学贵自得之见,比较注重思想性。因此他们学术研究不限于整理考订,在思想界也有一定影响。
扬州学派是乾嘉之际,吴、皖两派之后出现的朴学派别,因其主要成员都系扬州籍人而得名。扬州学派对皖派和吴派的特点都有所发展。主张会通,反对墨守,对诸子学等领域有开拓性研究,由专精发展为会通,并克服了吴、皖两派的固守和偏颇,达到创新和兼容。其代表人物有王念孙、王引之、汪中、焦循、阮元、凌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