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内地。其后,随着佛经译介的发展,佛教为更多的中国人所理解和接受。开始于东汉末年的佛经译介是中国佛教史中的一条主要发展脉络,佛经译介引导并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据统计,在汉译佛典历史上,光留有姓名的译经者就有200多人,他们共译出佛典2 100多种、6 000余卷。这足以说明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也足以说明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谈到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冯友兰曾在其著作中明确指出:“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它传入以后,它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因素,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方面有特殊影响。”
佛教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始于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是佛教哲学中国化的重要阶段。首先是玄学与佛学的渗透。魏晋玄学从无的本体论展开哲学的探索,而一些佛教理论家将佛学中的空与玄学的无互相比附,出现了佛学空论与玄学无论相互渗透的现象。南北朝时期出现神不灭论与神灭论的争论,佛学界坚持神不灭论表明,佛学已经被中国哲学中的鬼神概念所影响,佛学迈出了中国化实质性的第一步。其次,南北朝时期又是佛经译介大发展的时期。该时期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佛典翻译家,他们有来自印度或西域的高僧,也有土生土长的中国僧人。其中著名的有东晋的法显、佛陀跋陀罗、十六国时期的道安、鸠摩罗什,南朝的真谛、求那跋陀罗,北朝的菩提流支等,而他们中又以鸠摩罗什和真谛最为著名,他们与唐代的玄奘、义净并称为佛典汉译的“四大译师”。隋唐时期经济的繁荣,为佛教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使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佛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完成了中国化,逐渐形成了一些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密宗等“八大宗派”。这八大宗派中的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和密宗基本上是纯粹的天竺宗教,而天台宗、净土宗、华严宗和禅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总的来说,这些宗派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并将其融汇于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如天台宗先驱者慧思就将道教的成仙看作成佛的必经步骤;而慧能的禅宗则是吸取了儒家的性善论、道家的自然主义,并继承了竺道生的佛性论、顿悟说而自成一体的;华严宗的著名佛教学者宗密,作《原人论》以调和儒道佛三教,他在书中将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相提并论,认为“不杀生即仁,不偷盗即义,不邪淫即礼,不饮酒即智,不妄言即信”,这是儒释合一的重要表现。在诸多佛教宗派当中,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为广泛的宗派。
禅宗的“禅”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作禅定。在中国一般以菩提达摩为初祖,传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为传法谱系,即所谓的“一花开五叶”。实际上六祖慧能为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此宗以《楞伽经》《金刚经》《六祖坛经》为依据。在印度,没有禅宗,只有禅法,禅法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在中国,禅宗所宗的是大乘禅法,就是所谓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并且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修行方法,形成了最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认为,现实世界的一切,都依存于心,法和佛也就在心中,禅宗的代表人物慧能提出“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本性”“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就是强调向内心追求成佛的道路。这一理论强调现实生活中的人能否成佛,完全在于对自我的心性认识,即只要能认识自我的本性,就可以成佛。这在客观上设定了人人皆可成佛的现实的可能性。这实在是一种简便快捷、经济实惠的成佛方法。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顿悟成佛方法,也是一种神秘的直觉认识方法。佛教的这种人生哲学模式对后世的中国社会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www.xing528.com)
宋代南禅宗的“五家七宗”先后兴起,即南岳怀让一支分出的沩仰宗和临济宗,青原行思一派分出的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后临济宗又分出黄龙、杨岐两派,合称“五家七宗”。各派势力迅速壮大。宋代南禅宗、云门宗、临济宗、法眼宗极为盛行。南禅宗占上风。宋朝统治者提倡佛教,宋太祖下令雕版刻印《大藏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印刷佛经。宋真宗时,僧尼近50万。当时有“无路不逢僧”的说法,形容僧尼之众。辽代华严宗占了上风。元代,西藏的藏传佛教受到皇帝的高度重视。元朝的“国俗”是先受佛戒,然后即位登基。因此元代大修寺庙做佛事。明代佛教四大禅师祩宏、真可、德清与智旭也提倡儒佛融合,智旭更认为三教的根本都是“自心、本心”,从而将三教在“自心”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至此,终于出现了儒道释“三教圆融”的结局。“三教圆融”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