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中的语言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中的语言特质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哲学除了具有以上精神特质,还具有自己的语言特质,这也是学习中国传统哲学需要理解和把握的。[2]中国哲学的精神特质和语言特质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中国哲学的时候要了解中国哲学著作文字后面的背景并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去逐步体会中国哲学中的真谛。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中的语言特质

中国传统哲学除了具有以上精神特质,还具有自己的语言特质,这也是学习中国传统哲学需要理解和把握的。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中道出了很多人学习中国传统哲学的疑惑,并进行了阐释:“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2](www.xing528.com)

中国哲学的精神特质和语言特质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中国哲学的时候要了解中国哲学著作文字后面的背景并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去逐步体会中国哲学中的真谛。如果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切实地去体验其中的理念,就很难真正了解这些哲人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中国哲学的过程也是丰富自己人生体验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