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捂”
雨水节气,北方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天气变化多端,乍暖还寒,气温回升。但这个回升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气温会忽高忽低、忽冷忽热。既然说到个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就不能不提人们常说的“春捂。”这是古人根据春季气候变化特点而提出的穿衣方面的养生原则。初春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人们逐渐去棉穿单。但此时北方阴寒未尽,气温变化大,虽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冽,但由于人体皮肤腠理已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会有所减弱,因而易感邪而致病。
人们常常对气温变化不能预测,气温回升就减去衣服,突然降温衣服没有加上,就很容易患上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也可能会加重原有的疾病,特别是老人、小孩及慢性病患者,所以此时注意“春捂”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初春乍暖还寒的时节,更要将保暖的重心放在下身上。腿脚的保暖工作做好了,才能防止春季疾病的入侵。与其上身穿厚厚的大衣、羽绒服,下身的衣裤鞋袜却过于单薄,不如加强腿和脚的保暖,遵循“下厚上薄”的穿衣原则,尤其是老年人更不能把下身衣服减得太多。
2.积极预防过敏
春季是常见病的多发季节,也是过敏性疾病高发的时候。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的人,对于季节变化更为敏感。遇到气温突变,或花粉飞扬,或粉尘扑面,原有的疾病就可能诱发,每次发作都会加重疾病,此类患者在雨水节气这种温度不稳定的时候,要积极保护自身免于侵袭。例如,患呼吸道疾病的人,出门时戴上口罩,少去人多的公共场合;患关节疼痛的人,通过护膝之类的运动保护装备保护好自己的关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更要重视“倒春寒”对身体的影响,时刻注意温度变化,及时增减衣物,药物须按时服用,经常监测血压,如有不适须尽快去医院治疗。
3.注意养阳
在雨水节气,冬天的寒冷过去以后,天气开始转暖,冬天储存在地下水中的能量开始上升,相应的就是人体肝气也开始生发。阳气开始浮动,会导致一些人的身体根基不稳,小儿多会表现出体虚的病症。因此,我们应根据“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注意养阳、养脾胃。在这个时候,养生保健最关键的就是保护好中焦脾胃,注意保温。这是因为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全,则人体营养利用充分;反之则营养缺乏,体质下降。
根据雨水节气对自然界的影响,养生中,要着重强调雨水节气“调养脾胃”的重要性,因为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健康与否的重要因素。
4.坚持运动
雨水仍然是早春节气,特别是北方,仍然较为寒冷,因此,不宜于做过于激烈的运动,以便让肝气慢慢和缓地上升,避免因为体内能量消耗太过而失去对肝气的控制,导致肝气外泄太多而出现发热、上火等症状。(www.xing528.com)
除了适当的散步、郊游等运动外,还可常甩甩腿、揉腿、搓脚来增加下肢的血液循环,困乏时可伸伸懒腰,通过挤压胸腔器官来增加心脏的运动,使更多的氧气供给身体其他组织。此外,可做些慢跑、打太极拳、八段锦等较轻松的运动,运动量因人而异,以微汗出为度,切勿盲目攀比。
雨水节气运动养生的同时,需注意保护膝盖。早晨锻炼注意护膝,晨练对于健康大有益处,但春季早晨较寒冷,锻炼前应先活动膝关节1至2分钟,松弛关节,预防膝关节的运动损伤。如果跑步也要注意速度,不能太快,减轻脚着地的力度,缓冲腿的震动,防止膝关节损伤。运动时,可佩戴护膝等运动保护装备,既保暖关节,又能保护关节。出汗后,避免用冷水冲洗关节,影响膝盖局部血液循环。此外,春季夜晚气温也较低,人们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待的时间久了,应隔一段时间活动活动膝关节,用手按摩膝盖,促进膝关节的血液循环。
5.饮食调理
早晚较冷,风邪渐增,常见口舌干燥现象,为此,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少食油腻之品。可多食大枣、山药、莲子、韭菜、菠菜等。北方人食疗多以粥为好,可做成莲子粥、山药粥、红枣粥等。此季节,我们应少吃羊肉等温热之品。
6.药物调养
雨水节气考虑到脾胃升降生化机能,用升发阳气之法,调补脾胃。可选用沙参、西洋参、决明子、白菊花、首乌粉及补中益气汤等。
7.精神调摄
“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雨水季节,变化多端的气候易引起情绪波动,进而影响身体健康,所以保持心气平和、情志相适、乐观豁达的稳定情绪对养生十分有利。多读些积极向上的书,听听音乐,走进大自然,都是怡情的好办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