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xon的经典层序地层学、Cross的成因层序地层学、Galloway的成因层序地层学以及Miall的储层构型要素分析理论关于高频层序单元的级次划分、高频层序的时限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经典层序地层理论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Peter Vail[7]和来自Exxon公司的沉积学家继承了Sloss[8]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层序—体系域—准层序”这样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层序是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一个相对整合的、有内在联系的地层序列。层序内部可以根据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进一步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体系域内部则包含若干个具有相互联系的准层序组或准层序。基于这一理论体系,众多学者根据海平面持续的时间周期提出了层序划分方案[9]。受限于勘探程度、资料分辨率和现有技术手段,在三级层序内部进行高频层序划分时所能够识别的高频层序级次也不相同,但大多数划分至准层序组、准层序的级别,相当于四级和五级层序。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四级层序时限在0.08~0.5 Ma,五级层序的时限在0.01~0.08 Ma。
Cross[4]及其成因地层学小组提出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其理论基础包括四个方面:地层基准面原理、体积划分原理、相分异原理与旋回等时对比法则。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并没有根据海平面变化持续的时间来进行旋回级次划分,而是以不同级次的基准面变化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旋回,依据钻井和测井资料可以识别出来的最高级次的旋回称为短期旋回。Cross指出完整的短期旋回是具有进积和加积地层序列的成因地层单元。郑荣才等[3]根据其对多个盆地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建立了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的划分标准,并且厘定了各级次旋回的时间跨度,将基准面旋回划分为六个层次:巨旋回、超长期旋回、长期旋回、中期旋回、短期旋回和超短期旋回。超短期旋回与短期旋回具有相似的沉积动力学形成条件和内部结构。(www.xing528.com)
Galloway[10]的成因层序地层学起源于美国沉积学家Frazier所提出的沉积幕概念[11]。一个沉积幕相当于两次最大洪泛事件所限定的一个沉积复合体,而这一个沉积复合体依次由若干个相序列组成,这些相序列与准层序的规模相当,也属于高频层序的范畴。Galloway在沉积幕的基础上提出了成因地层层序的模式,一个完整的成因地层层序由三个重要部分组成:退覆部分、上超海侵部分和代表最大洪泛事件的顶底界面。运用Galloway的成因层序地层学进行高频层序划分有其自身的优势,尤其是在油田开发阶段的地层对比工作中,在钻井和测井资料上,洪泛面比不整合面、冲刷面等层序界面易于识别,且侧向稳定性良好,十分有助于建立高质量的等时地层格架。
Miall[12]1985年根据多年研究成果提出了储层建筑结构分析法,该方法的基本研究内容包括界面分级、岩相类型和构型要素三个方面。在随后的数年里,Miall的不断研究使得储层划分方案达到相对完善的八级,具体为:一级界面——交错层系的界面;二级界面——层系组界面;三级界面——大型底型的内部界面,以低角度切割下伏2~3个交错层系;四级界面——单一河道的顶、底面;五级界面——河道充填复合体的大型砂体界面;六级界面——限定河道群或古河谷群的界面,相当于段或亚段;七级界面——大的沉积体系(Major depositional System)、扇域(Fan tract)、层序(Sequence)的界面;八级界面-盆地充填复合体(Basin-fill Complex)的界面。在建立界面分级系统的基础上,地质工作者可以进一步从三维角度将储层砂体划分为一系列具有特定成因、几何形态及内部非均质性的构成要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