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于这个拥有骑兵优势的政权来说,稳定地统治黄河流域比用武力攻占这一地区更为困难。民族间的隔阂、文化上的差异以及鲜卑族统治者统治方式上的幼稚,使北魏最初三四十年中只能以武力维持对河北地区的控制,不能实施汉魏政权那样有秩序的统治。
反抗情绪最激烈的是汉族中的世家大族阶层。世家大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社会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阶层,他们在魏晋时被称为士族,享有当官的优先权。西晋灭亡后,少数民族政权相继建立,使他们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地位,但在汉族社会中的影响反而得到加强。他们相互间以通婚,形成一个个排他性的婚姻圈,绝大多数仍恪守传统的儒家礼教,在战乱不断的环境中仍传习着儒家经典,并相信“异族”的统治只是暂时的,华夏文明绝不会被消灭,而且将自己视为恢复传统与秩序的天然承担者。他们即便与少数民族统治者合作,也念念不忘用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文化理念去影响少数民族统治者,促使少数民族政权向汉魏政权的传统模式转变。
北魏占有河北地区的最初十几年间,河北地区的世家大族经常掀起反抗北魏统治的地区性暴动。北魏曾试图强行将他们迁往平城,消除他们在地方上的影响,却因担心会引起更大规模的骚乱而不能付诸行动。世家大族人士大都不愿与北魏合作,拒绝离开乡里到平城去担任官职,这使北魏政权对接受官职的少数汉族人士也心存戒意,经常有汉族官员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黜甚至处死。相互间的不信任使北魏在河北地区的统治不能稳定下来,这也是崔浩谏阻北魏迁都到邺城的重要原因。
崔浩是世家大族在北魏朝廷的代表,他在为北魏扩大疆土出谋策划的同时,也希望从文化上改造北魏政权,弘扬儒教。出于这样的目的,他才积极鼓动拓跋焘接受“太平真君”这一称号,希望他能在北魏“兴复儒教”。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使大多数世家大族人士改变他们对北魏的态度,与北魏合作。
在崔浩的积极劝说下,拓跋焘决定一改以前北魏政权对世家大族实行的强行迁徙政策,礼聘世族人士。崔浩以司徒的身份确定了一份被聘请者的名单,其中包括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渤海高允等四十多人,由朝廷直接下聘书,命令地方行政机构“以礼发遣”。拓跋焘在礼聘诏书中宣称自己将“偃武修文,遵太平之化”,希望被聘请的“贤俊之胄”不要拒绝,到朝廷接受官职,“共臻邕熙之美”。(www.xing528.com)
聘书虽然下达,但世族人士感到转变得太突然,不知应聘到平城究竟是祸还是福。崔浩的老友眭夸虽然勉强到了平城,却坚决不接受崔浩要他接受官职的劝告,找机会又偷偷地逃过重重关卡,返回家乡。地方长官多是鲜卑族人,他们见世族人士竟不接受朝廷的聘请,不顾朝廷“以礼发遣”的命令,自作主张,像以前一样加以“逼遣”。在崔浩的坚持下,拓跋焘又下诏给各地方长官,指责地方官没有领会自己“虚心求贤”的意图,他们那样干反而给自己的形象抹黑,要求地方官对被聘请者以礼相待,诚心劝慰,“任其进退”,接受聘请者都将被委以重任,不接受聘请,只要不再敌视朝廷,也有利于统治。
当北魏朝廷的政策彻底改变后,世族人士终于完全放心,有数百人接受聘请到达平城,使这个边远之地一时间人才济济,成为文化中心,北魏也因此迈出了巩固其在河北地区统治的第一步。
被聘进入平城的汉族世家大族人士,大量地被任命为中书博士,负责主持北魏最高教育机构中书学的教学工作,教育鲜卑贵族子弟学习文化,儒家经典自然是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崔浩为此还重新注释《尚书》《春秋》《周礼》《乐经》《易经》五部儒学元典等,阐释自己的政治主张,作为中书学的指定教本。他还在平城西郊树立石碑,刻写自己注释的《五经》。
马克思说过:“野蛮的征服者最终反而会被征服地区的较高的文明所同化,这是一个历史规律。”崔浩不自觉地以其谋略实践着这一历史规律,礼聘世族人士不仅稳定了北魏在河北的统治,也使鲜卑族走上了全面接受汉族文化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