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魏晋南北朝韬略:桓温北伐夺权,名实顿减

魏晋南北朝韬略:桓温北伐夺权,名实顿减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桓温,豫州谯国人,为桓彝之子。永和七年,桓温声言北伐,上表朝廷后,不待回应,立即发兵,顺流直下武昌,有众四五万人,朝廷内外极为震骇。桓温回信,再次表达了自己锐志北伐的决心,并立即回军还镇。经过上述事变后,东晋朝廷被迫在北伐问题上表态。登基称帝已经成为桓温的满腹心事,而要了却这个心愿,他还得继续盗用“北伐”旗号。但是,枋头一败,桓温名实顿减,其篡夺逆谋也遭受重大挫折。

魏晋南北朝韬略:桓温北伐夺权,名实顿减

桓温,豫州谯国人,为桓彝之子。他出生不满一岁时,被名士温峤见到。温峤对他很是喜欢,称赞道:“这孩子必定会成为一个大英雄!”桓彝因温峤赏识,就给儿子取名叫桓温。苏峻叛乱时,桓彝率众捍卫朝廷,兵败被杀。桓温当时十五岁,立志为父亲报仇。到他年满十八岁时,亲自找上仇人家中,将仇家兄弟三人杀死,由此显名。

后来,桓温做了明帝之女南康公主之婿。由于桓彝预灭王敦有功,又死于苏峻之难,加上桓温本人娶了公主,是成帝姐夫,为朝廷信重。而南康公主之母庾氏的兄弟庾亮、庾翼等,在成帝时继琅玡王氏之后,执掌军政大权,对他们这位外甥也着力提携,使他成为江东政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桓温先后任琅玡太守、徐州刺史,累迁至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拥重兵坐镇长江中游。

桓温坐镇荆州时,黄河流域羯人后赵政权盛极而衰,使南方的压力大为减轻。在东晋王朝内部,庾翼死后颍川庾氏势力骤然衰落,江东门阀士族没有哪一家具有足够的实力和影响,可以立即代替庾氏发挥作用。这种相对平稳的政局为后起的谯国桓氏发展势力提供了较好的时机。

桓温出镇荆州后,见立国今四川成都的氐族成汉王朝衰弱,其主李势昏庸无道,便萌生立功蜀土的想法。晋穆帝永和二年(346),桓温率众西伐。东晋军队势如破竹,次年攻入成都,俘获李势。这是东晋政权立国之后从没有过的伟大胜利,从此东晋的版图扩张到整个长江流域。朝廷奖赏桓温之勋,晋位征西大将军、开府,封临贺郡公。不久,后赵主石虎去世。桓温打算乘机率众北伐,上书朝廷,商议水陆联攻策略,却始终了无回音。

其时穆帝在位,何充主执朝政。何充用褚太后父褚裒为征北大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假节,镇京口,用名士殷浩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协同拱卫京师,而以桓温为荆州刺史,居上流重镇,意在形成内外相持而内重于外的政治格局。何充曾自夸道:“桓温、褚裒为方伯,殷浩居门下,我可无劳矣。”(《晋书》卷七十七)而今桓温挟灭李蜀之余威,威望蒸蒸日上。朝廷深恐桓温势力坐大,成为凭借上流凌驾朝廷的第二个王敦,因而要千方百计地阻挠桓温势力的发展。夺取北伐旗帜,掌握北伐战争的主导权,是东晋握中枢权力者必争的筹码。

桓温见朝廷久无回音,又知朝廷利用殷浩对抗自己,极为恼怒,于是扣留辖区下八州财税以充兵用,不向朝廷上供。永和七年(351),桓温声言北伐,上表朝廷后,不待回应,立即发兵,顺流直下武昌,有众四五万人,朝廷内外极为震骇。当时何充已经去世,会稽王司马昱任抚军大将军,主持朝政。司马昱写信给桓温,表明事关国家大计,要桓温三思而行。桓温回信,再次表达了自己锐志北伐的决心,并立即回军还镇。

经过上述事变后,东晋朝廷被迫在北伐问题上表态。殷浩被任命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率众北伐。然而,殷浩本来以清谈得名,政治才能本就欠缺,领兵作战更非所长。他领兵北伐后,屡战屡败,兵卒和辎重丧失殆尽,狼狈而还。桓温素来忌恨殷浩,现在见殷浩失败,便上表谴责殷浩,要求予以惩处。朝廷无奈,将殷浩废为庶人。被贬的殷浩,仍闹不清自己命运逆转的原因,成天望空书写“咄咄怪事”。(www.xing528.com)

殷浩被废后,朝廷再也找不出可以抗衡桓温的人物,只得拱手交出北伐旗号。永和十年(354),桓温统步骑四万从江陵出发,水军自襄阳入均口(今湖北均县西),步军自淅川趋武关,进攻关中氐族前秦政权。梁州刺史司马勋奉命由子午道出秦岭,为偏师策应。晋军进攻上洛(今陕西商洛商州区),俘获前秦荆州刺史郭敬,又大败苻健军队于蓝田,进军灞上。约四十年后,打着“晋”旗号的军队再次出现在关中,当地百姓“皆安堵复业,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晋书》卷九十八)当时苻健仅以五千余部众守长安小城,桓温至灞上却不渡水进攻长安,贻误战机。不久,桓温军队被前秦大将苻雄击败于白鹿原,死伤万余人,只得班师。

永和十二年(356),朝廷晋封桓温为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委以专征之任。桓温遣偏师进逼许昌、洛阳,桓温本人自江陵率大军跟进北伐。这年八月,桓温与羌族首领姚襄战于伊水,姚襄大败,逃往平阳。桓温进驻洛阳故太极殿前,又移居金墉城,拜谒西晋诸陵,修缮陵墓,置陵令守护,旋即还师。

桓温晋军进入洛阳,是西晋灭亡后从未有过之事。经过草草修缮后,桓温上表,请求还都洛阳。朝中决策者明知洛阳屡经战乱后萧条不堪,北方情况还极其复杂,还都洛阳之计难于实行,但畏惮桓温,却不敢表示异议。名士、散骑常侍孙绰率先上疏,认为还都的条件并不具备,建议先派身负威名的将军镇守洛阳,逐渐经营,待时机成熟,方才还都。孙绰的表文转到桓温手中,桓温很不高兴地对人说:“告诉兴公(孙绰,字兴公),为何不去玩味他的《遂初赋》,偏要来干预别人的家国之事呢!”《遂初赋》是孙绰未出仕前寄情山水之作,桓温借此讥讽孙绰,对他多管闲事很是恼怒。

通过两次北伐战争,桓温建立起巨大的威势和尊崇的名望。朝廷被迫晋封他为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不久又加扬州牧、录尚书事,要他入参朝政。桓温辞让录尚书事,遥领扬州牧,并移镇姑孰,操纵朝政。这时的桓温已不再满足于人臣极位,他曾经躺在床上对亲近僚属说:“如此沉默无为,必将遭文帝(司马昭)、景帝(司马师)耻笑。”大家都不敢吱声。接着,桓温又抚枕起身道:“既然不能流芳后世,难道还不能遗臭万载么!”登基称帝已经成为桓温的满腹心事,而要了却这个心愿,他还得继续盗用“北伐”旗号。

晋海西公太和四年(369),桓温又上疏悉众北伐。先将平北将军郗惜解职,由自己兼领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兼并了北府兵;然后率南中郎将桓冲、西中郎将袁真等步骑五万北伐。晋军沿路与前燕军队交战,打了几场胜仗,进抵枋头(今河南浚县境内),逼近燕都邺城。由于当时天气干旱,水道不通,军粮逐渐耗尽,桓温被迫退军。前燕大将慕容垂率八千骑兵尾随追击,在襄邑(今河南睢县境内)大败桓温军队,死亡三万人。

按照桓温当初的算计,先立功河朔,然后回朝廷接受九锡殊礼,造成凌驾天子的事实,便可择机篡位登基。但是,枋头一败,桓温名实顿减,其篡夺逆谋也遭受重大挫折。此后,桓温又做了种种努力,但因谢安、王坦之等门阀士族竭力反对,其篡夺逆谋终究胎死腹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