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衍的三窟计划:追图谋霸业的失败

王衍的三窟计划:追图谋霸业的失败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衍,字夷甫,出身于琅玡王氏。并对王澄、王敦说:“荆州有江汉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为三窟矣。”王衍的“三窟”之计,当时就受到有识之士的鄙视,但从其时形势看,那确实是一条谋求自全的妙计。王衍为王氏家族安排三窟,大概还有乘司马氏衰微之机图谋霸业的意思。王衍所筹划的“三窟”,事实上一窟也没有弄成。元朝人胡三省曾对王衍“三窟”有感而发道:“忠臣忧国忘家,盖国安则家亦安也。”

王衍的三窟计划:追图谋霸业的失败

王衍,字夷甫,出身于琅玡王氏。王氏人物在魏晋时期,总能与当权者共进退,子弟众多,俨然为当时第一流家族。王衍生得俊雅,尤其以皮肤白净闻名,人称“玉人”。他年纪很小时,曾拜访号称善于观察人物的大名士山涛,其姿态神情令山涛为之倾倒。他离开后,山涛感叹说:“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晋书》卷四十三)

西晋时期,上流社会的士人,可以凭家族门第,自然而然地当上好官,生活优裕。他们对儒家经典不再感兴趣,对《老子》《庄子》以及颇含哲理的《周易》,却趋之若鹜,热衷于讨论是先有“有”还是先有“无”、音乐本身有没有悲伤与欢乐的因素、圣人与常人是否具有相同情感等远离社会现实的问题,被称为玄学,聚而讨论这些问题,则被称为“清谈”。玄学家们希望抛弃一切束缚,过一种“达”的生活,其末流则在理论上无所坚持,只是乐于通过“达”表现自己高雅,王衍便是一个代表。

王衍最初喜欢研究纵横家之术,这是先秦一种利用谋略与形势谋取最大利益的学问。有人因此认为他有才略,可以独当一面,举荐他任辽东太守,他却不愿意到形势复杂的边地去当地方长官,从此改谈玄虚,崇尚清谈。他经常手拿玉柄麈尾,口谈玄理,讨论不下去的地方,随意更改,被世人称为“口中雌黄”。又因为他累居显职,号称名士,年轻后生莫不仿效景慕。在西晋末期,朝廷中清谈成风,根本没人关心政务。西晋政府在这种风气下灭亡之后,人们便将清谈误国的帽子戴在了他的头上,果真如山涛所说,“误天下苍生”。王衍在临死前曾说:“唉!我们这些人虽不如古人,如果以前不崇尚浮虚,齐心协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晋书》卷四十三)

王衍虽口谈玄理,内心深处却是一个热衷政治的人物。他的大女儿嫁给了贾充之孙贾谧,小女儿嫁给了太子司马遹。在西晋惠帝朝中,他既联姻太子,又依托贾后,可以说左右逢源。当太子被废后,太子将自己被诬经过写信告诉他,希望他能帮助申诉,他假装不知,反而上表要求让女儿离婚。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东海王司马越先后执掌朝政,都请他担任要职。特别是在司马越当政时,天下已乱,王衍身为宰相,想的不是如何使国家转危为安,而是如何让自己的家族在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他安排自己的弟弟王澄出任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任青州刺史。并对王澄、王敦说:

“荆州有江汉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案指洛阳),足以为三窟矣。”(《晋书》卷四十三)

王衍的“三窟”之计,当时就受到有识之士的鄙视,但从其时形势看,那确实是一条谋求自全的妙计。(www.xing528.com)

司马越掌权时,经过“八王之乱”的晋政府,已是满目疮痍,虽然再没有哪一位宗室王有能力与他竞争,但趁宗室内争之机而发展起来的匈奴刘渊、羯人石勒以及王弥等领导的流民武装,与晋王朝展开了争夺中原的搏杀。刘渊、石勒的军队经常威胁洛阳。司马越的弟弟司马腾在并州与刘渊大战几次,均告败北,不得不放弃并州,东入冀州。当时青州虽为司马越的另一个弟弟司马略管辖,但他并无军事才能,被刘伯根、王弥的军队打得节节败退。荆州为刘弘所辖,虽然刘弘治理荆州非常得力,卓有成效,但王衍却让王澄接任。当时扬州已由司马越任命琅邪王司马睿镇守,王衍不能插手,却让族弟王导担任司马睿的首要谋士。他希望族中人物各据一方,进退有据。孙盛《晋阳秋》中记载,王衍与诸弟辞别时说:“今王室将卑,故使弟等居齐、楚之地,外可以建霸业,内足以匡帝室,所望于二弟也。”王衍为王氏家族安排三窟,大概还有乘司马氏衰微之机图谋霸业的意思。

从王衍自全门户的安排可以看出,西晋的贵族们,都是只可与司马氏共同享福、难以同患难的角色,这种风气历东晋南朝而改。豪门大族考虑的首先是自己的家族利益,而不是王室或国家利益,就决定了他们对王朝的更替不予太多关心,这对国家的长治久安非常不利。

王衍口谈玄虚,标榜贵无,从不言利。据说他的妻子挖空心思地赚钱,王衍颇为不屑,气得他妻子趁他睡觉时,在卧榻上堆了一圈钱币,王衍醒来,叫人:“举阿堵物却。”意思是将那堵在这的东西移开,钱币因此有了一个别名——阿堵物。但事实表明,他所言为大利,并非蝇头小利,有了地位、权势,在当时社会,钱币自然少不了,也不必谈。就是这个清高一世的名士,后来成了石勒的俘虏,为求得自免,还曾劝石勒称皇帝。

当然,在天下大乱之时,没有哪个家族可以独善其身,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王衍所筹划的“三窟”,事实上一窟也没有弄成。洛阳被匈奴与羯人的军队攻破。王敦还未到青州,那里已经乱得无法收拾局面,未能赴任。王澄在荆州每日纵酒,不问政事,军机要务也不放在心上,任命出身低微的顺阳人郭舒为州别驾,将州事一以相委。在京城洛阳危机时,他率军准备赴援,但受人欺骗,主动解散了军队。后来益、梁二州流亡到荆州的百姓,因王澄处置不妥,一时俱反,攻城略地。根本就不成其为一窟。

元朝人胡三省曾对王衍“三窟”有感而发道:“忠臣忧国忘家,盖国安则家亦安也。”吾辈读此,可不深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