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年少时被人视为如张良、陈平一样的奇才。他生活在汉末动乱时代,经历曲折,最初是凉州军阀的头目,后来归顺了曹操。贾诩一生用谋无数,并且屡有效验,这里摘要介绍几则实例,旨在就谋略的善恶问题做一评析。
董卓带兵进入洛阳后,让他的女婿中郎将牛辅领兵驻屯陕县,作为外援。牛辅分遣校尉李催、郭汜、张济等东下,抄掠颍川、陈留属县。当时,贾诩正在牛辅军中任讨虏校尉。董卓在长安被杀后,牛辅也在陕县被部下斩首。恰在这时,李催、郭汜、张济等回到陕县。凉州军阀群龙无首,李催等人打算解散部众,化装后逃归乡里。由于凉州军阀暴乱两京(洛阳、长安),人们对他们深恶痛绝,据说长安城中就打算杀尽凉州人。李催等人要返回凉州,必须经过长安,为此,他们感到恐惧而不知所措。贾诩献计说:
“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三国志》卷十)
贾诩建议聚众攻打长安,进则可以挟天子征伐四方,退则可以返回凉州。李催等采纳此计,聚众十余万围攻长安;城破后,李催等纵兵杀掠。长安及三辅(京兆、冯翊、扶风)地区再一次遭到凉州军阀的蹂躏。同时,由于凉州军阀重新控制了汉献帝,使本来趋向平稳的中朝政局再次混乱不堪,全国性的大动乱不可避免地发展起来。
汉献帝摆脱李催的控制后,贾诩感到李催成不了气候,就投奔了同郡人段煨。段煨也是凉州军将,当时驻屯在华阴。由于贾诩素来知名,因而在段煨军中享有很高声望。段煨内心很害怕军队被贾诩夺去,表面上却待贾诩礼节周到,贾诩日益感到不安。当时,张济率军到南阳一带抢掠,在穰县被当地人杀死,其侄子张绣继续统领部众。贾诩暗中结纳张绣,张绣派人前来迎接贾诩。贾诩即将动身前往,有人询问他:“段煨待你够不错了,你为什么要离开他呢?”贾诩回答说:
“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三国志》卷十)
贾诩分析了自己与段煨、张绣的利害关系,认为离开段煨,归依张绣,对两方都有好处,自己则可以从中求得“家身俱全”。贾诩到达南阳后,张绣对他持晚辈礼节,待遇隆重;段煨也果真厚待他的家室。此后,贾诩劝说张绣同荆州牧刘表修好关系,使这支凉州队伍得以在南阳立足。(www.xing528.com)
张绣所在的南阳邻近许都,曹操为了消除后方隐患,多次率军征讨张绣。张绣曾一度投降曹操,随后又反叛,并在乱军中杀死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官渡之战前夕,张绣自然成为曹操、袁绍争夺的焦点。袁绍派人前来招诱张绣,并写信给贾诩寻求帮助。张绣打算答应袁绍,贾诩却在张绣座席上大声对袁绍使者说:“归谢袁本初(袁绍),兄弟不能相容(指袁绍、袁术交恶),而能容天下国土乎?”贾诩又劝张绣归顺曹操。张绣颇存疑虑,他说:“袁强曹弱,义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贾诩分析道:
“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三国志》卷十)
贾诩先从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的角度申明大义,接着,对“袁强曹弱”“与曹为仇”两种情况做了具体剖析,从而打消了张绣的疑虑。张绣归顺曹操后,曹操果然厚待张绣。贾诩因为有规劝之功,更是受到曹操器重,被加官拜爵。
以上是贾诩毕生中三次重要的谋略活动,从小我们看到,贾诩谋略活动的出发点是自身利益,而那些谋略又往往关系着国家大政、天下民生。贾诩是高明的,他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下,胸怀全局,抓住关键因素,找出利弊得失,往往得出合乎事理而又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这也说明,谋略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合理性,它本身并无善恶之分。但是,人性的善恶使得各种谋略活动产生的社会影响截然不同。
贾诩虽然以“智计”出名,却是一个遭受后人谴责的人物。当董卓被杀后,中朝政局颇有拨乱反正的迹象,三辅地区也趋于平静。只因贾诩一言,长安破败,三辅流血,政局再乱而不可收拾。贾诩从保全自身出发,却使国家破碎,黎民遭祸。因此,南朝时,史家裴松之谴责他:“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三国志》卷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