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中局势急转直下,曹操削弱叛军信心

关中局势急转直下,曹操削弱叛军信心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曹操正致力于关东事务,只得对关中诸将采取镇抚措施。关中诸将怀疑钟繇袭击他们,于是一齐反叛。关中军乘夜偷袭曹营,被伏兵击溃。曹操见关中诸将已互相疑忌,于是约定日期会战。马超、韩遂等逃奔凉州,杨秋逃往安定郡,关中初步平定。关中诸将进不得战,退不得安,只好恳求割地议和,顺其心理,假装同意,使敌方懈怠无备,并乘机离间敌方将帅。曹操大军与马超等在渭南对峙时,关中叛军陆续前来赴战。

关中局势急转直下,曹操削弱叛军信心

曹操袁绍争霸关东时,关中军阀十余人,各自拥众,互争雄长,其中马腾、韩遂实力最强。曹操正致力于关东事务,只得对关中诸将采取镇抚措施。他派钟繇坐镇关中,利用“挟天子”的地位,迫使马腾、韩遂接受许昌朝廷的任命,遣子入侍,从而解除了西顾之忧。

建安十六年(211)三月,曹操遣钟繇由洛阳出兵,征讨割据汉中的张鲁,另派夏侯渊经河东郡与钟繇会合。关中诸将怀疑钟繇袭击他们,于是一齐反叛。当时,马腾已在许昌,官任卫尉,由长子马超统领部众。马超与韩遂修好关系,结成同盟,又联合杨秋、李堪、成宜等部,进军把守漳关,企图阻止曹军入关。

七月,曹操率大军西征,与马超等夹关驻军。曹操令大军猛攻潼关,吸引正面之敌,暗中却派徐晃、朱灵率步骑四千人,从河东郡(今山西西南端)的蒲阪津渡过黄河,据河西扎营。随后,曹军沿着这一新开辟的通道,避开潼关之险,进入关中,在渭河北岸,沿河连车树栅作甬道,向南推进。

马超等见曹操已经渡河,于是放弃潼关,退守渭河河口,阻遏曹军南进。曹操多布疑兵,暗中用船载兵进入渭河,搭起浮桥,入夜后,分兵渡河,在渭南扎营。关中军乘夜偷袭曹营,被伏兵击溃。马超等移屯渭南,请求割地议和,被曹操拒绝。

九月,曹操率大军渡过渭河,渭北沙土,缺少树森,筑城困难。曹操采纳娄圭的建议,用布囊盛沙,同时浇水。当时天气寒冷(这年闰八月),夜晚渡河筑城,天明即成。先前曹军平地扎营,往往被马超骑兵冲破,至此凭借城垒,得以全部渡河。马超等多次挑战,曹操不予理睬。马超等不得已,恳求割地、送人质,曹操用贾诩计,假装同意。

在议和的气氛中,韩遂请求同曹操相见。曹操年岁与韩遂相仿,却与韩遂的父亲是同年察举的孝廉,属于前辈。两人在马上交谈多时,未涉及军事,只谈一些从前在京都的知交、趣事,不时拍手欢笑。韩遂回营后,马超等询问谈话内容,韩遂回答“也没谈什么”。马超等由此对韩遂起了疑心。几天后,曹操写信给韩遂,许多地方都做了涂抹,仿佛是韩遂所改定。马超等见状,更加怀疑韩遂。曹操见关中诸将已互相疑忌,于是约定日期会战。曹操先用轻兵挑战,战罢多时,再纵“虎骑”夹击,大破关中诸军,阵斩成宜、李堪。马超、韩遂等逃奔凉州,杨秋逃往安定郡,关中初步平定。

曹操出征关中前,人们议论说:“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曹操却胸有成竹,他对将领们说:“战在我,非在贼也。贼虽习长矛,将使不得以刺,诸君但观之耳。”(《三国志》卷一注引《魏书》)(www.xing528.com)

曹操认为,自己可以控制战场形势,把握作战的主导权,即便关中叛军精习长矛,勇猛骁锐,也可以使他们没有机会发挥特长。这是一种高深的作战策略,具体实施起来是有相当难度的。然而,从上述作战进程看,曹操确实是按这个策略进行的。

战后,将领们对此战提出了一些疑问:为何在战事之初,不直接让大军从河东渡河,而要旷日持久地在潼关与敌军相持?曹操回答说:

“贼守潼关,若吾入河东,贼必引守诸津,则西河未可渡;吾故盛兵向潼关,贼悉众南守,西河之备虚,故二将得擅取西河;然后引军北渡,贼不能与吾争西河者,以有二将之军也。连车树栅,为甬道而南,既为不可胜,且以示弱。渡渭为坚垒,虏至不出,所以骄之也,故贼不为营垒而求割地。吾顺言许之,所以从其意,使自安而不为备,因畜士卒之力,一旦击之,所谓迅雷不及掩耳。兵之变化,固非一道也。”(《三国志》卷一)

曹操之所以要在潼关做出与敌决战的姿态,正是要使关中诸军齐聚潼关,全力防御,从而忽视对黄河渡口的防范。等到徐晃、朱灵二将军借机突破黄河天险进入渭北,控制了一块地盘后,黄河渡口已在自己手中,才可以大军跟进。敌方兵士骁锐,利于速战速决,故大军抵达渭北后,坚壁固垒,构筑甬道以保障渡河大军的后勤,不与交战,目的在于“示弱”,使对方轻敌麻痹。关中诸将进不得战,退不得安,只好恳求割地议和,顺其心理,假装同意,使敌方懈怠无备,并乘机离间敌方将帅。当双方气势彼消此长,自己军队给养有了保证,兵士得到了很好的休整,便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战败敌。在整个过程中,关中诸将竟找不到主动决战的机会。

曹操大军与马超等在渭南对峙时,关中叛军陆续前来赴战。曹操引而不发的策略实际上起到了吸引这些叛军的作用。当时,叛军每到一部,曹操往往露出喜色。战后,将领们询问原因,曹操回答说:“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适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三国志》卷一)原来,引诱叛军前来会集,利用其没有统一指挥的弱点,聚而歼之,从而避免在关陇逐一展开进攻作战,正是曹操的绝妙战术构想!诚哉,“兵之变化,固非一道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