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生涯规划认识强弱不平衡
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探索期,是否具有职业规划意识,职业定位是否准确,职业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对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生涯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生涯规划意识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很多大学生往往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等同于职业选择。具体表现为缺乏对职业生涯的基本认识,生涯规划意识比较薄弱,通常在面临择业时才匆忙询问老师、家长的意见,希望他们告诉自己该选择哪个行业,哪种类型的工作。尽管大部分学生都会考虑自己的前途或工作,但不到8%的被调查者表明自己在考虑工作,同时已经在实施计划。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对自己职业选择考虑较少,职业发展路径不明确。
2006年9月4日的《中国青年报》“青年调查”栏目报道,当年暑假,南京师大的学生对江苏省10所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很不平衡,接近63%的在校大学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12.2%的人没有作任何打算,有明确规划的人只占22.8%。这种现象与人们的错误认识有关,很多人认为进行职业规划是在工作之后,而在校大学生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在大学阶段进行职业规划为时尚早。作为学生本人来讲,一方面得不到外界的指导,另一方面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对自己及未来的发展没有一个系统、全面和客观的认识,因此导致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不过,随着近些年来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从社会、学校到学生本人已逐渐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通过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和讲座以及举办创业大赛的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有学者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和长江师范学院等20所不同地区高校的1284名2010届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总体得分为3.82(总分为5分),表明当前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研究同时发现,女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高于男生,理工科和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规划意识高于人文社科类学生,农村学生的规划意识高于乡镇学生和省城学生,有工作经验学生的规划意识高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的规划意识高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
(二)职业目标脱离实际
大学生在校期间以及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目标制订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不可好高骛远,想入非非。笔者一次在心理咨询中遇到一位大学三年级的理工科学生,该学生的职业目标非常清晰:在高二时就已经做好了本科毕业时去国外留学的计划,而且是要直接攻读有奖学金的博士学位,但在大一大二期间由于家庭和自身的原因,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即使在后两年努力学习,也很难达到申请国外博士学位所要求的课程成绩基点的平均分,因此比较痛苦便前来咨询。这位学生的目标设定就有点过高,根据其实际情况很难实现。所以当时笔者给予其的建议是调整自己的目标设定,比如可以在毕业时申请攻读国外有奖学金的硕士学位,或攻读国外没有奖学金的硕士学位,或攻读国内名校有奖学金的硕士学位,或攻读国内名校没有奖学金的硕士学位等。在进入职场后,特别是初入职场时,在职业目标设定时更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应该从基层做起,就业目标定位不能过高,不能过于理想化,否则,当目标不能实现时,就会不断受挫,自信心不断下降,怀疑自己,徒增烦恼。
【案例】
蚯蚓的目标阶梯
蚯蚓是我从小到大的朋友。蚯蚓不是原名,由于他长得黑矮瘦弱,因而得名。18岁分开后,我在外为生活四处漂泊奔波;蚯蚓却上了大学,什么事都挺顺当。在这分开的十年里,我们几乎每隔两三年见一次面。每一次我都喜欢问他同一个问题:你将来的目标是什么?得到的答案总是不相同。下面记录的是蚯蚓每次谈及目标的原话:
18岁,高中毕业典礼上:我发誓要当李嘉诚第二!我要当中国首富(好大的口气)!
20岁,春节老同学聚会上:我想创立自己的公司,30岁时拥有资产2000万。(www.xing528.com)
23岁,在某工厂当技术员,第二职业是炒股:我正在为离开这家工厂而奋斗,因为在这里工作太没前途了。我将全力炒股,三年内用5万炒到300万元(似乎有点实现的可能)。
25岁,炒股失意而情场得意,开始准备结婚:我希望一年后能有10万元,让我风风光光地结婚(挺现实的想法)。
26岁,不太风光的结婚典礼上:我想生一个胖小子,不久的将来当个车间主任就行,别的不想了(是不是结婚就会使人成熟)。
28岁,所在的工厂效益下滑,偏偏正是妻子怀胎十月的时候:我希望这次下岗名单里千万不要有我的名字(这时候我还能说什么)。
(三)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觉察、评价和期望。个体的自我认知一般是自己依据自身过去或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根据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并把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进行比较而形成,它是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正如成功学大师希尔所言:“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自我认知。”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经常自我分析不足,不能正确地审视自己。《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和新浪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调查显示,只有12%的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大学生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很多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什么?”“技能专长是什么?”“优势弱点有哪些?”“机会、威胁有哪些?”没有准确清晰的认识,没有全面、深入、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自身的智商、情商、学识、兴趣、性格、爱好、特长和社会关系等个体的基本特点、智能和社会资源,以至于有些大学生只看自身缺点,心灰意冷,信心缺乏,择业中态度消极,不积极争取;有些大学生只看自身优点,趾高气扬,自命不凡,择业中期望过高,好高骛远。这些都使个体不能在知己长、知己短、知己能为、知己不能为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目标的确定,不能正确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四)职业沟通能力不强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除了自己突出的才能、优秀的品质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外,现实表明,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大学生走向就业成功的通行证。张尔升的调查发现,71.29%的大学生认为沟通很重要,48.99%的大学生认为沟通能力训练非常必要,进行沟通能力的自我评价后,4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沟通能力不太满意。所以孔子说:“言不顺,则事不成。”但是在现在的大学生群体中,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情况较好,在家受到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的百般呵护,一旦在外求学遇到些许问题就认为天大问题不能解决。有些同学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了自私、冷漠的坏脾气,难以很好地与人沟通;有些同学性格孤僻,凡事压抑在心里,不愿与他人沟通交流,有些同学喜欢追求各种时尚、个性过于张扬,难以融入群体,集体意识缺乏。因此大学生自身和学校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例如可以开设培养沟通能力的相关课程,通过课堂传授沟通方面的知识,为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奠定理论基础,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必要的准备;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集体中寻友交流,消除偏见,宣泄情绪,提高沟通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克服沟通中的心理障碍,培养大学生宽容、热情、善良、自信和理解等良好性格品质,克服沟通障碍,成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
(五)职业价值取向有失偏颇
价值取向是指个体在面对或处理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和采取的行动准则。职业选择与发展行为也会受到职业价值取向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大学生在择业时追求经济因素、追求实惠和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日趋明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挑城市、选单位、讲条件、要福利、讲待遇等非理性的现象。石艳玲的调查显示:希望毕业后到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工作的大学生占64.5%;魏金明等调查显示:就业选择到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的大学生占70%;北师大“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毕业时所选单位排在前三位的是外企、党政机关和高新技术企业;李军的调查显示:愿意到民营企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只有14.5%。在职业价值取向的教育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与时代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相符合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胸怀祖国、乐于奉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克服贪图安逸、享乐主义的思想,不能只顾个人需要而不顾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