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职业素养:关键因素与培养方式

大学生职业素养:关键因素与培养方式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的外在表象。所以,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要提升劳动者,就要先培育劳动者优秀的职业素养。这是对职业素养培养的一种误解,只有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隐形职业素养为重点,注重各方面的良好协调和均衡发展,才能使劳动者的职业素养与现代社会体制和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

大学生职业素养:关键因素与培养方式

(一)素养

在汉语中,素养一词早已有之。《汉书·李寻传》载:“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其本意即修习涵养,如艺术素养、文学素养即关于艺术方面的涵养和文学方面的涵养。论述“素养”容易使人联想到“素质”一词,通常也有将“素养”等同于“素质”。其实,这两个词的含义还是有差别的,如《辞海》“素质”词条的解释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这里,先天本原特质的涵义极为突出,因此,将“素质”与“素养”等同显然是不恰当的。两者比较,素质重在人的先天本原基质,不含人为改变成分或因素;素养重在人的修为与努力,并含有由修为与努力带来的变化与结果。

由此,我们对素养可以下这样的定义:所谓素养,主要指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在涉及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各个认识与实践领域所进行的勤奋学习与涵养锻炼的功夫,以及在其知识才能和思想品质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素养”作为用来表达人的勤奋学习与涵养锻炼的功夫,和知识才能、思想品质的水平与状况的一般概念,必然会被具体为某一常识、某一理论、某一才能、某一品行特质等特定方面的素养。如我们一般不说“某人素养很深”,而是具体地说“某人古汉语的素养很深”,或者说“某人有很高的品格素养”等。

(二)职业素养(www.xing528.com)

在职场中,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其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的外在表象。每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专业技能手段和强烈的职业意识等。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能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竞争激烈、人际交往频繁、工作压力大等职业特点的要求。

职业素养鼻祖San 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其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英文Career Quotient,简称CQ,全称职业智商),它体现了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所以,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现代人力资源研究认为,劳动者的个体职业素养类似于管理学中所提出的“冰山理论”。简而言之,个人的素质就像一座水中漂浮的冰山,水上的部分只有1/8,是一个人的学历、学识、获得的荣誉等比较容易鉴别的显性素质;水下的部分占冰山的7/8,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水平、价值观念等因素,是不易鉴别的隐形因素。而劳动者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浮在水上面的代表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技术等表层特征的显性职业素养,只能说明这个人具备了从事职业劳动的基本条件,不能区分绩效优劣;而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代表着劳动者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判断劳动者是否能够胜任工作的最重要部分,可以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水下部分的大小决定了水上部分的高度和大小。要提升劳动者,就要先培育劳动者优秀的职业素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显性素质的培养易于考核和体现,加之受实用主义社会风气等影响,人们往往注重显性职业素养的投入,而对隐藏在水下部分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隐形职业素养相对忽视。这是对职业素养培养的一种误解,只有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隐形职业素养为重点,注重各方面的良好协调和均衡发展,才能使劳动者的职业素养与现代社会体制和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