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的欣赏是入室音乐最后的门,也是最难进的门。音乐的美,大部分完全是“外形”的美。有人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此话诚然。因为像建筑家一样,音乐家对于结构上非常讲求,要能领略曲体的美,我们非先入理智欣赏的门不可。而要入这重门,我们要具三个钥匙:
第一,我们须明白音乐的种类及派别。高深点的音乐可分两大类:“主调音乐”(Homophony)及“复调音乐”(Polyphony)。在第一种里,我们有一个“曲调”(Melody),同时还有许多陪衬的音,这些陪衬的音不能成为独立的“曲调”,不过总凑起来成为和谐的和声罢了。
例二
这是英国国歌的起句。它的“曲调”是在第一重音(Soprano),其下三音的节奏,完全与“曲调”的节奏雷同,而第二、第三两重音(Alto and tenor)仅跟“曲调”起落。因此都不能为独立的“曲调”,只可为和声的陪衬。
假使我将此曲稍改如下:
例三
现在“曲调”仍在第一重音,其余三音同时唱起来仍旧很和谐,可是每重音的节奏及“曲调”的高低起落都不一样了,换一句话说,各重音都有一独立的“曲调”,而全歌乃综合几个独立的“曲调”而成,这便是“复调音乐”。在欣赏“复调音乐”时,我们同时须能辨出互相交错的各独立“曲调”。要能这样“一耳十行”是不很容易的一件事,因此领略“复调音乐”比较“主调音乐”为难。
音乐又分“纯正音乐”(Pure Music)及“命题音乐”(Program Music)。“纯正音乐”是完全求音乐本身的美,如曲调之婉转、和声之富丽及曲体结构之精密、“乐意”(Motive)变化之奇妙。“命题音乐”则不然,它拿音来描写外界事物,如自然界的啼鸟、流水,人事中的谈话、战争等等,甚而至于拿音乐来描写一首诗、一张画,或者竟大胆来申尼采哲学的。因为要描写事物真确,音乐本身的美有时顾虑不到,虽然如此,“命题音乐”也不是以音乐“外形”的美,完全置之度外。因为描写你尽可尽量描写,然而你作的音乐必须不失其为音乐。听“命题音乐”,第一样我们自然当先知道题目是什么,次听作曲家如何去描写这题目,末研究其音乐本身之美。
“纯正音乐”中又分两大派:“模范派”或称“古典派”(Classical School)与“浪漫派”(Romantic School),这两个名词是由文学方面借来的,这两派的分别,很不容易断定。我们姑且说“模范派”的音乐于曲体的结构上非常讲求,这派的音乐以造成音的美为主,而以表示作曲人的个性及情感为次。“模范派”的流弊是在拘泥成法同剥夺个性。“浪漫派”以为音乐虽然于曲体结构等等必须讲求,但是艺术是自由的,决不可墨守一法。音乐是表情的,决不可摧残个性。所以“浪漫派”音乐的第一个使命是表示个性及情感。我想我们不能够断定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我们只可以用两种标准去欣赏这两派的音乐。
除这三个重要派别外,尚有“新模范派”(Neo-classicism)、“印象派”(Impressionism)、“表现派”(Expressionism)、“后期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新原始派”(Neo-primitivism)以及各国的“民族派”等等,不胜其繁,此次不能一一详论。
第二,我们须能辨别什么是主要“乐意”(Motive),然后追溯其如何经各种变化,艺术作品“外形”上的美都在乎能调匀“结合”(Unity)与“变化”(Variety)。若只有“结合”而无“变化”,必定单调;如反是,必定散漫。所以一方面要使全篇如一气呵成,天衣无缝;一方面要使各句、各段变化万千、层出不穷。音乐家能决定这个问题,在用一个主要“乐意”,加以各种变化。如此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表面看来,好像五花八门,都无关系,细究起来,可见其枝叶相连,源出一泉。
什么是“乐意”呢?“乐意”是一个有个性的精短乐句,它的特性是由它的
甲:长度(Length)(www.xing528.com)
乙:节奏(Rhythm)
丙:曲调起落(Melodic Curve)而定。一个“乐意”可经各种变化而仍不失其个性,譬如147页上之例一,其先四音为主要“乐意”。它的长短是四个音;节奏是头上三音一律长短而第四音特长;它的曲调起落是:先有三个一样高低之音,再降至一低三度之音。我们试看第二句,岂不是完全一样的,只除了全体都降了一级?这就是“乐意”的一个小小变化。再看148页例二,这曲调中的头上六个音是“乐意”,其后六音,是它的变化。两句的长短音节完全相同,不过曲调起落稍异,尤其是后一半,在第一句里最后三音,一步一步上升;在第二句里,这三音一步一步下降,这也是作曲家拿“乐音”来变化的一个小小玩意儿。
第三,我们须要略为知道些曲体的结构。譬如写首律诗,我们必须依律诗的格,要起、承、转、合;中间四句要对;平仄要调等等。音乐也有这类的“格式”(Form),虽然不必如此呆板,我们试拿一首人人都知的“Old Folks at Home”来解析一下。
例四
这首歌一共16节,我们试唱一遍,就觉得每四节作一小小停顿。换句话说,就是这首歌分句,我们试以第一句与第二句比,我们可以看出两句的起,是完全相同的,不过两句的结各异,我们若只唱第一句而不再往下唱,就觉得好像只说了半句话似的,若是接下去唱第二句,我们就觉得这句话说完了。第一句好像是个“问”,第二句好像是个“答”。这一“问”一“答”,就成一完全的乐句(Period)。继续我们的分解,再看第三句,这句与上面两句完全不同了,节奏和曲调起落都异,第四句与第二句完全一样。
第一、二、四句既很相同,我们就都叫它们为A,第三句特殊,就叫它为B。这四句的组织是A,A,B,A,刚好是起、承、转、合的格式。在音乐里,我们把它叫WT“小三段体”(Small Three-part Song Form)。这是最简单而最普通的一个格式,除此之外,旁的格式自然很多,有的非常复杂,此次决不能都讲。无论如何,曲体的结构终逃不出“结合”与“变化”的调和。各种格式,其形虽异,其理实同。诸君自己可以举一反三。
综上所讲的,我们知道欣赏音乐有三种法子:知觉的、情感的和理智的。知觉的欣赏最幼稚,理智的欣赏最难,要真能欣赏音乐,这三步完全不可缺。
在知觉的欣赏方面,我们应当能审辨美的节奏、曲调、和声及音色。
在情感的欣赏方面,应该先知道些音乐表情的方法及作曲家的生平和性格,然后用我们的瞑想,去体贴它所表的情感。
在理智的欣赏方面,我们先当知道些音乐各种派别之不同,有各派之特点;次当能审辨“乐意”;末当能追溯此“乐意”的种种变化而造成精密的结构。
我们若能如此,庶几不愧为“知音”。
(原载《乐艺》[季刊]上海国立音专乐艺社编辑出版,1930年第1卷第1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