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政和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发响之后立即消灭,很难使人慢慢地比较之、研究之。所以我们要想欣赏音乐,而不预先研究音乐的知识和锻炼,就不容易达到目的。假使一个对音乐毫无知识和经验的人,一旦于演奏会里听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试问他能始终一心不乱、详细地领略乐曲么?若听此乐曲者只能感到第一乐章是作曲家与命运的争斗,第二乐章是平静的安慰,却不得称为满足。还要丝毫不觉倦怠地、处处都能理解其奥妙,才可称为真正领会音乐的人哩。凡听乐曲者切须详加考究,要探寻自己所感觉到它的缺点究竟何在?演奏的人是否拙劣?听者的预备知识是否充足?倘若不明白其中的缺点,便是自己批判力有不足,须提高知识以补救之。假使他有充分的修养,能知道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的确是一个有定论的名曲,而演奏者不能把曲情传到好处,这却是演奏者的失败,听者能听出他的失败便(是)有很好的欣赏能力。
我们现在再将柴科夫斯基的《斯拉夫进行曲》拿来作个例子说一说吧。听这个曲子的人如果找不出其中的兴味,也要考察其原因究竟是在听者呢,在演奏者呢?在此种情形之下,听者还须先知道此曲的故事,否则绝难发见其美妙之所在。倘听者能一面想象俄国、塞而维亚、土耳其的战争,俄国得胜的光景,而仍不能感觉其兴趣时,这或者是演奏者不能将该曲的妙处表现出来也未可知。但听者总要以公正的眼光去批评乐曲,才算是有价值的论调。
还有这一层。如听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时,觉着某甲的指挥比某乙的指挥有趣味些,这样的经验也是程度稍高的听者常能感觉到的。同一乐曲,因演奏的人不同,其演奏的效果也就因之而异,这是因为演奏的性质不同的缘故。在这种情形之下,听者应辨明到底谁的演奏是妥当的问题。
上面所述的不是毫无音乐修养的人所能办到的,然而却是欣赏音乐者应有的态度。所以听者一面多听音乐,一面还要多读批评,以谋增加欣赏的能力。兹再将欣赏法分项说明如左。
音乐的意义,在未说欣赏法之前,须先把音乐的意义略加说明。那么音乐究竟是什么呢?音乐简直可以说是音语,这是由作曲家用数个音作材料,将他的感情思想等做成乐曲,再由演奏家把它演奏出来,给我们听的。我们如欲批评演奏的优或劣,须先明白作曲家原来的意思,须先通晓音语的文法。
但音语与言语不同,它不是散文,更不是议论或报告,却是艺术,所以欣赏音乐须有超越言语的文法之直观。这种直观,因人而异,若能依着适当的方法练习,定然可使它逐渐发达。
欣赏法 欣赏音乐的方法却是因人而不同,总括之可分两种:
一、作曲者之心情的欣赏法;二、演奏者之心情的欣赏法。
以作曲为中心的欣赏法要注重乐曲的形式的构造与乐曲之情趣。乐曲的形式与内容便是艺术家的艺术。例如叹赏贝多芬之伟大、舒伯特之天才。听贝氏之《月光曲》就感觉到月光中之盲少女或作者对其爱人Giulietta的热情;听舒氏的《魔王》就感觉到暮色苍茫中,父子骑马过森林之恐怖。程度高的听者更可以进一步,欣赏出转调或管弦法之色彩美。
以演奏为中心的欣赏法更注重演奏者对乐曲之解释。例如演奏贝氏的《第九交响乐》时,某甲的指挥与某乙的指挥究竟谁好。换言之,所注重的是某某之演奏法,而不在乎乐曲的新奇。(www.xing528.com)
以演奏为中心的欣赏法与偏重演奏技巧的不良倾向,往往混为一谈,以不问演奏为中心的欣赏法的技巧如何,只看演奏家怎样解释乐曲而已。例如听舒氏的《未完成交响乐》时,要注意其演奏是感伤的或是活泼的。反之,若偏重演奏时的技巧而不管怎样解释乐曲,只问演奏者的技巧,即运指法、用弓法、指挥法、速度等如何,这是不妥当的,这种态度却够不上欣赏者的真正态度,可勿庸赘言。
作曲者之心情的欣赏法昔时盛行于各国,但嗣后随着音乐的进步,欣赏法也随之而变化,不以仅仅欣赏乐曲为满足,更要进而研究演奏家的艺术。因此,以演奏为中心的欣赏法,遂普遍于世界。
欣赏者的预备知识。欲欣赏音乐必先预备知识,若缺乏此项知识,实难达到目的。但音乐知识的范围甚广,种类极多,一般爱好者欲通晓全部,似不可能。不过最低限度,要通晓音乐通论、音乐形式学、音乐史、乐器等四门。
音乐通论及研究音乐基础知识者,一般爱好者不可不读。无音乐的基础知识而听音乐者,直如不识字而读文艺书籍一般。
音乐形式学包含乐式论、和声学、旋律学、对位法等,即普遍所谓音乐理论之主要部分。必依此方可知道乐曲之大要。
音乐史研究音乐之发达、音乐家及作品的传记等。学音乐发达史可使我们理解作品之时代精神与感情,传记可使我们知道作曲家之个性与作曲的动机。
乐器的常识也是爱好音乐者所不可或少的,它能使人理解形式与特性,将各种乐器加以研究,就可以知道不少的演奏法。兹所谓加以研究,非精通,不过略知大概耳。
此外,如音乐美学与演奏论亦是必要的科目。前者乃欣赏音乐之指南针,后者即批评演奏者之法规。
(原载《新乐潮》[月刊]1929年7月第3卷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