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声之感觉问题,换言之,即是吾人何以感觉有声之问题,著者曾于《音乐在教育上之价值》文中论及,兹不赘述。现在所讨论者,则专属于音之辨察问题。
大凡一个音,初到耳中传入脑内之时,吾人心理上,因相似联想(Achnlichkcitsnssoziation)之故,对于该音立刻发生种种印象,或清或浊、或小或大、或硬或软,一以该音之高低为转移。兹请分述如下:
(甲)浊清 我们对于较低之音,常觉其黑暗沉郁,因而联想及于雷声,又由雷声联想及于暴风急雨、黑地昏风。有时又觉低音之来,常与忧愁相伴,恍如柩车前行,亲朋掩泪,一片凄凉,毫无生气。总之,其色暗而其声浊,此较低之音所含之特征也。
反之,我们对于较高之音,又常觉其光明清朗,因而联想及于朝曦,又由朝曦联想及于鸟声婉转,春色宜人。总之,其色朗而其声清,此较高之音所含之特征也。
(乙)大小 我们对于较低之音,常觉其大而且重,因之联想及于房屋基础,平稳宽大,为上面一切建筑物所依托。同时又因产出低音之乐器,其体较大,所以音波传到吾人身边之际,好像把我们前后左右皆包围着,凡曾经训练过之聋子,皆能用触觉(Tatsinn)探知。总之,较低之音,常令吾人发生庞大无比之感。
反之,我们对于较高之音,又常觉其小而且轻,因之联想及于楼头椽桷,轻巧玲珑,飘悬空际之中。同时又因产出高音的乐器,类多窄小,因而音波传入吾人身畔之际,仅由耳内接待,非若低音之包围全身,能使人触觉直接发生影响。总之,较高之音,常有一种轻细高飞之态。
(丙)软硬 假如我们有一个较低之音与一个较高之音,使之先后发出,而且在物理上之强度,彼此完全相同;但在吾人感觉方面,总觉得较低之音来得温软,而较高之音则来得坚硬。因之,我们对于较低之音,有如被横陈,温柔软适。反之,较高之音,则有如一根极尖之针,刺入吾人耳内一样。
以上所述浊清、大小、软硬各种印象,皆为一个“单纯声音”所引起,故学者称为“单纯音色”(Tonfarbe),惟普通乐器上所发之音,则多非“单纯声音”,而为“混合声音”。说到此处,我们又不能不先将“单纯声音”及“混合声音”之分别,一为解释。
我们知道,因为物质颤动,成为“音波”。设有物质(甲),每秒钟内共颤动一百次,则每秒钟内共造成一百个大小相等之“音波”,我们称之为“单音波”(Einfache Tonwelle),以其音波形式,简单划一,故也。假如该物旁边,另有一种物质(乙),亦在同时颤动,而且每秒钟内共颤动二百次,计每秒钟内共造成二百个大小相等之“单音波”。但是(甲)(乙)两种“单音波”,因为同时同地颤动之故,彼此混合共成一种“复音波”(Klangwelle),兹请绘图表示如下:
因为(乙)种“单音波”之数目,在每秒钟内恰恰比(甲)种单音波多一倍,所以每两个(乙)种“单音波”,恰恰与一个(甲)种“单音波”相合,然后再依照物理学上“音波混合原则”,用数学把它计算出来,便得着上列“复音波”之式。
假如(甲)(乙)两种物质之外,其旁另有物质(丙)(丁)(戊)等等,其颤动数为每秒钟内三百次、四百次、五百次……同时颤动,则当然亦可以造成“复音波”,惟其形式与上列一图不同罢了。(www.xing528.com)
由“单音波”所产出之声音,为“单纯声音”,其音色为“单纯音色”(Tonfarbe);由“复音波”所产出之声音,为“混合声音”,其音色为“混合音色”(Klangfarbe)。
在普通乐器上所发之声音,多为“混合声音”,而非“单纯声音”。譬有一根丝弦,若是“全部颤动”,其颤动数假定为每秒钟内一百次;倘该弦分成两个“部分颤动”(每个部分之长,恰等于该弦长度二分之一),则其颤动数在每秒钟内当为二百次;倘该弦分成三个部分颤动(每个部分之长,恰等于该弦长度三分之一),则其颤动数在每秒钟内当为三百次。如此类推下去,现在假如我们用指将丝弦一弹,则该弦全部陷于颤动,由此所产之音,学者称为基音(Grundton),但同时该弦亦复分成两个、三个、四个等等部分颤动,由此所产之音,学者称为高音(Oberton)。因此之故,该弦每次弹出之音,并非仅有“基音”一种,而同时附带许多高音在内。此事很容易实验出来,假如你将钢琴C键按一下,你同时用耳细听,则其中除了C音之外,还附带有c1、g1、c2、e2等音在内。(按c1为第一高音,g1为第二高音,如此类推下去。)
由此看来,丝弦虽只有一根,但是颤动起来,实与无数长短相异之丝弦,同时陷于颤动一样,此正与前面所述(甲)(乙)(丙)等等物质,同时同地颤动相似。所以丝弦每次所发之音,皆为“基音”及“高音”混合之音,而非“单纯声音”。假若我们必欲专听“单纯声音”,则须利用各种物理仪器,先将“混合声音”一一析成“单纯声音”方可。
各种乐器的物理关系,既彼此不同,故其中所带“高音”之强弱、多寡及次序,亦复彼此相殊,因而混合音色亦复彼此互异,其结果各种乐器皆有其特殊声音,譬如我吹笛子,你弹琴,彼此所奏之音,其高低虽完全相同,而音色却判然有别。倘隔室之人闻之,虽不必亲见吹奏,亦恒能辨出孰为笛上之音,孰为琴上之音,此无他,因各种乐器所具之“混合音色”,各不相同故也。兹就德国大物理学家Helmholts所实验考察者录之如下。
(A)假如该器所发之音,除基音外,尚杂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各种高音在内(如钢琴之类),则其声音,甚为丰满。
(B)假如该器所发之音,其中高音数目,在第五、第六等等以上,犹能听出者(如提琴之类),则其声音,甚为尖锐。
(C)假如该器所发之音,其中高音次序为第二、第四、第六等等者(譬如C1为基音,则g1为第二高音,e2为第四高音),则其声音,甚为空洞,如洋箫(Klnrinotlo)之类是也。(但基音强度,若远过其他各种高音,则此弊可免。)
(D)假如该器所发之音,只是一个基音,而无其他各种高音杂于其中,或者该项高音极为微弱,无甚影响(如定音叉之类),则其声音,甚为温软。(但音级过高者,则为例外。)
以上所论,系从物理方面解释混合音色;至于心理方面,当然亦有其重要关系,因为前面曾述各种高低不同之音,常因相似联想之故,呈出各种特殊单纯音色,现在混合音色既由各种单纯音色所混合而成(按指基音及高音之各种音色混合所成而言),则当然不能不受原来各种单纯音色之影响,自无待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