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家骏
[要说艺术教育的原理,不可不先研究哲学、美学、心理学及其他种种有关系的学问。但是要在这上面定出一个统括的原理,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德国心理学家孟斯脱勃(Munsterberg)著有艺 术 教 育 之 原 理(Principle of Art Education)一书,书内分哲学、美学、心理学三方面论述。本书讨论艺术教育与哲学、美学、心理学的问题,即以孟氏学说为中心,分三章述之。]
一切学问,一切生活事业,其目的正确与否、有价值与否,必经最后法庭之判定,然后根据确实。这最后的法庭是什么呢?就是哲学。哲学是种种学问的根本,对于哲学研究的价值,是无可怀疑的。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怎样的呢?从哲学见地上看来,是应该要怎样解释它呢?在这艺术教育上,虽可以从种种方面定它的目的;然这许多目的当中,哪个最正,哪个最有价值,就要依哲学的见地去考定它了。(www.xing528.com)
关于这事,凡有种种的议论;在各各(个)论者,都以为自己的见解最胜。然而大都不是哲学的,都偏于物质方面的解释,藉科学的知识,才弄得明白。在科学家研究的范围当中,其记述种种现象,所用的手段,就是说明。所谓说明,是全然依据原因结果底法则的;有了这样原因,就有这样结果;譬如科学家说明水的真相,是轻气几分,养气几分,并且用器械将水分析证明之,便以为这是水的真相了。殊不知水分析而为轻养二气,已是新产生之物,名为轻气养气,已经不复是水,我们要明白真实的水,如科学家之所示,怎能得到真相呢?不仅水是如此,科学家教授一切事物,莫不皆然,所以科学的知识,不是真真实在的知识,科学的方法,不是真能把捉实在的方法。因而不得不丢开科学,另用其他方法了。什么方法呢?就是专探事物真相的哲学;因为哲学不用什么假定,不求原因结果,不和过去及未来发生关系;绝不像那些科学家预定因果的法则,以观察一切。从哲学方面看,要把捉真的实在,完全丢开预想及准备;换一种说法:就是心和物相接的时候,心里面莹彻无翳,佛若明镜,在那与物相接的一刹那间,心上所映的只是此物,并不杂一点打算和计较的念头。譬如看山景、水景的时候,便一心只注著山景或注著水景,那山水真景方能映在我们心中;倘若存一些林产、渔业的计较念头,那山水的真景便消失了。这种一心专注一物,不杂别的成心的状态,拿孟斯脱勃的话来表明,便叫作“隔离”(isolation)状态。——康德书上所说“无关心(disinteres'ed)”的状态就是。多数美学者、艺术学者,更于此外用种种的名词,要之都是确认这特殊状态的。——所谓隔离,便是我们观察的人,全然安住(repose)于对象当中,不为别的事情所诱惑。这时候对象的状态及力量,深刻地印在心头,一切事物的真相,如同空中明月,朗白皎洁,映在心里;这时候物的“真实在”便叫作“美”。从自然表现的叫“自然美”,表现于艺术上的叫“艺术美”。我们所以能领略这些“美”,完全由于我们安住这物的“真实在”上面,不杂一些功利的念头,好像美有勾魂摄魄的力量一般。我们的安慰和满足,也从这里面获得。
谈到这里,孟斯脱勃的艺术教育可以看出这层意思,便是教育重在陶冶隔离的心情,即不杂功利的心情,如果能办到这著,那被教育者的精神生活,便不难发达向上的了。
孟氏对于艺术教育在哲学方面所说的隔离,论者以为却有待商之处。第一,他所谓隔离,是一心专注一物,不杂别的成心;试问我们的心的状态,果有纯粹不杂丝毫成心的时候么?第二,他所谓隔离,是不染过去未来,则是此一隔离,即是一停顿;试问迁流不居的宇宙,果有此一停顿否?如曰有此一停顿,则世界成为一常住之世界;如曰没有这一停顿,则隔离的状态便不可能。这是论者对于“隔离”之说怀疑之点,录此以供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