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中国音乐心理学文献卷.第一卷:探索音乐哲学的深远兴味

20世纪中国音乐心理学文献卷.第一卷:探索音乐哲学的深远兴味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么,关于音乐的哲理,当然有很深远的兴味。古来论关于音乐之哲理者,当推叔本华。后来我以为对于音乐有意识的议论,恐怕还是要推尼采为第一。尼采在少壮时代非常倾倒于华格那的音乐,他们两个人的通信到现在还留存着。

20世纪中国音乐心理学文献卷.第一卷:探索音乐哲学的深远兴味

■俞寄凡

音乐对于人类美的感情,有重要的关系。无论谁,只要听到嘹亮的妙音,便没有不兴起快感的。

动物学者的经验说起来,不独人类要受音乐的感动,即一般的动物方面,亦有被音乐所感动的。

海而姆化而之(Helmholtz)说道:音乐所以能使人们感到快乐者,决不是单由于音响之集合,实在完全靠托音响的和声(Harmony)及旋律(Melody)之力。这和声及旋律,对于耳之构造,有直接的关系;对于发音器之构造,有间接的关系。

关于音乐之起源,学者之说不一,有以为音乐是人们的感觉感情之发声,表示于一种公式而渐次发达的。像斯宾塞(Herbert Spencer)亦是主张这说法的一人,他说道:“人们的感情兴奋时,通常的言语方面,亦有高调音及低调音之距离增加。音乐当表示感情兴奋时,调子方面,亦有同样的变化。”所以音乐和绘画,处于同等的位置,二者都是窥实物之意匠,更是把意匠发表的一种技术。不过,绘画是把传达于视官之印象表示于公式,音乐则直接把感情表示于公式。

这样说来,音乐好像完全是表示人类感情的符号,例如行于野蛮人种方面的音乐,不过把言语号叫,反复排列着而成功的。但是真正的音乐,不完全是这样发生的,大概是把希腊音阶当作基础,把声音用人工的排列整理而成功的。

人类每因特殊的色彩或音响,而增其刺激,但是刺激过分时,便生疲劳而想休息。所以,完全的音乐,富有一种方法,刺激人们的感情,至于刺激得极盛时,又需有别种刺激的方法,使已疲劳之能力得以恢复,于是人们才能感到快乐。(www.xing528.com)

音乐在一切艺术当中,占着很高尚的地位,它的学理亦非常的高远,这是无论谁都知道的。那么,关于音乐的哲理,当然有很深远的兴味。而研究的人恰很少,这是什么原因?大概是因为哲学家研究音乐者很少,音乐家从事于哲学者亦不多之故。哲学家每轻侮音乐,以为不惜浪费时间去研究音乐的性质。音乐家亦每因热心于技术,而缺少哲学的素养,致包含于音乐中之真理,不得完全发挥,从音乐的本身说,真是件不幸之事。所以研究音乐者,要是同时能从事于哲理之研究,则对于音乐之前途,当有无限之希望。

古来论关于音乐之哲理者,当推叔本华(Schopenhauer)。他的音乐怀抱,对于近世的音乐界,给以很多影响,对于音乐的发达上,亦有不可忘的势力,今且略为介绍:他说音乐虽拘于写象世界(Vorstellung),然音乐不只是模仿假象界,且表现象世界的意志的。他在音乐论里边说道:“从和声之最深音部Basse可以认识意志发现中最劣等阶段之无机界,进一步从由Basse至于构成曲调主声之各音部,可以认识意志发现的各阶段,较详地说,就是愈近的Basse愈属劣等阶段,愈进而成高音,则发现的意志阶段,亦渐高尚。由植物界进而为动物界,至于最高等的阶段便可以认识人类智力的活动。”所以他对于把音乐当作直接模仿天然之说,虽不表同意,然亦以为可用音乐来联络外界。这样的倾向,原不独是叔氏一人,即有名之作曲家,亦不能免把音乐倾向于天然现象之模仿。例如贝多芬之歌曲中,有表现暴风雨的势力一般情状,有表示雨后彩虹一般的鲜明。这就是竭力于外界之模仿,而得制作精妙绝大之音乐。不过当然不能把这样的倾向,以为便是音乐之全领域

因为音乐原有音乐自身之领域,所以模仿外界,断不能说已达音乐之目的。譬如说音乐是表现种种现象之符号,确是不差的。但不能说音乐之能力,只尽于做表现现象之符号。因为音乐之最大能力,到底在兴奋人们的感情。明白地说,就是潜在人类生命的节奏(Rhythm)中之感情,当因音乐而发共鸣。这是因为做音乐的基础之点,是音之节奏,无论哪一种音乐,无不含有节奏,要是失去节奏,则音乐之美已完全失去。所以节奏,实在是音乐之根本,音乐之所以能引起人们之共鸣,亦全仗这节奏之力。

寄凡先生替我们音乐界做这篇很有哲理的音乐文章,是为我们所感激的。我从前在南洋公学读书的时候,很受着耶稣会士李问鱼司铎底欧洲经院哲学的知识。后来我以为对于音乐有意识的议论,恐怕还是要推尼采为第一。尼采在少壮时代非常倾倒于华格那的音乐,他们两个人的通信到现在还留存着。我个人对于华格那音乐佩服,并不是因为其中所包含的佛教哲理;我对于郭沫若先生有几点很钦佩的地方:就是我不赞成佛教思想和墨子学说,而墨家的非乐主义的不近人情,我尤其深恶而痛绝之。我将来如果有本事,一定要把人家所看不起的道教思想使它能够艺术化起来。总之,无论哪一种艺术作品,如果没有把哲学思想来作背景,是永远无意识的,不然音乐界里面怎样会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未来主义等的名目呢?

彦长附志

(原载《音乐界》[月刊]1923年7月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