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心理的原理、意义及作用

音乐心理的原理、意义及作用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此,当时音乐之大用可知,而政治之上理以见。讨究音乐,须先考音乐之原理,探音乐之意义,然后可明音乐之心理作用耳。音乐之原理及意义,我国古籍颇有发明者,如《礼记》之《乐记》、《汉书》之《乐志》等是也。音乐原理及意义之内容,可分三项而述之如左。吾人对于音乐如其日求精进,则理性亦必日益发达,盖音乐之产生,实胚胎于人类之理性故也。观前述三者,而音乐之原理及意义,概可知矣。

音乐心理的原理、意义及作用

■杨 勃

音乐之见重于世也,非止一朝一夕矣。吾国古圣之治国也,礼乐并施,孔子之设教也,乐居其一。司马光有云,“先王守礼乐之本,未尝须臾去于心,行礼乐之文,未尝须臾远于身。自祭祀军旅,至于饮食起居,未尝不在礼乐之中。如此数十百年,然后治化周浃,凤凰来仪”。关于此,当时音乐之大用可知,而政治之上理以见。自秦燔乐经,后世遂置乐事于不讲,朝士不相研求,士民不相传习,雅乐消声,噪音繁起,天地之和气,无从酝酿,人心无以陶淑。近来人乖风浇,国纷俗乱,未始非国人太无乐性之故也。吾闻乐者所以饰喜,军旅所以饰怒,盖喜气致和,怒气致乱,理所必然。今世界多相尚以武,其乱将伊于胡底。近世东西各国无不认音乐为必要科学,凡学校皆课之,社会皆乐之,我国学校今亦列为一科,据词制谱,取法东西。自今惟原吾国人注意讨究之,以寻雅声之坠绪,作化俗之根基可也。讨究音乐,须先考音乐之原理,探音乐之意义,然后可明音乐之心理作用耳。

音乐之原理及意义,我国古籍颇有发明者,如《礼记》之《乐记》、《汉书》之《乐志》等是也。

《乐记》云:“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此言音乐之原理及意义,所以不可不知也。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使自常人处之,不过一时心怡体畅而已,孔子则不然,以天纵之圣智,闻高尚之韶乐,自必深思长玩,寝食于斯也。故伯牙之琴,能闻者惟子期;阳春之曲,能和者仅寥寥。此高尚之乐,其意义实不易知耳。

音乐原理及意义之内容,可分三项而述之如左。“左列一音乐之起源;二音乐之性质,属于原理;三音乐之功用,并当注意后二项属于意义。”

(一)音乐之起源

《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变而成方法),谓之音。比音而乐之(比合其音而播之乐器)及干戚(盾与斧,武舞所用)羽旄(文舞所用)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又云:“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观此而知人生含气具情,有动于中,必形于声,有若天籁之不能自已者,邃古塞野之世,虽可断曰无乐,而音则必有之矣。何则,彼时无文字,故无乐,而音则心生,而口可鸣,耳可闻,人可传,以成为谣谚,习于里巷,随机感触,独得真趣。人人舞蹈之,时时咏歌之也。自朱襄造书契,伏羲始有荒乐之作;仓颉制文字,黄帝遂有咸池之兴。以后喾之五英、尧之泰章、舜之韶、禹之夏、商之大变、周之大武,皆相继而起,音乐为之大备。自乐经之书燔于秦火,而音乐之道既无人绍继古雅,更无人发明新声,以致韶响难追,代就湮灭,至于近日所仅有之乐,大半系淫溺之音,亦甚浅呼陋矣,岂非中国憾事之一哉。自学校振兴以来,西国音乐博输中华,国人以其乐理精详,有典可循,且便于教学,故学校中所课习者都用之也。夫西乐之肇起,相传在我国唐虞之前,西祖亚当(一称挪亚)七世孙名犹人者所创造(见西学原始考)。其原始亦云古矣。然而西国他种文物,开化皆较迟,惟音乐一物,独发明如此之早,其原因盖可由前述之理推知之耳。是则音乐者,固为人生所应有之事也。奈何吾国人多轻视之,而鲜学之欤?吾尝审其故,盖在俗乐淫滥,达人不齿也,既因此嫌恶,乃并雅乐而叶之矣,噫。

(二)音乐之性质

音乐之起源既本于人心,故音乐内容之性质极合于人类理性之需求。吾人对于音乐如其日求精进,则理性亦必日益发达,盖音乐之产生,实胚胎于人类之理性故也。《乐记》云:“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伦类也理分也,乐能通于百姓使各尽其类分)。”又云:“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又云:“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比物谓杂金革土匏之属),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又云:“乐者,天地之和也。”又云:“论伦(谓论中伦理)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官事也)。”又云:“德盛而教尊,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观此,知乐音之所发,必合乎人事之情理,人事平顺,则乐音清和,亦乐音清和,则人事平顺。乐者人事,实相关连而不相分离者也。又云:“泰章章之也(言尧德彰明)。咸池备也(言德无不施也)。韶继也(舜继尧德)夏大也。殷周之乐尽也(尽人事也)。”观此,知音乐之音曲,一曲有一事之寓,一音有一意之存,皆所以陶情淑性,敦风维俗者也。(www.xing528.com)

(三)音乐之功用

史记·乐书》云:“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凡作乐者,所以节乐(音洛)。”此言功用之在节制乐心,使不至乐不可支,而放意横驰也。《乐记》云:“先王本之性情,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阳气多,则舒散。阴气多,则闭密)。”此言功用之在调和刚柔,使性情适中也。又云:“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此言功用之同于政法也。又云:“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此言功用之在安民化俗也。又云:“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俗长乡里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此言功用之在使政界和衷、社会乐群、家族亲爱也。又云:“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出信(同屈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舞者行位相连缀)兆(营兆)要(会也)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此言功用之可使军容整肃也。太史公曰:“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此言功用之可及学校教育也。

观前述三者,而音乐之原理及意义,概可知矣。其他又有当注意者二事,述之如次。

(一)音乐宜慎用

《乐书》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img(音叫)皦(音击)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淫。”《乐记》云:“夫人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意细也)焦(戚也)杀(急也)之音作,而民思忧。皦(宽也)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猛起(猛盛于初起)奋末(振迅于终末)广贲(大也愤也)之音作,而民刚毅。廉(有棱隅)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音耨壁之肉也)好(壁孔也。言音之圆莹通滑)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僻邪散狄(远也)成(乐之一终言一终尽长淫逸之意也)涤(放荡)滥之音作,而民淫乱。”又云:“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此三说,皆言曲音感人之深。抚乐者宜审择雅正之音,不可稍涉淫颓也。《乐记》云:“乐极则忧(乐人之所好,害在淫侉)。”此言乐宜节用,而不可过用生厌也。《乐书》附记云:“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时,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舜之道何弘也,纣之道何隘也?”此明乐之淫正,关系于身家之祸福,及风教之衰兴也。愿吾辈习音乐者,慎用音曲耳。

(二)音乐当善听

夫乐音有德音(正音)、靡音(又云溺音,即邪淫之音)之异。德音使人闻之,心乐而身安。靡音使人闻之,身酥而心荡。此就庸人言之则然耳。至于达人君子,其心思纯正,即闻靡音或亦无害也。昔卫灵公庸人也。《乐书》载灵公事一节,言虽近诞,却有至理寓焉。故录之以证吾说之不诬其。书云:“卫灵公将之晋,至濮水之上,夜闻鼓琴声,状似鬼神,命师涓听而写之,宿而习之。即去之晋,见晋平公,灵公使师涓鼓琴以侑酒,曲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听。’又曰:‘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好音,愿闻师涓鼓而终之。’平公更求音于师旷。旷曰:‘君德义薄不可听,听之将败。’平公必欲听,旷不得已援琴鼓之。一奏有元鹤集廊门,延颈以鸣,舒翼以舞,平公大喜。又问有音否。旷曰:‘有。昔者黄帝以大合鬼神,今君德义薄,不足以德之。’平公又不从,旷乃又鼓之,一奏而白云起,再奏而大风雨至,飞廊瓦,左右皆奔,平公恐伏,晋国大旱,赤地三年。”由此观之,乐音之雅淫,在听者之有德义与否,而异其吉凶也。今夫善听音者,遇淫靡而亦无害;不善听音者,即雅颂而亦无得耳。故曰:“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原载《音乐杂志》,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编辑出版,1921年第2卷第1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