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中国音乐心理学文献:音乐与诗歌的关系

20世纪中国音乐心理学文献:音乐与诗歌的关系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观夫欧洲近代之音乐,且与诗歌渐形疏远矣,而乃硁硁焉持说以绳之,毋乃阻其自由发展之机乎?夫欧洲今日之乐界,已如三春时节,百花争妍,盖浪漫主义与形式主义相争,洿学的倾向与自由的倾向各自主其效果,所以与诗歌渐形疏远者,正其器乐之发达也。且东西各国近时识者,亦以音乐与诗歌之接近、音乐家与文学家之握手,视为必要矣。

20世纪中国音乐心理学文献:音乐与诗歌的关系

■陈仲子

古人律其辞之谓诗,声其诗之谓歌。太史公谓古诗三千余篇,孔子删取三百五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故凡言吾国之乐,无论事于山川、陈于效庙、用于宴飨、施于军旅,盖鲜有声而无辞者,是诗歌之与音乐未尝须臾离,自昔然矣。

汉时去古未远,乐府乃兴采诗入乐,制为声歌,盖犹存雅颂之遗音焉。隋唐之世,谐丝竹者,雅尚近体。元明以来,习歌唱者多重词曲。迄于近代,文艺渐衰,词曲弗尚,而民间通俗之乐,厥有皮黄。皮黄者,殆又南北之合音,词曲之变体也。其为乐则近简,其为词则不文,然其喜怒哀乐之情,赖词句以说明,藉声音为烘托,乐之与词亦非绝不相联络。等而下之,则一切俗谣小曲是已,谣荡卑靡,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然其繁手哀音,正是以表其忧思怨乱。由是观之,我国除数种曾经独立而不甚发达之器乐(如琴、琵琶等弦乐器中《平沙落雁》《空山忆故人》之类,为有声无词之曲)以外,无论为古乐、为今乐、为歌剧乐、为俗乐(专指小调),虽其间几经衰歇,累有变迁,而乐固以诗为本、以为音用者也。

泊(洎)乎欧风东渐,新学竟兴,识者以大雅之将沦,叹新声之不作,于是提倡音乐取法欧西,设在教科之林,用为德育之助。夫声音为人所难秘,艺术为世所公有,则博采风俗,以补短移化,意非不善也。奈倡之者徒务其名,受之者难受其惠,故教育界之音乐,非特毫无进步,而且益从退化焉。其事涉题外者,姑勿具论,仅就音乐与诗歌之关系,聊摘其谬,胪列于左。

一以西洋名家乐曲,谱以极陋劣之歌词,或以吾国名人诗歌而配以尚未成材之乐曲也。夫诗歌与音乐要在互相表里,倘妍丑不分,勉强凑合,所谓植芝兰于粪土,衣锦绣于牛羊,天下之杀风景事宁有过此者?吾国旧习,谓凡以字纸揩抹污秽者,谓之为亵渎圣贤。此种行径,吾无以名之。名之为轻蔑古人,摧残文艺而已。其谬一也。

一以悲哀之曲谱以欢乐之词,或以勇壮之音而入以静穆之句也。夫壮夫而使之涂脂抹粉,弱女而使之剑佩雄冠,其不伦不类之状,虽三尺童子亦将哗而诮之。然浅尝之流,妄自著作,于西乐之性质,如关于旋律、节拍、呼吸、发想等,何者为庄严、何者为勇壮、何者为华美、何者为静穆、何者为悲哀,曾未尝稍费头脑,一加研究,而选曲填词,轻率从事,其不为童子所窃笑者几希矣。无怪乎学校生徒,且有目唱歌科为睡觉科也。其谬二也。

一以诗歌谱入乐曲,而音韵不辨也。夫诗歌之有韵,亦犹乐曲之分句节也,否则歌不成腔,曲难成调。欧西各国,其押韵之法虽不同,而自然之理则一也。吾曾见坊间所出之唱歌教科书,往往为奇特之出韵,古歌行无此例,近体诗无此法,词曲无此谱,进而言之,通俗莫过于皮黄曲词,亦无此折,更下而言之,生长乡鄙、目不识丁之牧竖以及鹑衣竹板、沿门丏食之乞儿,亦无此乖舛也。呜呼!教育界之歌曲,屈结声牙,其与文人之作相背驰尤可言也,乃并牧竖乞儿所歌而不若,宁非怪事乎?其谬三也。(www.xing528.com)

一以诗歌谱入乐曲,而平仄不讲、阴阳不调也。夫字之有四声,声之有阴阳,虽为他国所无,实为吾国所有,则修词作曲,辨字审音,宜费以筹思,加之考证。盖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我国民之所歌,宜以本国之声音,歌本国之文字(专门音乐学校不在此例,若中学以上亦可略加外国文唱歌),始得谓之为我国民心理所由发也。非然者,则曲中声音之进行,与歌词中文字之接续,相强而不相生,相离而不相协,此叔向所谓无道而行也。其谬四也。

以上所举,非余之好为苛论,想亦吾国真正音乐教育家所同引以为大戚者也。要而言之,诗歌者,乃一种未经装饰之音乐也;音乐有各种节拍,诗歌则有若干言长短句;音乐有旋律,诗歌则有平仄、阴阳;音乐有各种静止,诗歌则有各种韵脚;他如长言反复、一唱三叹,音乐与诗歌莫不同此法、同此理也。

或者曰:子言两者之关系,宜合而不宜分,宜谐而不宜犯,似矣,然从艺术一方面而加以解释,则音乐决不能为他者之附属物,音乐本身固具有独立之目的、独赖立之价值也。观夫欧洲近代之音乐,且与诗歌渐形疏远矣,而乃硁硁焉持说以绳之,毋乃阻其自由发展之机乎?

答之曰:为此言,所谓知一而不知二者也。夫欧洲今日之乐界,已如三春时节,百花争妍,盖浪漫主义形式主义相争,洿学的倾向与自由的倾向各自主其效果,所以与诗歌渐形疏远者,正其器乐之发达也。至于吾国则文学之衰颓也、音律之零乱也、教育之黑暗也,安能同日而语哉?且东西各国近时识者,亦以音乐与诗歌之接近、音乐家与文学家之握手,视为必要矣。吾国乐界,长此以往,任其暗寂无闻,则亦已耳,如其否也,则请勿以余言为河汉

(原载《音乐杂志》,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编辑出版,1920年第1卷第2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