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美战争爆发!1950年中国的抗美援朝

中美战争爆发!1950年中国的抗美援朝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天后的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美国将要出兵朝鲜。趁苏联代表缺席、中国的合法席位被台湾国民党集团占据之机,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作出“决议”,指责北朝鲜为侵略者,要求联合国各会员国对大韩民国提供援助以击退北朝鲜的武装进攻。美国对亚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亚洲人民广泛的和坚决的反抗。美国飞机一再侵犯中国领空。

中美战争爆发!1950年中国的抗美援朝

朝鲜战争的国际大背景

◎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浅

◎6月25日,一个下着小雨的星期日凌晨……

◎但硬是打到你头上,又怎么办?

◎胜负关键并不在于仁川登陆

彭德怀说:“我服从中央的决定。”

聂荣臻回忆:“彭德怀在会上的坚决态度,给我以深刻印象。”

毛泽东最终决断

◎1950年10月19日,永远值得记住的一天

◎彭德怀的汽车驶过鸭绿江大桥突然停了下来

◎第一次战役使敌人退到清川江以南

◎《谁是最可爱的人》原型英雄群体

◎志愿军第一位杰出代表——杨根思

◎第二次战役使敌人退到“三八线”以南

◎李奇微说:中国是文明的敌人

原子弹恫吓和轰炸中国本土的叫嚣

现代战争启示录

1950年新中国正有条不紊地全力以赴恢复经济,但出乎意料的是不得不被卷入一场战争,尽管是一场局部战争。

1950年5月18日,舟山群岛战役结束,很多人都认为会“一鼓作气”,攻下台湾。早在1950年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发表讲话,宣布美国政府“既不拟对在台湾的中国军队提供军事援助和咨询意见,也不拟使用武装部队干预那里的局势”。个中意思很明白。12日,国务卿艾奇逊也发表了讲话。美国人认为台湾岛的命运已定,蒋介石已根本无力跟共产党对阵,需要警告全体美国人立刻离开台湾,并且要转移精密仪器等。美国估计6月中旬至7月间,中共将占领台湾。

最终完成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也是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原来设想用一年左右时间准备。毛泽东访苏,其中就有请苏联提供军事装备的要求。苏联答应提供飞机、军事教员或代训飞行员,并将苏联提供的3亿美元贷款的一半用于购买进攻台湾的海军装备,但不会提供苏联海空军的直接援助。这倒也无妨,这本不是毛泽东的初衷,毛泽东不会把解放台湾这样重大的历史任务寄托在别人身上。只是10月进攻金门失利,推迟了这一计划。

就在这时,朝鲜内战爆发。两天后的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美国将要出兵朝鲜。美国已命令其空军和海军支持南朝鲜军队。30日,又宣布授权使用地面部队,炮击北朝鲜的军事目标,全面封锁北朝鲜海面,并出动麦克阿瑟率领的美国地面部队。7月3日,美国陆军开进朝鲜参战。

6月27日下午,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会议。趁苏联代表缺席、中国的合法席位被台湾国民党集团占据之机,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作出“决议”,指责北朝鲜为侵略者,要求联合国各会员国对大韩民国提供援助以击退北朝鲜的武装进攻。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又通过了一个决议,要求提供军队的所有会员国向美国领导的统一司令部提供军队。所谓“联合国军”,实际上是美国指挥的军队。美国纠集了英、法等15个国家的军队,组成“联合国军”,另外还有5个国家提供了医疗队,加上南朝鲜的军队,统归美国远东司令麦克阿瑟指挥。

同样是在6月27日这天,杜鲁门宣布:“我已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同时,我也将向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呼吁,要求他们停止对中国大陆的一切海空攻击。第七舰队将对此予以监督。”美国把台湾和朝鲜这两个并不相干的地区联系起来,同时采取严重的军事步骤,借朝鲜战争之机,直接插手台湾问题,公然干涉中国内政,阻止中国人民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致使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处于分裂状态。

6月28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毛泽东在讲话中说:

中国人民早已声明,全世界各国的事务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亚洲的事务应由亚洲人民自己来管,而不应由美国来管。美国对亚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亚洲人民广泛的和坚决的反抗。杜鲁门在今年1月5日还声明说美国不干涉台湾,现在他自己证明了那是假的,并且同时撕毁了美国关于不干涉中国内政的一切国际协议。

在美国宣布“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后,6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大标题是“周外长发表声明”,周恩来说:

我现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声明:杜鲁门27日的声明和美国海军的行动,乃是对于中国领土的武装侵略,对于联合国宪章的彻底破坏……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布:不管美国帝国主义者采取任何阻挠行动,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永远不能改变;这不仅是历史的事实,且已为《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及日本投降后的现状所肯定。我国全体人民,必将万众一心,为从美国侵略者手中解放台湾而奋斗到底。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和美国帝国主义走狗蒋介石的中国人民,必能胜利地驱逐美国侵略者,收复台湾和一切属于中国的领土。

7月13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着手组建东北边防军。这是中共中央未雨绸缪、深谋远虑的举措。它不仅巩固了东北边防,而且使中国在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避免了临急应战。

朝鲜人民军开始时处于优势。开战仅4个小时之后,朝鲜人民军就占领了开城,打通了直接通往汉城的通路。南朝鲜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抵抗。28日凌晨朝鲜人民军进入汉城。

战争开始后的第五天,麦克阿瑟从日本飞到朝鲜,然后立即电告华盛顿:南朝鲜已溃不成军,现守住汉江防线、收复失地的唯一办法是投入美国地面部队。杜鲁门同意对北朝鲜实施海空打击、封锁海面、出动地面部队。因此,战争双方已不再仅是南北朝鲜,而是北朝鲜面对美国这个头号军事强国。

美国飞机开始侵入中国东北安东市上空,并向民船射击,杀死船工。9月下旬,美国军队大举北犯,推进到“三八线”附近。美国飞机一再侵犯中国领空。毛泽东批示周恩来:“东北及上海、山东沿海(渔民发现的)军继续发现美机或美舰侵袭,置之不理是不妥的,若梅西抗议则不胜其烦,似宜每隔十天或半月汇集多案抗议一次。”

9月15日,朝鲜战局发生急剧变化,麦克阿瑟以海陆空约7万兵力、200艘舰艇、500架飞机在仁川登陆,28日,占领汉城,切断了位于朝鲜半岛南部洛东江边朝鲜人民军主力后退之路,使腹背受敌的朝鲜人民军被迫实行战略退却。

9月23日,毛泽东约梁漱溟谈话,了解他外出参观的情况。梁谈到对朝鲜战事迫近东北深感不安。毛泽东说:“中美之间现在还没有打起来,但硬是打到你头上,又怎么办?只有还击,以牙还牙。”中美两国的较量,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不可避免的。

韩国军队10月1日越过“三八线”,10月7日美军也越过“三八线”,并迅速向中朝边境推进。19日,美军占领平壤。北朝鲜的军事力量受到了惨重的损失。10月1日,在中国国庆节时,金日成首相和朝鲜外相向毛泽东发来急电称:“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10月3日,金日成再次电请中国政府出兵。

9月30日,毛泽东决定由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国庆讲话中向世界宣告: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谁要是抹杀和破坏这1/4人类的利益而妄想独断地解决与中国有直接关系的任何东方问题,那么,谁就一定要碰得头破血流。

10月3日晚,周恩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对他说:“美国军队果真如此做(按指越过38°线)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我们要管。”对这个重要“信息”,印度迅速地转达给美国。但美国政府低估了中国的警告,他们根本就不相信中国将会出兵。麦克阿瑟对中国的警告不屑一顾。

10月2日,毛泽东给斯大林电报说:

(一)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

(二)我们认为既然决定出动中国军队到朝鲜和美国人作战,第一,就要能解决问题,即要准备在朝鲜境内歼灭和驱逐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侵略军;第二,既然中国军队在朝鲜境内和美国军队打起来(虽然我们用的是志愿军的名义),就要准备美国宣布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就要准备美国至少可能使用其空军轰炸中国许多大城市及工业基地,使用其海军攻击沿海地带。

毛泽东提出:

这两个问题中,首先的问题是中国的军队能否在朝鲜境内歼灭美国军队,有效地解决朝鲜问题。只要我军能在朝鲜境内歼灭美国军队,主要的是歼灭其第八军(美国的一个有战斗力的老军),则第二个问题(美国和中国宣战)的严重性虽然依然存在,但是,那时的形势就变为于革命阵线和中国都是有利的。这就是说,朝鲜问题既以战胜美军的结果而在事实上结束了(在形式上可能还未结束,美国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承认朝鲜的胜利),那么,即使美国已和中国公开作战,这个战争也就可能规模不会很大,时间不会很长了。我们认为最不利的情况是中国军队在朝鲜境内不能大量歼灭美国军队,两军相持的僵局,而美国又已和中国公开进入战争状态,使中国现在已经开始的经济建设计划归于破坏,并引起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一部分人民对我们不满(他们很怕战争)。[2]

这份电报过去曾作为毛泽东决策出兵的重要依据。但苏联档案公布后,没有发现有这份电报。证明电报当时没有发出去。根据情况分析,很可能是在10月2日下午在中南海菊香书屋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多数人不赞成出兵,毛泽东只能把电报搁置下来。但电报详细地反映了毛泽东个人对出兵朝鲜的基本态度及各种考虑,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10月2日到5日,中共中央连续召开会议,认真讨论朝鲜半岛局势和中国出兵问题。与会者以对党和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坦陈己见。会议上,就中国是否出兵朝鲜的问题出现了不同的意见。

1950年10月4日下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年堂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林伯渠、董必武彭真、陈云、张闻天、彭德怀、高岗,列席会议的有罗荣桓林彪邓小平饶漱石、薄一波、聂荣臻、邓子恢、李富春、胡乔木杨尚昆。彭德怀是下午从西安刚刚赶到的。他被临时通知来京,原来准备到北京向中央汇报西北地区三年恢复经济的计划的。毛泽东、周恩来命令接他来北京开会,而且“一刻也不能耽误,还要严格保密”。彭德怀从西郊机场直接到中南海颐年堂会场。这一天会上彭德怀没有发言,因为“他来京前脑子装的是如何建设开发大西北,这时只好侧耳静听”。[3]散会后,他来到杨尚昆住处,了解会议情况。

第二天上午9时左右,邓小平受毛泽东委托从北京饭店接彭德怀同到中南海,毛泽东想听听他的意见。彭德怀来到毛泽东的办公室,两人进行了一次倾心交谈。毛泽东说:“老彭,昨天你没有来得及发言。我们确实存在严重困难,但是我们还有哪些有利条件呢?”彭德怀说:“主席,昨天晚上我反复考虑,赞成你出兵援朝的决策。”毛泽东又问:“你看,出兵援朝谁挂帅合适?”彭德怀问:“中央不是已决定派林彪同志去吗?”毛泽东谈了谈林彪的情况后说:“我们的意见,这担子,还得你来挑,你思想上没这个准备吧?”彭德怀沉默了片刻,说:“我服从中央的决定。”毛泽东略带感慨地说:“这我就放心了。现在美军分路向‘三八线’北冒进,我们要尽快出兵,争取主动。今天下午政治局继续开会,请你摆摆你的看法。”

10月5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在颐年堂对是否出兵援朝问题再次进行讨论。发言中,仍有两种意见,彭德怀讲了自己的观点,即: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可是,如让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如让美国占领了朝鲜半岛,将来的问题更复杂,所以迟打不如早打。[4]

几十年后,聂荣臻元帅回忆这一情节时写道:

彭德怀10月4日到北京,第二天参加了政治局会议。彭德怀同志历来勇敢果断,中央决定他去指挥志愿军,他表示坚决执行命令……彭德怀在会上的坚决态度,给我以深刻印象。[5]

应该说,彭德怀的表态,对最终下定决心出兵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就在这次政治局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对彭德怀说,给你10天做准备,出兵时间初步预定于10月15日。

10月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速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同时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同一天,毛泽东将中国人民志愿军即将出国援朝的事项致电中国驻朝鲜大使倪志亮转告金日成,请他派人立即前往沈阳与彭德怀会晤。

还是同一天,周恩来受命前往苏联,同斯大林洽谈出动空军支援和提供武器装备。因为会议上各军干部最担心的是在出国作战时有无空军支援。这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拥有各种飞机1000多架(海军飞机尚未算在内),各种军舰300多艘。美国已完全夺取制空权,使中朝军队的作战和后勤供应受到极其严重的威胁。

周恩来在10日10日赶到莫斯科。第二天,由布尔加宁陪同坐专机飞到黑海海滨的克里米亚休养地,同斯大林会谈。周恩来向斯大林说明,只要苏联同意,出动空军给予空中掩护,中国就可以出兵援朝,斯大林表示将向中国军队提供武器和装备,又解释苏联不能出兵的理由,说是苏联虽设想过帮助朝鲜,但早已声明苏军从朝鲜全部撤出,所以不能出现在战场,更不能同美国直接对抗,否则就是国际问题了。他还表示:虽可提供苏联空军支援,但不能进入敌后,以免飞机被击落而造成国际影响。

周恩来后来讲到这次会谈,说:他逼近了鸭绿江,我们就下决心,去与斯大林讨论。两种意见:或者出兵,或者不出兵,这是斯大林说的。我们问:能否帮空军?他动摇了,说中国既困难,不出兵也可,说北朝鲜丢掉,我们还是社会主义,中国还在。谈了一天,晚上就要决定,马上电问毛主席。[6]

当时,麦克阿瑟再次向朝鲜人民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人民军立即放下武器,停止作战。10月10日下午4时,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转交了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致中国外交部部长周恩来的电报,称:“如果北朝鲜不愿放下武器,那么‘联合国军’统帅将无他途可循。”当日深夜,金日成紧急召见中国驻朝鲜大使馆临时代办柴成文,表示:“我们决不会放下武器,决不会投降,我们要抵抗到底。”

彭德怀面对危局心急如焚,为使志愿军在地面兵力占绝对优势,他和十三兵团司令员邓华、副司令员洪学智研究后决定,将四个军、三个炮兵师全部集结江南待机歼敌,而不是原先拟定先出动两个军、两个炮兵师。11日,彭德怀即率临时指挥所人员抵安东。第二天,前往鸭绿江北岸察看地形,听取渡江准备情况的汇报。

晚上,彭德怀突然接到聂荣臻电话,说情况有了变化,苏联方面表示空军未准备好,暂无法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要彭德怀火速回京开会。紧接着,毛泽东来电指示十三兵团各部就地进行训练,不要出动,要彭德怀翌日回京。

彭德怀12日深夜乘火车由安东赶回沈阳,13日中午由沈阳回到北京。下午,参加毛泽东在颐年堂主持的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对出兵和不出兵的利害关系再次展开讨论。会议最后决定,即使没有苏联空军的支援,在美军大举北进的情况下,不论有多大困难,必须立即出兵援朝,迎击向北冒犯之敌。[7]

聂荣臻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对于打不打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也是左思右想,想了很久。毛泽东同志对这件事确实是思之再三,煞费心血的,最后才下了决心。[8]

会后,毛泽东立即给在苏联的周恩来发电:

(一)与政治局同志商量结果,一致认为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有利。在第一时期可以专打伪军,我军对付伪军是有把握的,可以在元山、平壤线以北大块山区打开朝鲜的根据地,可以振奋朝鲜人民。第一时期,只要能歼灭几个伪军的师团,朝鲜局势即可起一个对我们有利的变化。(www.xing528.com)

(二)我们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

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周恩来接到毛泽东的来电后,于次日致电斯大林,继续要求苏联出动空军,并提出需要购买飞机、坦克、炮类、海军器材、汽车、重要工兵器材等。他在苏联逗留的这几天就是同莫洛托夫等继续具体磋商。最后,苏联方面同意中国出兵时提供军事装备,并允派空军到中国帮助防空和训练,但不越出中国国境。

10月16日上午,彭德怀又赶到安东,立即召集志愿军师以上干部大会,宣布中央的决定。他还根据朝鲜北部山高林密、地形狭窄、东西临海的特点,提出:“过去我们在国内战争中所采取的大踏步前进和大踏步后退的运动作战方式,在今天的朝鲜战场上不一定适用。志愿军在战术上要采取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形式,如敌人来攻,我们要把敌人顶住;一旦发现敌人的弱点,即迅速出击,插入敌后,坚决包围歼灭之。”

17日,彭德怀马不停蹄地赶回沈阳,与东北局、东北军区领导人研究志愿军出国作战准备问题,又接毛泽东急电,要他18日火速回京,并告:“对出兵时间,以待周(恩来)18日回京向中央报告确实为宜。”

18日清晨,彭德怀再次乘专机返回北京,在当天召开的中央全会上,周恩来和彭德怀各自汇报了情况。毛泽东最终决断说:“现在敌人已围攻平壤,再过几天敌人就进到鸭绿江了。我们不论有天大的困难,志愿军渡江援朝不能再等,时间也不能再推迟,仍按原计划渡江。”[9]

1950年10月19日,永远值得记住的一天。

这天刚刚拂晓,从北京饭店就开出几辆小车,驶过寂静的长安街,直奔西郊机场。车上坐的是彭德怀等人。昨夜,他们同毛泽东、周恩来反复研究入朝作战方案,几乎彻夜未眠。此时,他们在车内都睡着了。

上午9时左右,专机降落在沈阳机场。彭德怀立即驱车到东北军区司令部,同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以及早已在此等候的李富春、贺晋年、李聚奎等人开会。彭德怀未及落座就说:“从今天起我军就开始进入战争状态。这次志愿军入朝作战,可比辽沈战役的规模大得多,任务要艰巨得多。过去我们在国内作战,物资弹药主要靠敌人‘供应’,现在是靠我们自己。东北地区是志愿军的后方基地,你们要紧急动员,全力以赴。”

当天下午,彭德怀和高岗乘专机由4架战斗机护航飞到安东,各路渡江部队正整装待发。

傍晚,安东冷风夹杂着细雨。彭德怀在江畔与前来送行的高岗等握手告别。随着彭德怀一声“开车”,汽车驶上鸭绿江大桥。北风大作,风雨交加。彭德怀离开祖国时,仍穿着那身从西安穿来的旧粗呢黄军装。在吉普车后面,只有一辆装电台的卡车紧紧跟随。

这一年,彭德怀52岁。半百之人,临危受命,以简陋的装备去和世界上公认的军事强国较量。

笔者1995年采访原总参通信部长崔仑,他讲过一个细节,令我难忘。他就在彭老总吉普车后边装电台的卡车上。过江之后,天漆黑一片,又不敢开灯。彭老总赶往前线心切,吉普车开得飞快,卡车跟不上,以致彭老总一度失去联络。什么是民族英杰?这就是。将个人生死完全置之度外。

当天夜晚,中国人民志愿军四个军三个炮兵师共25万余人从三个方向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为了保证战役发起的突然性,彭德怀规定各部队控制电台,封锁消息,严密伪装,夜行昼伏,隐蔽地向指定作战区开进。看现在经常播的文献纪录片,都是在大白天部队排着整齐的队列过鸭绿江,傍边还有军乐队在奏乐。其实最初的志愿军都是趁着夜色秘密过江。

这时的麦克阿瑟根本没把中国放在眼里,他判断“中国出兵的可能性极为微小”,命令其空军掩护地面机械化部队分东、西两路以最快速度北进。

10月25日,志愿军与南朝鲜军在两水洞地区遭遇,志愿军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将大摇大摆前进的几百敌人全部歼灭,打响了震惊世界的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仗。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纪念日。

“联合国军”虽然已发现志愿军入朝参战,但仍按其在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继续向朝中边境推进。这时志愿军在西线的部队已经全部到齐,居于优势兵力。鉴于“联合国军”未改变其兵力分散的状态,志愿军领导决定采取向敌后实施迂回结合正面突击的战法,集中兵力,各个歼灭。11月1日,志愿军突袭云山,重创美骑兵第一师,迫敌退到清川以南。志愿军东线部队,为保证西线反击作战的胜利,进行了顽强的阻击战。志愿军取得了第一次战役的胜利。

第一次战役,国际史学界也有称为“清川江战役”或“鸭绿江战役”。志愿军共歼敌1.5万人,自己也付出了伤亡1万人的代价。经过这次战役,粉碎了“联合国军”企图在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志愿军初步稳定了战局,站稳了脚跟,也取得了同美军作战的初步经验。

在麦克阿瑟被撤职后接任“联合国军”司令的李奇微将军在他写的《朝鲜战争》回忆录中回忆起最初的志愿军入朝后进行的第一次战役:

迅猛而突然的打击接踵而至,以至于很多部队还没有弄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就被打垮了。中国人首先攻击了南朝鲜第六步兵师……中国人将该师消灭得如此彻底……

下午5时许,中国人在迫击炮火力和由卡车上发射的苏制“喀秋莎”火箭炮(这次战争中威力很大的新式武器)火力的掩护下,开始对防守云山北部的第八骑兵团发动试探性进攻,并在黄昏以后集结了力量,而后逐步由东向西展开。许多美国人第一次听到中国军号的啸鸣,这种铜号看上去就像足球赛巡边员用来表示犯规的喇叭,其粗野的音调夹杂着发狂的吹哨声,似乎在通知新的战斗阶段的开始。这至少有助于使许多自认为中国大规模介入是十足的无稽之谈的人清醒过来。

战斗持续了一整夜,不时发生近战,其激烈程度是已往战争中所没有的……直到接到撤退的命令,美军才发现退路已被切断。一支很强的中国部队在那天中午以前就封锁了主要道路。他们牢牢地控制着阵地……11月2日凌晨,从云山撤退的部队在主要道路上遭到伏击。结果,那里很快就塞满了毁坏的车辆,坦克乘员和步兵在慌乱中四散奔逃……

中国人对云山西南面第八骑兵团第三营的进攻,也许达到了最令人震惊的突然性……最先过桥的中国人立即插进司令部所在地,他们射击、拼刺刀、摔手榴弹,并向停放着的车辆扔炸药包将其烧毁。我方许多人被军号的吵嚷声(这是一种中国式的精神战,这种精神战我们后来既熟悉又头疼)或敌人几乎近在耳边的射击声所惊醒……

这里说的“骑兵团”,并不是真的骑兵团,它隶属于美骑兵第一师。美骑兵第一师是一支高度现代化的部队。这个师自华盛顿时代起确实是一支骑兵部队,在历次战争中屡建奇功,在美军中享有“王牌军”称号,因而后来武器装备尽管改进了,其骑兵第一师的番号始终不变。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勇猛战斗,显然给了这位身经百战的美国将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对于中国志愿军“优待俘虏”的战争文明,他亦感触颇深。他继续写道:

中国人释放俘虏的做法与北朝鲜人对待俘虏的做法截然不同。有一次,中国人甚至将重伤员用担架放在公路上。尔后撤走,在我方医护人员乘卡车到那里接运伤员时,他们没有向我们射击。

我们后来体会到,中国人是坚强而凶狠的斗士,他们常常不顾伤亡地发起攻击。但是,我们发现,较之朝鲜人他们是更加文明的敌人。有很多次,他们同俘虏分享仅有的一点食物,对俘虏采取友善的态度。这样做,很可能是想让俘虏深深感到,生活在共产主义制度下要比资本主义制度下好得多。

最后一句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话,纯属猜测性质。不过,优待俘虏,确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

第一次战役后,美国当局为了弄清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目的和寻求相应的对策,接连几天进行磋商。尽管英、法等国不想扩大朝鲜战争的规模,但美国还是批准麦克阿瑟可以在军事方面相机行事。麦克阿瑟便按其发动一次“最后的攻势”的计划安排了,即以美第十军西进,第八集团军北上,两军在江界以南衔接后,围歼中朝军队,尔后再向朝中边界推进,赶到鸭绿江冰封之前抢占全朝鲜。配合这一计划,“联合国军”增调了新的军队,使其前线的地面部队达到5个军13师又3个旅1个空降团,共22万余人,比第一次战役时增加了9万人,且主要是美军。空军也增加了2个新式喷气战斗机团,各型飞机增加到1200架。

麦克阿瑟对他的计划非常乐观,他亲临战场督战,向部下宣称战争“在两个星期内会结束”,有些部队可以“回家过圣诞节”。因此,这次总攻势被称作“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

在战役初期,志愿军故意示弱,麻痹敌人,使敌人错误地判断为“中国人只是出动小部队进行干涉,当他们遭受惨重打击后,也许已放弃了继续作战的企图”,于是加快进攻速度。敌人被诱向预定战场。从11月24日上午8时起,“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发起全线总攻击。志愿军在西线举行反击,歼灭南朝鲜第七、第八师大部,并给美第二师以歼灭性打击,重创美第二十五师和美骑兵第一师。共击毙伤俘敌2.3万人,缴获与击毁各种火炮500余门、坦克100余辆、汽车2000余辆。

由于第三十八军在这次战役中,先以勇猛迅速的迂回动作结合正面突击,围歼敌人,协同友邻打开了战役缺口,切断了敌人南逃的退路,对第二次战役西线大量歼敌的胜利,起了关键作用。彭德怀于12月1日特发电报通令嘉奖,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第三十八军万岁!”“万岁军”称号由此闻名。

第三十八军一一二师三三五团第一营第三连,在连长戴玉义的指挥下,在抢占仁川站西北松骨峰东侧高地战斗中,接连打退美第二师配有坦克、飞机和炮兵掩护的五次集团冲击后,连长、指导员、副连长全部牺牲,最后阵地上只剩下副指导员和6名负伤的战士,但仍顽强地守着阵地,直到主力部队将截住的敌人全部歼灭。打扫战场时,在几百具美军尸体中发现,不少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志愿军战士,他们有的紧紧抓住敌人的机枪,有的手里握着手榴弹,上面沾着敌人的脑浆;有的身体压着敌人,牙齿和指甲嵌在敌人的皮肉里,其情其景极为壮烈。随该军战地采访的作家魏巍主要根据第三连的事迹写成了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于1951年4月11日刊登在《人民日报》上。这篇激动人心的通讯,很快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至今仍作为语文教材供学生学习。从此以后,“最可爱的人”就成为祖国人民对志愿军的亲切称呼。

在东线,志愿军第九兵团抓住敌人兵力分散和尚未发现我方集结的有利时机,于11月27日黄昏向美第十军及南朝鲜第一军团发起反击。当时战场上普降大雪,最低气温为零下30℃左右,给原来长期活动在华东地区的第九兵团带来很大困难。29日,美陆战第十一师为了打开通路,连续猛攻。就在这一天的战斗中,涌现出志愿军革命英雄主义的杰出代表——杨根思。

杨根思是第二十军五十八师一七二团三连连长。他带领第三排守卫在一个小高岭上,这里是下碣隅里被围敌人逃跑的必经之路。29日上午,敌人先在飞机、大炮掩护下数次抢夺小高岭,被击退后又以重型轰炸机和远程火炮向三排阵地上倾泻了大量的炸弹、炮弹、燃烧弹。阵地上硝烟弥漫,烈火熊熊。杨根思在弹药告罄的情况下,带领战士们用刺刀、枪托、铁锹、石块与敌人拼杀,最后全排仅剩两名伤员坚守阵地。敌人发起第9次攻击,有40多个敌人爬上山顶,在支援分队尚未赶到的危急时刻,已负伤的杨根思抱起仅有的一个5公斤炸药包,拉燃导火索,纵身向敌群冲去,炸死爬上来的敌人,自己壮烈牺牲。杨根思的行为,不愧为英雄的行为,真正是惊天地、泣鬼神。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将他生前所在的连队命名为“杨根思连”。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杨根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朝鲜政府还在杨根思牺牲的地方建立了“杨根思英雄纪念碑”。

志愿军第九兵团在东线战场取得了给美陆战第十一师、美第七师以歼灭性打击,共毙伤俘敌1.3万余人,迫使东线敌军由进攻转入败退。

“联合国军”在东西两线都受到沉重打击,麦克阿瑟的骄狂之气大减,遂命令西线部队立即撤出平壤,东线部队迅速撤到咸兴,然后向“三八线”实施总退却。毛泽东得知敌人实施退却后,于12月4日指示志愿军向“三八线”攻进。5日晚,西线志愿军开始进击。12日,志愿军六个军向“三八线”挺进。23日,逼近“三八线”。这一天,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在败退途中身亡。东线志愿军不顾连日作战疲劳和冻饿的状况,会同朝鲜人民军追歼逃敌。24日,收复兴南港及沿海其他港口。至此,除襄阳一地外,“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全部被赶到“三八线”以南,第二次战役胜利结束。

这次战役,也被有些国外史学家称为平壤、兴南战役。在从11月6日至12月24日的49天中,共毙伤俘敌3.6万人(其中美军2.4万人),收复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八线”以北(襄阳除外)的全部领土,解放“三八线”以南的延安半岛和瓮津半岛。志愿军为此战役的胜利付出了3.07万人的代价。这次战役的胜利,大大超出志愿军预定计划,粉碎美国侵略者占领全朝鲜的战略企图,扭转了朝鲜战局。

“联合国军”在第二次战役失败后,在美国舆论界和美国统治集团内引起一片混乱。他们把这次失败比作“噩梦”“悲剧”,惊呼这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在失败的责任上互相攻讦,麦克阿瑟和杜鲁门也互相埋怨。随后,美国在政治上、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出“先停火,再谈判”的幌子,企图争取时间,加紧整军,准备再战,卷土重来。杜鲁门甚至发出使用原子弹的威胁。

为了不给敌人以喘息的时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决定发起第三次战役,时间定在1950年除夕——12月31日17时,那已是1951年的事情了。

本来,按美国政府的授权,麦克阿瑟将军的使命是恢复朝鲜境内秩序,进行自由选举,而且不要把美国和联合国卷入与中国的战争中。10月份英国人也提出,“联合国军”要在中国边境前边建立一条“缓冲地带”,麦克阿瑟认为英国的建议是“坐以待毙”。他以13万人的地面部队和绝对优势的火力,与我志愿军30万部队进行了我们所说的“第一次战役”。表面上支持麦克阿瑟的杜鲁门11月16日曾含含糊糊地说到他对中国没有恶意,而且“从来都没有把战争扩大到中国的企图”。但22日艾奇逊却又断然否认了关于“缓冲地带”和保障向中国供电的鸭绿江大坝的安全。此后,没过几天,11月30日杜鲁门又发出“原子恫吓”,威胁要使用原子弹。但没过几天,在12月8日,杜鲁门与英国艾德礼首相会谈后发表联合公报,又说要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朝鲜问题。又过几天,12月16日他宣布美国处于紧急状态,并进行全面的军事动员。这说明美国正左右为难,进退维谷,而英国甚至威胁要摆脱美国,而且是英国上院的右翼提出了对麦克阿瑟的批评。英国显然不愿意和中国发生冲突。英国在11月下旬在联合国否决了蒋介石指控苏联和中共的一项议案,致使杜勒斯大为恼火。不管怎么说,正是杜鲁门、艾奇逊、麦克阿瑟等共同推动朝鲜战争走向一个个新的高潮。

麦克阿瑟在1950年12月30日给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电报中恶狠狠地提出:

如果由我国政府或通过我国政府由联合国作出一项政策,决定承认中国当局强加于我们的战争状态并就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报复性措施,那么我们就可以:(一)封锁中国海岸;(二)动用海军炮火或空军轰炸去摧毁中国进行战争的工业生产能力;(三)从福摩萨(按:美国对台湾的叫法)国民党守备部队取得增援以加强我军在朝鲜的阵势,假如我们决心要为这个半岛继续战斗的话;(四)撤销加于福摩萨守备部队的现有限制,尽可能引导它去反攻中国大陆上兵力空虚的地区作为牵制性行动。

他力图说服美国政府:中国已经充分地、毫不含糊地投入了战争,因此就中国方面而论,美国采取什么行动也不会使形势进一步恶化。他认为苏联不会干预。

由于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不惧强权的斗争精神和志愿军在战场上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战争的范围最终被局限在朝鲜境内。我国有限的工业设施没有遭到轰炸,大大有利于当时的经济恢复。

战争开始时,志愿军的物资供应曾十分困难。当时,对于战争的后勤工作,国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周恩来几乎过问全部后勤工作,并发出明确指示。他事必躬亲,亲自到东北,亲拟实施方案,甚至亲自动手试炒面粉。炒面是为紧急解决部队的干粮问题。周恩来提出出国作战要立足于国内的方针。

在极其困难和牺牲很大的情况下,主要军事物资仍能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使得敌人都感到惊讶。此次战争远非国内战争所可比拟,仅靠缴获和就地取材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大规模运输便成了战争的生命线。

铁路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运输骨干,也是美机炮火攻击的重要目标。朝鲜北部1000余公里铁路承受了世界范围空前密集的轰炸,中国成立不久的铁道兵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立下了巨大功勋。公路上也是炮火连天,汽车在白天几乎无法行驶。战争初期驾驶员牺牲的比率比作战部队还高,汽车损失率高达40%。因此,铁路成为战争最重要的生命线,到1951年秋,朝鲜战场所需铁路车辆占全国铁路车辆的20%。起初,防空力量薄弱,铁路因被敌机轰炸破坏得很严重。后来高炮部队以铁路为保卫重点,还组织了用步兵武器对空射击,使敌机不敢低飞,投弹命中率下降了很多。铁道兵则拼命抢修抢运,北朝鲜的铁路被称为“炸不断的桥梁”。虽然后来敌机投弹量成几十倍增长,而我铁路运输量也成几倍增长。人们还创造了许多在战斗中运输的宝贵经验和抢修抢运的若干技术措施。战争震撼着人们,战争锻炼着人们,朝鲜战争中的“钢铁运输线”的故事,使人们深深懂得了经济在现代战争中的意义。

以中国当时的国家财政经济状况,要支持这样一场现代化的严酷战争,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我国1951年的国防费用开支高达52.6亿元,比起1950年猛增了24.6亿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任何一次战争,迄今未有如抗美援朝战争对于财政的依赖程度那样高。如果没有国家财政的倾力支持,打这样一场现代化战争是不可想象的。

抗美援朝战争以中朝军队和人民取得胜利而告结束。在这场战争中,志愿军毙、伤、俘“联合国军”71万余人。美军消耗各种作战物资7300余万吨,战争经费达400亿美元。志愿军自身作战减员36.6万余人(另,非作战死亡2.5万余人),消耗各种作战物资560万吨,战争经费62.5亿元人民币。

全国人民在抗美援朝期间,尽了最大努力,在各行各业中以努力生产工作、厉行节约的实际行动来支援战争,还开展了捐献飞机大炮活动。截至1952年5月,全国人民已捐献了相当于3710架战斗机价值的捐款。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越战越勇,国内部队作为志愿军的后备力量轮番入朝作战,中国空军也开始作为志愿军不断出战。

【注释】

[1]数字来源:《当代中国的军事工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新中国军事大事纪要》,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539页。

[3]《彭德怀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401页。

[4]《彭德怀传》编写组:《彭德怀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402~403页。

[5]《聂荣臻回忆录》(下),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736页。

[6]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9页。

[7]《彭德怀传》编写组:《彭德怀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405~406页。

[8]《聂荣臻回忆录》(下),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935页。

[9]《彭德怀传》编写组:《彭德怀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40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