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灭封建土地制度的社会意义及1950年中国情况

消灭封建土地制度的社会意义及1950年中国情况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中国的工业化扫除了障碍。土地改革后,地主的土地减少了36.06%,贫雇农的土地增加了32.82%,中农的土地增加了3.6%。土地占有关系变化证明,中国世世代代贫苦农民和无数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夙愿得以实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必须首先推翻封建政权。基层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使土地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消灭封建土地制度的社会意义及1950年中国情况

◎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土改中的积极分子被选拔、充实到乡、村基层政权的领导岗位

◎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土改改变了农民的劳动方式

◎改善了农民生活的发展

◎推动了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以及新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先后共没收了地主阶级约7亿亩(约合4700万公顷)土地和大批耕畜、农具、房屋、粮食,分给了约3亿无地少地和缺少生活资料的农民,约占农业人口的60%至70%。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中国的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第一,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经过土地改革,根本改变了封建的土地占有关系。据国家统计局编《建国三十年农业统计资料(1949-1979)》,土地改革前,占农村人口4.75%的地主,占有38.26%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52.37%的贫雇农,只占有14.28%的土地;占农村人口33.13%的中农,占有30.94%的土地。土地改革后,地主的土地减少了36.06%,贫雇农的土地增加了32.82%,中农的土地增加了3.6%。就土地改革前后平均占有土地数量对比,原来无地少地的贫雇农增加较多,大体相当于当地平均的土地占有量;地主的土地相当于或略低于平均数;富农和中农的土地略高于平均数。如华东区,土地改革前贫雇农人均土地0.6亩,土地改革后人均2.4亩;土地改革前中农人均土地2.01亩,土地改革后人均3亩土地;土地改革后地主人均土地2.12亩,富农人均3.82亩土地。土地占有关系变化证明,中国世世代代贫苦农民和无数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夙愿得以实现。

第二,建立和巩固了农村基层人民政权。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操纵农村政权,利用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维护封建土地制度和各种封建特权,将农民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使之承受沉重压迫,没有丝毫民主权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必须首先推翻封建政权。不把地主控制的农村政权摧垮,土地改革就不能开展。基层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使土地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翻身农民积极拥护和支持新的民主政权。在土地改革运动中涌现出的大批积极分子,经过考验被选拔、充实到乡、村基层政权的领导岗位。如浙江省在土改中涌现出300多万积极分子,有41.1万人成为乡、村政权的领导干部。(www.xing528.com)

第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土地改革彻底铲除了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根本改变了束缚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经过土地改革,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除了在分到的土地上精心耕作之外,还垦种荒芜的土地,扩大耕地面积。华东区的总播种面积,在土地改革全部完成的1952年,比抗日战争前增加了44.4%。从1950年至1952年,人民政府用于水利建设的经费共约7亿元,占国家预算基本建设投资的10%以上,对全国4.2万公里的堤防绝大部分进行了整修。一些水灾比较严重的江河开始了全流域治理,完工土方17亿立方米。各地农民还兴修小型水利工程以改善生产条件。如陕西长安县1952年打井1.5万多眼,西北地区1952年扩大灌溉面积164万余亩。农民还尽可能多地购置生产工具和肥料。据陕西临潼县8个乡典型户调查,1951年农民用于生产资料的开支,雇农较土改前增加294%,贫农增加518%,中农增加212%。

土地改革还改变了农民的劳动方式。土地改革完成较早的地区,农民普遍组织起互助组,以解决耕畜、农具、劳力不足的困难,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保证农业生产得以迅速发展。全国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提高到1952年的16392万吨,增长了44.83%,年均增长12.6%,比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产量高11.3%;棉花由1949年的44.4万吨提高到1952年的130.4万吨,增长1.94倍,年均增长43.1%,比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产量高53.6%。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粮食和工业原料,为实现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第四,改善了农民生活。土地改革之后,由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农民的生活有了较明显的改善。他们说:“土地改革后,一年够吃,二年添置用具,三年有富余。”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农民平均每人货币收入:1949年为14.9元,1950年为18.7元。又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49年至1952年,农民平均每人购买的消费品逐年增加:1949年为14.2元,1950年为17.3元。土地改革后农民形成的购买力,为工业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农民不仅大量购买牲畜、化肥水车、新农具等生产资料,而且购置了大批布匹、肥皂自行车、手电、书籍、纸张、药品等生活资料,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

第五,推动了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随着农民经济生活的改善与政治觉悟的提高,农民学习文化的要求日益迫切。土地改革以后,农村小学入学人数大增,达到学龄儿童总数的65%。成年农民参加冬学的人数也逐年加多,识字班、黑板报、读报组在农村建立起来。一些地区出现了“三代同学习,一门双模范”的家庭和“父子同窗”“夫妻竞赛”等学文化的动人事例。农民还开始注意清洁卫生,治病防病。到1952年底,全国县卫生院已达2123所,中国已有90%的地区建立了县级卫生机构[3],农民有病能够得到比较及时的医治。农村俱乐部、剧团的组建对于活跃农民的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演出的剧目,大都是由农民根据当地的真人真事创作,并自导、自演,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群众性的文化、文娱活动,农村开始形成民主、科学、文明的新风气。

【注释】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一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02、111页。

[2]《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

[3]《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