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筑工业化:概念、发展历程和特征

建筑工业化:概念、发展历程和特征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6年,我国开启建筑工业化道路。

建筑工业化:概念、发展历程和特征

1.概念

建筑工业化,指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手工业生产方式。它的主要标志是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

2.发展历程

建筑工业化是随西方工业革命出现的概念,工业革命让造船汽车生产效率大幅提升,随着欧洲兴起的新建筑运动,实行工厂预制、现场机械装配,逐步形成了建筑工业化最初的理论雏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战争的严重破坏,住房奇缺,劳动力紧张,传统建造方式不能适应大规模建房的需要,这为推行建筑工业化提供了实践的基础。1974年,联合国出版的《政府逐步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政策和措施指引》中定义了“建筑工业化”,即按照大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建筑业,使之逐步从手工业生产转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1956年,我国开启建筑工业化道路。1978年,我国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筑工业化,就是用大工业的生产方法来建造工业与民用建筑。针对某一类房屋,采用统一的结构形式,成套的标准构件,采用先进的工艺,按专业分工,集中在工厂进行均衡的连续的大批量生产,在现场包括混凝土现浇和装修工程采用机械化施工,使建筑业从那种分散的、落后的、手工业的生产方式转到大工业的生产方式的轨道上来,从根本上来一个全面的技术改造。”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上海召开了全国装配式建筑工作现场会,强调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特别是我国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十四五”时期乃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将在绿色、生态、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下,向追求高质量和高效益增长的模式转变。我国建筑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发展规模和高精尖工程建设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人民生活改善,以及带动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还普遍存在着建造方式粗放、建设效率低下、建筑质量不尽如人意等问题,迫切需要从建设理念、建造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www.xing528.com)

新型建筑工业化,就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驱动,以系统化集成设计、精益化生产和施工为主要手段,整合工程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实现工程建设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已取得丰硕成果,建造水平和建筑品质明显提高,特别是在政策环境、产业基础、技术储备和市场氛围等方面都为未来发展奠定了扎实的产业生态基础。在各地推进中,不仅在东部发达地区供需两旺、呈现规模化发展态势;中部地区凭借一些省市政府的强力推动和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也已呈蓬勃发展趋势,并且形成了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西部一些省市后来居上,在政府引导和市场需求下,特别是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发展后势强劲。总体来说,装配式建筑的设备生产能力、生产供应能力、市场需求规模等都在迅速发展中。

3.特征

建筑工业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来建造房屋,它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管理科学化。建筑设计标准化就是从统一设计构配件入手,尽量减少构配件的类型,进而形成单元或整个房屋的标准设计。构配件生产工厂化就是构配件生产集中在工厂进行,逐步做到商品化。施工机械化就是用机械取代繁重的体力劳动,用机械在施工现场安装构件与配件。管理科学化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工程项目管理,避免主观臆断或凭经验管理。其中,建筑设计标准化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目标的前提,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是建筑工业化的手段,施工机械化是建筑工业化的核心,管理科学化是建筑工业化的保证。

实现工业化主要通过预制装配式建筑、现浇或现浇与预制相结合的建筑这两种途径实现。预制装配式建筑是将建造房屋用的构配件制品,如同其他工业化产品一样,用工业化方法在工厂生产,然后运到现场进行安装。预制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砌块建筑、大板建筑、盒子建筑等。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主要优点是生产效率高、构件质量好、施工速度快、现场湿作业少、受季节影响小等。现浇或现浇与预制相结合的建筑是将主要承重构件,如墙体和楼板等全部现浇,或其中一种现浇。其主要优点是整体性好、适应性强、节省运输费用,便于组织大面积的流水作业,经济效果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