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质量标准与评价

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质量标准与评价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屋面涂膜防水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涂抹起泡原因:基础潮湿、含水率大。2)施工质量标准与检查评价涂膜防水层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涂膜防水层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见表1.47 和表1.48。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①屋面渗漏。屋面板端部接缝处应增设空铺附加层,板缝应用油膏嵌严,在女儿墙、天沟、水落口等特殊部位应增设胎体增强材料1~2 层,以增加防水层的整体抗渗能力,并保证施工中屋面基层的清洁和干燥。

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质量标准与评价

1)屋面涂膜防水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

(1)涂抹起泡

原因:基础潮湿、含水率大。

防治措施:基层干燥后(含水率2%~5%),再在其上涂刷防水涂膜。

(2)涂膜防水层产生裂缝

原因:找平层未设置分格缝;找平层分格缝未增设空铺附加层;水落口、泛水等节点处未做密封处理,且未做附加增强处理;涂膜一次涂得太厚。

防治措施:严格按规定正确留置分格缝,并对分格缝嵌填密封材料,加铺附加层;在水落口、泛水等屋面交接处做密封处理,并做胎体增强材料加层;分次涂刷,且待先涂的涂层干燥后再涂刷后一遍涂料

(3)胎体增强材料外露

原因:胎体增强材料铺贴不平整;表层涂料过薄。

防治措施:胎体增强材料应边涂边铺,且刮平,保证胎体增强材料被涂料浸透;最上层涂料不应少于两遍,应使胎体增强材料被完全覆盖。

(4)涂膜防水层短期内老化,失去防水效果

原因:涂膜防水层厚度未达到要求;涂膜防水层未做保护层或保护层施工不当。

防治措施: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膜厚度不应小于3 mm,合成高分子防水涂膜厚度不应小于2 mm。 应根据设计要求及涂料的特性确定保护层。 在刮最后一遍涂料时,应边涂边将材料撒布均匀,不得露底。 在涂料干燥后,及时将多余的撒布材料清除。

(5)防水涂料成膜后膜片强度差,表面呈蜂窝麻面、橘皮状、泛白

原因:聚氨酯防水涂料在施工时空气太潮湿或是涂料未实干就被雨淋,稀释剂添加量过大等;水乳型防水涂料施工时基面有积水、涂膜表干前淋雨(表面会出现泛白、凹凸不平的麻面)、实干前淋雨(表面会出现泛白)等。 若出现以上情况,都会影响涂膜的早期强度和综合性能。

防治措施:禁止雨天施工,施工前基面不能有明水,施工后的涂层尽量避免在实干前淋雨(若遇下雨必须防护)。 保持施工现场的通风,必要时可采用鼓风设备进行通风。

(6)涂膜分层

原因:涂料干燥后表面太光滑、涂膜自身强度与后期施工材料强度差异较大,都会降低固化后的涂膜与后期施工材料的黏结性,导致涂膜分层。

防治措施:上一遍涂膜实干后及时施工第二遍,间隔不得超过24 h;如必须要在涂膜干燥较长时间后再施工,应将早期完工的涂膜表面拉毛后再施工后一遍防水涂膜。 将强度较高的基层表面做轻微的拉毛处理,增加基层表面的粗糙度,即可改善涂膜与基层的黏结性。

(7)涂膜产生气孔或沙眼

原因:水乳型防水涂料施工时,基面太干燥或有浮灰,一次涂膜太厚或气温太高而基层收水太快导致涂层干燥过快,涂层表面迅速结膜,基层内气体逐步逸出,将会导致涂膜产生气孔或沙眼。

防治措施:基层浮灰必须清理干净,水乳型防水涂料施工前应充分湿润基层但不能有明水,防水涂料涂刷前最好先做一遍基层处理。 对于黏度大的产品,可根据生产厂提供的方案先使用基层处理剂再涂刷,而且必须薄涂多遍。

材料是基础,施工是关键。 除了要选择信誉好、质量有保证的生产厂家和性价比较高的材料外,还应择优选择专业的防水施工队,按照防水材料施工操作规程和工程技术规范要求进行严格施工,才能保证良好的工程质量。 建筑物防水工程对施工队伍的专业性、技术性要求较高,选择具有相关防水专业知识、经过严格培训上岗的施工团队,是防水工程质量的保障。 防水工程实施完后,对成品的及时保护以及专业的养护,能使防水材料充分发挥其各项性能。 防水工程的顺利实施与完成,是防水工程维护的开始,专业而精湛的防水知识与技术在这时也将突显出它难以替代的价值。 整体工程的潜在价值,或更确切地说,建筑物寿命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就取决于后期专业的维护是否及时、有效。

2)施工质量标准与检查评价

(1)涂膜防水层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涂膜防水层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见表1.47 和表1.48。 复合防水层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见表1.49。

表1.47 涂膜防水层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主控项目)

表1.48 涂膜防水层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一般项目)

(www.xing528.com)

表1.49 复合防水层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2)接缝密封防水施工质量要求

•密封防水部位的基层施工

①基层应牢固,表面应平整、密实,不得有裂缝、蜂窝、麻面、起皮和起砂等现象。

②基层应清洁、干燥,应无油污、无灰尘。

③嵌入的背衬材料与接缝壁间不得留有空隙。

④密封防水部位的基层宜涂刷基层处理剂,涂刷应均匀,不得漏涂。

•改性沥青密封材料防水施工

①采用冷嵌法施工时,宜分次将密封材料嵌填在缝内,并应防止裹入空气。

②采用热灌法施工时,应由下向上进行,并宜减少接头;密封材料熬制及浇灌温度,应按不同材料要求严格控制。

•合成高分子密封材料防水施工

①单组分密封材料可直接使用;多组分密封材料应根据规定的比例准确计量,并应拌和均匀;每次拌和量、拌和时间和拌和温度,应按所用密封材料的要求严格控制。

②采用挤出枪嵌填时,应根据接缝的宽度选用口径合适的挤出嘴,均匀挤出密封材料嵌填,并应从底部逐渐充满整个接缝。

③密封材料嵌填后,应在密封材料表干前用腻子刀嵌填修整。

(3)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

①屋面渗漏。 原因有:设计涂层厚度不足,防水层结构不合理;屋面积水,排水系统不通畅;细部处理不符合规范要求,节点封固不严密;屋面基层变形较大,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防水层开裂;温度应力导致防水层开裂;防水涂料性能不符合规定;防水层厚度不足,出现胎体外露和皱皮现象。

防治措施:按屋面工程技术规范中的防水等级选择防水涂料的品种和防水层厚度,以及相应的屋面构造与涂层结构。 设计时应根据当地年最大降雨量计算确定雨水口数量和管径,且排水距离不宜太长;屋面和天沟等排水坡度应符合规范规定;加强屋面维护。 屋面板端部接缝处应增设空铺附加层,板缝应用油膏嵌严,在女儿墙、天沟、水落口等特殊部位应增设胎体增强材料1~2 层,以增加防水层的整体抗渗能力,并保证施工中屋面基层的清洁和干燥。 屋面找平层应严格按规范要求设置分格缝。 按设计要求选择优质防水涂料,并抽样复验保证质量。 防水涂料应分层、分次涂布,严格控制材料用量,胎体增强材料铺设不宜拉得过紧或过松,以能够使上下涂层黏结牢固为宜。

②防水涂膜流淌、有气泡。 原因有:施工环境温度太高或太低,湿度过大,涂料干燥过慢;涂料耐热性较差且稀释剂的挥发性过快或过慢,涂料黏度低;涂膜过厚,基层凹凸不平,胎体增强材料铺贴不平整;表面有砂粒、杂物,涂料中有沉淀物;基层未充分干燥或在湿度较大的气候条件下施工。

防治措施:确保施工时的环境温度和湿度符合规定要求。 选择耐热性相适应的涂料并严格复验,选择与防水涂料配套的稀释剂。 严格控制每层涂料的涂刷厚度。 施工前应将基层清理干净,若基层不平整需先进行修补。

③防水涂膜黏结不牢。 原因有:基层表面不平整、有杂物,基层有起皮和起砂的现象;施工时基层过分潮湿,涂料结膜不良,涂料成膜厚度不足;在复合防水施工时,涂料与其他防水材料相容性差;防水涂料施工时突遇降雨;上下工序和两道涂层之间未适当间歇。

防治措施:基层不平整造成屋面积水时,宜用涂料拌和水泥砂浆进行修补,发现基层起皮、起砂时应及时用钢丝刷清除并进行修补;确保基层干燥后方可进行防水层施工,当基层未干燥而又急于施工时,可采取涂刷潮湿界面处理剂、基层处理剂等措施来改善涂料与基层的黏结性能,有条件时可采用能够在潮湿基层上固化的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 涂料结膜不良与涂料品种及性能、施工工艺、原材料质量和涂料成膜环境等因素有关,应严格控制配料并保证充分搅拌。 对溶剂型涂料,由于其固体含量较低,成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毒、可燃的溶剂挥发,应注意施工时的风向;对于水乳型涂料,由于是通过水分蒸发使固体微粒聚集成膜的,其过程较慢,若施工中遇到雨水则会被冲刷而破坏。

④防水层破损。 原因有:由于涂膜防水层较薄,若施工时保护措施不到位,则容易遭到破损。

防治措施:坚持按程序施工,待屋面上其他工程全部完工后,再进行涂膜防水层的施工,防水层施工后7 天以内严禁上人。

(4)施工质量标准与检查评价

为了加强防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应按照建设部提出的“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十六字方针采取相应措施。 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不得偷工减料。 按工程设计图纸施工,是保证工程实现设计意图的前提。 屋面防水工程施工应符合《屋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7—2012)的相关规定。

防水涂料和胎体增强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严禁出现渗漏和积水现象,对薄弱部位均应进行防水增强处理,细部防水构造施工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涂膜防水层的厚度不应小于设计厚度的80%,与基层应黏结牢固并涂刷均匀。 并应全部进行重点检查,以确保防水工程的质量。

涂膜防水工程的施工,应建立各道工序的自检、交接检和专职人员检查的“三检”制度,并有完整的检查记录。 未经建设(监理)单位对上道工序的检查确认,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涂膜防水工程验收的文件和记录体现了施工全过程控制,必须做到真实、准确且不得有涂改和伪造,各级负责人签字后生效。

屋面涂膜防水工程施工完毕后,先由施工班组自行按照屋面涂膜防水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然后各班组之间进行互检,并提交验收表格,最后由工程技术人员组织各班组进行验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