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园林设计中的就势原则:以自然为利,创造艺术效果

园林设计中的就势原则:以自然为利,创造艺术效果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势”即意味着顺应现有自然有利条件,趁便利而成则事半功倍。根据园林空间主题旨趣的要求,“就势”则是因借环境之优势,巧妙缀以建筑、山石、花木,实现以小见大,以少博大的艺术效果。青松、高岗都令人产生对崇山峻岭的联想,其雄壮气势绝不亚于泰山“五株”和西湖“九里松”。[18]“就势”这一原则在园林建筑设计上也有所体现。

园林设计中的就势原则:以自然为利,创造艺术效果

唐朝柳宗元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曾述:“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势”,指自然界或物体的形貌。“就势”即意味着顺应现有自然有利条件,趁便利而成则事半功倍。根据园林空间主题旨趣的要求,“就势”则是因借环境之优势,巧妙缀以建筑、山石、花木,实现以小见大,以少博大的艺术效果。我国江南地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景色秀丽,为中国古代造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特别是明代末期,江南地区的园林文化蓬勃发展。当时的造园大师多为文人、画家,他们大都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较深的绘画功底。生机勃勃、灵气盎然的自然美景,经过这些造园艺术家们的精心锤炼、巧妙加工、奇特构思,转变成一种“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14]的写意山水园林。纵观明清以来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遗址,其造景艺术的成功在于江南造园匠师能够借用自然环境的特性,营造出“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美学意境。中国古代造园旨在通过表现一种事物而使人联想到另一景象,从而产生言尽意不尽的隽永意境。

园林造景中栽植花木,其形态、色泽、香味都能引起游园者无尽遐想。对松的描写,文震亨认为“山松宜植土冈之上,龙鳞既成,涛声相应,何减五株九里哉”?[15]“五株”指“五大夫”,出自《史记》:“秦始皇泰山,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后封其树为‘五大夫’。”“九里”则指生长于西湖的九里松,曾有记载于《西湖志》:“唐刺史袁仁敬守杭,植松以建灵、竺,左右各三行,苍翠夹道。”将山松栽植于土坡山岗之上,成片的松林随风鼓舞,阵阵风声回荡山谷。青松高岗都令人产生对崇山峻岭的联想,其雄壮气势绝不亚于泰山“五株”和西湖“九里松”。对乌桕的描写,文震亨以为:“秋叶,叶红可爱,较枫树更耐久,茂林中有一株两株,不减石径寒山也。”[16]其中,“石径寒山”引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牧诗歌——《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乌桕,古代文学诗句中曾有记载,《乐府诗》中有“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这种植物夏季开花,秋天树叶呈红色,并且持续的时间比枫树更长。园林造景中种植一、二株乌桕,在深秋时节分外艳丽,恰似枫林掩映,能引起身处“石径寒山”的幻觉

古典园林在选址之初,首先考虑建筑周围的生态环境、园林的整体布局、地形地貌等客观条件,以及人在游憩中的功能需要和精神、情感诉求等主客观因素。《长物志》所阐释的空间结构,文震亨曾提及:“宜明净,不可太敞。明净可爽心神,太敞则费目力。或傍檐置窗槛,或由廊以入,俱随地所宜。中庭亦须稍广,……前桓宜矮……。”[17]相对于宫廷、寺院、衙署等,文震亨认为园林建造应不拘泥于其严整、对称、整齐的空间格局,建筑群体外部轮廓或规整或随意,院内各建筑物更倾向于“随地所宜”,因山就水,高低错落,以这种千变万化的景观铺陈来强化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以曲径通幽的空间序列布局展现建筑空间的“绘画之美”。我国传统园林建筑的梁柱木结构所具有的特性,不仅为空间处理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度,也提供了“随方制象,各有所宜”的必要条件。木框架结构的单体建筑,内墙外墙可有可无,空间可虚可实、可隔可透,它既分割了空间,又可使两旁空间任意流通,从而形成了空间层次上丰富多变的建筑群体。园林建筑与其他建筑类型相比较的特别之处,在于其要与园林这个大环境相协调,实现建筑美与自然美融合。例如,中国古代园林中频繁出现的廊,就很好地将人造建筑与自然景观连贯沟通。作为一种“线”形建筑应用于园林之中,廊本来就是联系建筑物、划分空间的重要手段。廊能随地形地势蜿蜒起伏,其平面亦可屈曲多变而无定制,因而在造园时常被用于分隔园景、增加层次、调节疏密,是控制园林中观景程序与层次展开的主要组织手段。以一种“峰回路转”、“渐入佳境”式的流动视点,游览者能亲临于立体空间中来品赏山水之趣。(www.xing528.com)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至明代,文氏主张将传统建筑化整为零,以“群”的形式构建园林空间。顺应时间韵律,空间彰显出动态的起承转合,以追求流动的空间美。在建筑群中,由空间的最基本单位——“间”,组成“座”,再由“座”围合成“中空”的庭院,每一庭院错综交错,构成一系列层层渐进的建筑群。建筑群空间又通过多层次分割、过渡、转换、对比等多种组合方式,形成一种空间节奏,从而使游览者产生连续、流通、渗透、模糊的心理共鸣。例如,坐落在秦岭北麓西安市户县草堂镇的西安院子,吸取传统院落的“宅院”概念,具有独立空间的主题院落相互呼应,围合界面的错落有致,空间层次感强,兼顾了庭院深深地幽静感与深宅大院的私密性。整个院子依山而建,地形南高北低,最大落差高达6米,主体建筑因形就势、高低错落,形成了错落有致、丰富而有节奏变化的整体布局,是经典的创新型中国传统庭院和现代版的中国传统庭院,不仅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更加强调空间意境的创造[18]

“就势”这一原则在园林建筑设计上也有所体现。例如,北京颐和园佛香阁的建筑风格就体现这一特色。该楼阁位于山腰之上,遂依山脉而筑台,前端顺应排云殿之起势,后端依托智慧海与无梁殿之收势,与山形的浑厚相融合,愈发凸显王者风范。对于利用地形、地貌、地势构筑园林景观而言,《长物志》中也多有记载,如对阶的描述中说:“……复室须内高于外,取顽石具苔斑者嵌之,方有岩阿之致。”[19]文震亨认为,套房的室内高于室外,进入的阶梯应该用布满苔藓的古石镶嵌装饰,充分运用天然石料的色泽与质地形成悠悠山谷的深远意境。同时,园内建筑室内外空间布局也应利用自然之势。如对丈室的描写,文震亨指出:“……前庭须广,以承日色,留西窗以受斜阳,不必开北牖也。”[20]丈室,出自《维摩经》,现喻指房间狭小。古代文人常常以丈室形容小居,一禅椅、一木桌、一卧榻、一打旧书,勾勒出隐逸文人墨客的居室布局。在丈室的前庭设置宽敞的院落,西面开设明亮的窗户,使幽暗的丈室也能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这是充分利用日光来改善居室内部照明条件的佳作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