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画境-文震亨造物思想研究成果

画境-文震亨造物思想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筑布局化整为零、高低错落、进退曲折的组合也易取得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从园林建筑结构、环境空间格局、人文情感关系的角度来看,“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意境完全符合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要求。反映在布局上,就是成功地运用因借、障景、观景、对景、点景等手法,使人们的目光所至,均为绝好图画。宣重光《画荃》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画境-文震亨造物思想研究成果

传统园林是一门空间造型艺术,园林建筑的总体布局和位置经营也得遵循疏密有致的原则,要有疏有密、相辅相成。如《长物志》卷十“位置”篇中对椅榻屏架的描述:“斋中仅可置四椅一榻,他如古须弥座、短榻、矮几、壁几之类,不妨多设,忌靠壁设数椅,屏风仅可置一画,书架及厨俱以置图史,然不宜太杂,如书肆中。”[46]居室内只能设置四把椅子,一张卧榻,其他的诸如佛像、短榻、矮几、壁几等,可以多多放置,不过忌讳多把座椅靠墙并排摆放。屏风只能设立一面,书架及橱柜可同时置备,用来存贮书画典籍,但也不宜太过于繁杂。稀松的椅榻,紧凑的装饰,这种室内空间布局上的不均匀,疏密变化较为强烈,达到主体鲜明的效果。

在我国古代画论中有“疏可走马,密不通风”一说,所谓疏,即稀松,密,指紧凑。这就要求在画面构图上,密处重山叠峦,以浓墨重彩突出厚重凝练的画风,疏处不着一笔,以大量留白展现无限风光,不画人只见曲径通幽,不画水却现波澜万丈,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疏与密,既是艺术创作中一对辩证的矛盾,又是完美的契合。涉及疏密布置,《长物志》中提及竹的栽植时,有这样一段记载:“种竹有‘疏种’、‘密种’、‘浅种’、‘深种’之法;疏种谓:‘三四尺地方种一窠’,欲其土虚行鞭;密种谓:‘竹种虽疏,然每窠却种四五竿,欲其根密’;浅种谓:‘种时入土不深’;深种谓:‘入土虽不深,上以田泥雍之’,如法,无不茂盛。”[47]种竹,有“疏种”、“密种”、“浅种”、“深种”四种方法。可见于《种树书》,“禁中种竹,一二年间无不茂盛,园子曰:‘初无他术,只有八字,疏种、密种、浅种、深种’。”文震亨在此也特别详细描述了这四种栽植竹子的方法,疏种是指应间隔三四尺种一窠,使其根能有自由伸展的空间;密种是指每窠必须有四五株,使其茎竿能密集相生;浅种是指栽种时不宜入土过深;深种是指在根上必须培植泥土加以保护。可见,在植物景观的栽种和培育上,疏处与密处应合理安排,该稀疏的地方就要着意于“疏”,即便“疏能走马”也不能空洞无物;该密集的地方就要大胆地“密”,即使“密不通风”也不致闭塞不通。园林景观布置的关键在于从全局上把握“疏密有致”,疏与密的关系既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不能把“疏”或“密”当做完全孤立的两个部分来处理,要实现“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中有疏,密中有密”。

中国古代造园讲求“疏密有致”,强调园林的景观布置和空间布局都要做到既有稀疏浅淡处,也有茂密浓重处,收放自如,别有一番情趣。例如,北海琼华岛的平面布局就呈现出这种疏密的变化。从南山到西山、北山、东山建筑的位置经营正是在由密到疏、由疏到密之中,形成节奏强烈的景观变化。其他如网师园、留园豫园等著名江南园林,也都采取疏密相间的布置风格,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文震亨在园林建筑的位置经营上效仿着明代山水画构图理论。中国画论中的主次、开合、虚实、疏密、藏露等是有关空间布局的法则,为传统园林建筑构景和布局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些理论也在现实空间中得到验证和发挥。中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因此,园林建筑设计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之和周围的山水、岩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景色。建筑布局化整为零、高低错落、进退曲折的组合也易取得与自然环境和谐。同时,还在于建筑与其他构景要素之间的结合、协调和统一,以及建筑构图的灵活布置。

从园林建筑结构、环境空间格局、人文情感关系的角度来看,“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意境完全符合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要求。通过以“点”成“线”、以“线”带“面”的表现手法,园林中鸟兽鱼虫、山水草木、楼阁亭榭相映成趣,形成一幅优美的自然风景画。以造型轻巧的建筑点缀山池林木,无疑是对自然风景锦上添花;而以适当的人工建筑点染环境,也可以使平庸无奇的自然风光变得丰富生动起来。例如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指出,在广池中间“可置台榭之属,或长堤横隔,汀蒲、岸苇杂植其中”,在池中最广阔的地方“可置水阁,必如图画中者佳”[48]。亭台楼阁是中国古代园林中极为常见的建筑类型,或傍临水畔或位于水中而建,开阔宁静的水面,涵映出周围的高峻建筑,呈现出虚实相生之美。以亭台为是空间构图中的“点”,辅以草木相伴成“线”,勾勒出深邃而极具山林意趣的画面。园林的内、外部空间的相互渗透特性,有利于园林内部的建筑空间与园林外部的自然空间实现相互呼应、相互沟通。以灵活的平面构图,迂回曲折的空间序列,精心安排的尺度造型,在时空不断推移和转换中,通过有与无,实与虚,直与曲等手法,形成从“点”的单向静态景观到“线”的多层面动态景观。迈步其中,既是在欣赏建筑,也像是在聆听或优美或雄壮的旋律,这就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动态空间美的具体体现。中国传统文人园林建筑的空间美,也就随着时间进程,在虚实相间的空间布局中流溢出来。

明代大批文人画家参与构园,造园艺术家又能以意创为假山,峰壑湍濑,曲折平远,经营惨淡,巧夺天工,参照李成、董源黄公望、黄鹤山樵等画家的笔法来堆山叠石。

《园冶园说》云:“岩峦堆劈石,参差半壁大痴。”叠山及峰石与绘画一样,山水画效法中有“大斧劈”、“小斧劈”等效法,堆斧劈形之石壁,往往用“元四家”之一黄公望的效法。黄公望,又号大痴道人,所画千丘万壑,愈出愈奇;重峦叠嶂,越深越妙。所作水墨,效纹极少,笔意简远。也常用王蒙皴法。王蒙,元四家之一,隐居黄鹤山,因号黄鹤山樵。用墨得巨然法,用笔亦从郭熙卷云效中化出,纵逸多姿。拙政园兰雪堂前的观赏石峰“缀云峰”,原为明代画家、叠山高手陈似云用大小不等的湖石叠成,自下而上,逐渐硕大,其巅尤壮伟,其状如云。峰顶用黄鹤山樵(王蒙)云头效法,缀成峥嵘一朵。(www.xing528.com)

园林环境的空间构图与文人画画面安排统一,讲究深远而有层次。反映在布局上,就是成功地运用因借、障景、观景、对景、点景等手法,使人们的目光所至,均为绝好图画。宣重光《画荃》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园林中的“峭壁山”,“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皱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园窗,宛然镜游也”

白墙下点缀湖石花木,并于粉墙上镶嵌题匾,如此组成的一幅山石花木图,更是妙不可言,如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以丛竹、书带草、湖石和墙上书卷形题款,组成一帧国画小品

以白粉墙当纸,前植名卉嘉木,可清楚地看到由阴面白色粉墙衬托出来的花影,姿态优美,光彩艳丽,如拙政园“十八曼陀罗花馆”南面天井中,靠南白粉墙种有十八株山茶花,花有粉红、深红、白色,花期十分绚烂,还配置两株白皮松,东角有假山一座,构成一幅由松、山茶、假山组成的实物的立体画面。

园林建筑通过各种借景的艺术手段,俗则屏之,嘉者收之,使园中每个观赏点都深远而有层次。园中各类长廊,诸如空廊、复廊、楼廊、水廊等,厅堂内的落地长窗或窗框,墙上的洞窗、漏窗也都成为一个个取景框,如一幅幅动画。小亭是“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

园林许多建筑小品亦如画,窗为桃形、扇形、心形、咫形及海棠、梅花等,门为月牙形、古瓶形、葫芦形等,小径铺成人字形、波纹形、回纹、鹿、鹤、莲、金鱼等花纹,水池中,不仅有天光云影徘徊,而且水面上还点缀睡莲、荷花,水中穿梭着金鱼及各色鲤鱼。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几竿修竹或一棵芭蕉,盘曲嶙峋的藤萝枝干等,无不是一幅幅好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