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的掩映手法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的掩映手法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上,古人娴熟地运用“掩映”这种手法来实现空间结构层次变化。所谓“掩映”,“掩”是遮蔽,“映”指显露,二者说明景观元素之间相互隐显的关系。图5-1“掩映”之美事实上,明清文人普遍地借鉴山水画典型形象来造园。如《长物志》中对瀑布的描写:“……尤宜竹间松下,青葱掩映,更自可观。”对于小空间水景处理可以通过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觉假象。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的掩映手法

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上,古人娴熟地运用“掩映”这种手法来实现空间结构层次变化。所谓“掩映”,“掩”是遮蔽,“映”指显露,二者说明景观元素之间相互隐显的关系。在园林景观布置中,山峦崖壁、树木花卉、楼台亭阁的方位即造型变化,产生近景、远景、俯景、仰景的相互关系,形成景观层次与深度的丰富效果。例如,苏州环秀山庄就充分运用这种造园手法。在狭小的空间中叠山植木,建筑高低错落,与树木和山石交错相映,韵味无尽(图5-1)。

图5-1 “掩映”之美

事实上,明清文人普遍地借鉴山水画典型形象来造园。例如绘画常用“山环水抱”的山水构图,唐志契说画山要“环抱起伏之势,如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脚”,山水结合“水便得涛浪潆洄之势,如绮如云,如奔如怒,如鬼面”[38]。明清文人也照此来布局人工山水,郑元勋在《园冶·题词》中说园林的水要“得潆带之情”,山要“领回接之势”草木要“适掩映之容”才能“日涉成趣”,不能说没受山水画程式的影响。又如出版于康熙十八年的《芥子园画传》一书所总结的山石法、画山起手法、峦头法、流泉瀑布石梁法之类的画法和形象,也可以原状不变地运用于造园。(www.xing528.com)

中国古典园林中,水是最不可缺少、最富有魅力的一种造园要素。大型水体则有滔滔不绝之势,给人以恢弘磅礴的触动;小型水体有虚涵明澄之美,可以给人舒畅空旷的感受。无论体量大小,水都可以使人的视线无限延伸,在感观上扩大了空间。对于大体量水体造型,可增加景物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如《长物志》中对瀑布的描写:“……尤宜竹间松下,青葱掩映,更自可观。”[39]园林中,最适宜在竹林松树之下建造瀑布,流动的水体在青翠掩映之中更加唯美,造成潺潺流水的虚境。对于小空间水景处理可以通过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觉假象。例如《长物志》中对街径庭除的描述中,曾记载:“……花间岸侧,以石子砌成,或以碎瓦片斜砌者……”[40],又如文震亨认为柳树“更须临池种之”[41]。花木间的小道、池水岸边,用石子铺砌,或者用碎瓦片斜着嵌砌,或以杨柳点缀,若有似无的涓涓溪流产生了意犹未尽的联想。总之,以树木掩体,或以乱石为岸,都令人产生深邃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

建筑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组成部分。居住和赏玩是园林建筑两大基本作用。除此之外,园林建筑还兼具分割空间的重要作用,这正体现出园林建筑功能的多重性。如照壁,即“玄关”,通常设置在古代民居的第一道外门后或者室内厅堂正中间。照壁源于古代的风水学说,是独具特色的中式园林建筑之一。就其功能而言,它既可以遮挡外人的视线,又可以烘托宅邸的气势。《长物志》中曾提到“照壁”,文震亨如是说道:“得文木如豆瓣楠之类为之,华而复雅,不则竟用素染,或金漆亦可。青紫及洒金描画,俱所最忌。亦不可用六,堂中可用一带,斋中则止中楹用之。有以夹纱窗或细格代之者,俱称俗品。”[42]他认为要选用纹理深刻的木料来做照壁,才最能彰显出华丽与雅致之美,若用没有纹理的木材来做,则全部用白漆或者清漆。最忌讳用青紫色描画或者以碎金箔做装饰。照壁不能用六面,厅堂可用长幅的,室内就只在当中设置。有的用夹纱窗或者细木格子代替,这些都流于低俗之辈。照壁,这种特有的建筑形式,体现出中国文人含蓄、内敛的真性情。此外,大体量的建筑容易给人造成压迫和壅塞的感觉,尤其在面积较小的空间中这种现象更加明显。苏州沧浪亭的看山楼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造园者选用树木和山石将次要的建筑实体遮掩,旨在改善环境氛围的同时,也给游览者增添空间想象余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