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艺术创作都很讲求虚实技法。“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35]。许多参与造园的文人,深受怡情养性的老庄道家学说影响。“无为”、“虚静”的人生观,“游心于谈,合气于漠”的处世方式也在园林布局结构上得到充分反映。讲究“笔墨简淡处,用意最微”[36],以造景布局的写意为最佳境界。园林建筑布局经营的“虚实相生”,能产生一种奇妙的空间和虚灵的意味。通过精心安排,使得游览者在园林建筑景观中找到情感寄托与共鸣,感受到舒适与自由。如《长物志》道:“云林清秘,高梧古石中,仅一几一榻,令人想见其风致,真令神骨俱冷。故韵士所居,入门便有高雅绝俗之趣。若使堂前养鸡牧豖,而后庭侈言浇花洗石,政不如凝尘满案,环堵四壁,犹有一种萧寂味耳。”[37]考究的室内布局充分体现了“虚实结合”的原则,讲究“实景”与“虚景”相结合。“实景”即是简洁的“几榻”,“虚景”则为“高雅绝俗之趣”。元代画家云林的居所在高山丛林中,只设一几一榻,却令人联想到山居风致,顿觉通体清凉。因此雅士居所,进门就有一种高雅脱俗的风韵。如果前庭养鸡养猪,后院就不可能种花弄石,这样倒不如几案满尘、四壁矮墙,还有一种萧瑟寂静的意味。实现如此意境的关键在于“虚”和“实”的有机结合,以广阔的空间、无限的意象来塑造悠远、宁静、隐逸的艺术氛围。这样,通过悉心经营,就使人们在园林建筑景观中找到了情感寄托,感受到舒适与自由。
清代文人笪重光在《画筌》中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一画论作为中国艺术创作的指导方针,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中国画意境的传达有赖于画中“虚实”的表现,画中“虚实”是画家深刻参悟自然之境,抒发胸中之意的手段,是画家主观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虚实,一般指笔墨的有无、多少,或者以直接描绘为实,间接映衬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虚和实是对立的双方,但在一定条件下二者会相互转化。正如宋代李澄叟《画山水诀》中说道:“稠叠而不崩塞,实里求虚;简淡而恐成孤,虚中求实。”“实里求虚”,体现出虚空之妙尽可以从实处得来的画理所在;“虚中求实”,将不着笔墨处的虚空衬托成美妙的境地。二者相互结合是实现“虚”“实”矛盾对立统一的途径,这也就是中国画所特有的美学精髓。(www.xing528.com)
中国园林设计也深受“虚实相生”这一概念影响,历代造园艺术家都强调疏密、虚实关系在造园构图中的重要性。“实景”是指布置在园中的建筑、山石、水体、花木等景观,是园中空间范畴内的现实之景。“虚景”是指“实景”以外没有固定形状、色彩的景观,如月影、花影、树影、风声、雨声、鸟语花香、云雾、日月星辰等产生的艺术境界。实景空间是有限的,而虚景空间是无限的。中国古典园林中,无论是景观布置,还是建筑结构乃至空间布局,都要做到有疏有密,有虚有实,彼此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艺术效果。例如,空旷的庭院中以小亭点缀,是虚中求实;茂密的丛林中留有一片空地,则是实中求虚。虚实空间上的对比变化严格遵循“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规律,因地而异,变化多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