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震亨造物思想:《长物志》造园对山石之景的艺术化处理

文震亨造物思想:《长物志》造园对山石之景的艺术化处理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等艺术化处理手段进行再创造,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山石之景。文震亨在《长物志》论及石,有记载:“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在山上者名旱石,”“石以灵璧为上,英石次之”。同琴棋书画、梅兰竹菊之爱好相提并论,对奇石的癖好已经成为士流风雅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所有石品中,惟有锦川、将乐、羊肚石这三种最差。

文震亨造物思想:《长物志》造园对山石之景的艺术化处理

中国传统园林中建筑与山石的关系是共融共生,让建筑像是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使园林景色更加和谐完美,所以有“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之说。山、石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等艺术化处理手段进行再创造,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山石之景。文震亨在《长物志》论及石,有记载:“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在山上者名旱石,”“石以灵璧为上,英石次之”。这些不同类型的石体,经过堆叠组成了变化多端的山形地势,具有各不相同的空间性格,这一切为园林建筑创作,提供了极其灵活的条件。成功的园林建筑正是通过对环境地貌特征的利用和对其空间性格的把握,点染环境、突出自然景观的特色。

(一)掇山

自然界中山体的形象各具特色,地形复杂,规模较大,但在私家园林的“壶中天地”之中,山体只是名山大川典型特征的大写意,其规模与尺度无法与真山相比。造园匠师们以新颖独特的方式人工堆山叠石,形成“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57]的视觉空间变化,进而产生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掇叠假山必须因地制宜,整体把握主观要求和客观条件的可能性。中国园林中假山掇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的掇山手法已经由“筑土为山”转变为“构石为山”。至唐宋,深受魏晋南北朝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影响,建造假山之风盛行,民间宅园也流行赏石造山,遂涌现出一批专门堆筑假山的能工巧匠。明代,假山技艺日臻完善,已经发展到“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阶段。明代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将假山艺术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苏州的“环秀山庄”、上海的“豫园”、南京的“瞻园”和扬州的“个园”等,这些都是江南地区现存的假山名园。

《长物志》有言:“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为波涛冲击,皆为空石,面面玲珑。在山上者名旱石,枯而不润,赝作弹窝,若历年岁久。斧痕已尽,亦为雅观。吴中所尚假山,皆用此石。”水中的太湖石最珍贵,经波涛常年冲击侵蚀,形成许多洞孔,敲击时能发出清脆声响。山上的太湖石叫旱石,干燥不润,人工开凿一些洞孔,待年久凿痕消失,也还算雅观。苏州一带的人尤其喜欢用太湖石构筑假山。“有真为假,做假成真”是掇山的不二法门,也是中国园林一贯秉承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总则在掇山方面的具体表现。“有真为假”说明了掇山的必要性;“做假成真”提出了对掇山的要求。天然的名山大川固然是自然界“鬼斧神工”之作,但由于园林的空间局限性,只能用人工造山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假山工艺是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综合体。《园冶》的“自序”中称“有真斯有假”,说明大自然是人造景观的起源,是掇山的客观依据。假山是由单体山石掇成的,就其施工而言,是“集零为整”的工艺过程,必须注重外观的整体感以及结构的稳定性。以自然景物为艺术创作素材,充分发挥艺术家主观能动性,渗入艺术家的创意思维活动,对自然山水进行去粗取精的艺术加工,加以典型概括和夸张,使之更为精练和集中,实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整个创作过程。要“做假成真”,就意味着假山不仅要合乎自然山水地貌,而且必须遵循景观形成和演变的科学规律。诚如《长物志》中所述:“英石,出英州倒生岩下,以锯取之,故底平起峰,高有至三尺及寸余者,小斋之前,叠一小山,最为清贵,然道远不易致。”[58]将英石从岩石上锯下,呈底部平齐的立柱形,高的有三尺长,小的仅一寸长。在小屋前,直接用英石堆砌一个小山,最为清雅。

(二)品石

明代经济一度繁荣,奇石艺术有了较大发展,出现许多奇石收藏大家。如明代大画家米万钟,当时拥有三座庄园,“勺园”、“漫园”、“湛园”。历史上有名的“败家石”就是因他而起。明代奇石书籍也较唐、宋更多,诸如《园冶》、《素园石谱》、《徐霞客游记》、《冶梅石谱》、《万石斋石谱》、《观石录》、《怪石录》、《怪石赞》、《十二石斋记略》等。同琴棋书画、梅兰竹菊之爱好相提并论,对奇石的癖好已经成为士流风雅的重要标志之一。尤其是在江南地区,文人缙绅们不甘落后,他们为了搜罗奇石点缀园林可谓不惜千金。董其昌在《筠轩清閟录》中提到上好的昆山石价格昂贵,“嘉靖间见一块,高丈许,方七八尺,下半状胡桃块,上半乃鸡骨石,色白如玉,玲珑可爱。云间一大姓出八十千置之,平生甲观也”。[59](www.xing528.com)

著名造园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11种可供赏玩的山石。他以为“石以灵璧为上,英石次之。然二种品甚贵,购之颇艰,大者尤不易得,高逾数尺者,便属奇品。小者可置几案间,色如漆,声如玉者最佳。横石以蜡地而峰峦峭拔者为上,俗言‘灵璧无峰’,‘英石无坡’……”[60],而“锦川、将乐、羊肚石,石品中惟此三种最下”[61]。园林用石,以灵璧石为上品,英石稍次。但是,这两个品种非常稀少珍贵,几尺高的就称得上是珍品。小的,可以置于几案,色如漆器般光亮,声如玉器般清脆。在所有石品中,惟有锦川、将乐、羊肚石这三种最差。并且他还进一步分析各种石头的特征及品鉴标准,如尧峰石,“苔藓丛生,古朴可爱。以未经采凿,山中甚多,但不玲珑耳”[62],土玛瑙,“出山东兖州府沂州,花纹如玛瑙,红多而细润者佳”[63]

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石涛,一生酷爱品鉴名石,以叠石名手而著称。曾位于扬州的“万石园”,就是他将一万块太湖石堆叠而成,其娴熟的技巧和奇特的章法至今令人叹为观止。明代文人林有麟也以热衷收集奇石美石而闻名遐迩,在素园中建“玄池馆”来专门陈列他的收藏佳品,并将书中所见的“有会于心”的奇石,逐一描绘成图,缀以前人题咏,著有《素园石谱》。该书还保存许多当时制作盆景与研山的资料,对当时乃至现今造园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此时期,多于廊房四周围绕的院落中建石台,然后将美石置于其上。如《长物志》中记载:“昆山石出昆山马鞍山下,……间有高七、八尺者,置之大石盆中,亦可。”产自马鞍山的昆山石,间或有七八尺高的,遂将其安置在大石盆中。这种单独造型的美石江南地区的园林中颇为多见。庆云山庄的陵霄石、东皋草堂的五老峰、豫园的玉玲珑,都是闻名于世的美石。其中,玉玲珑石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石色青黝,周身多孔,具有皱、漏、瘦、透之美,为豫园增色不少。该石万窍灵通,古人曾谓“以一炉香置石底,则孔孔烟出;以一盂水灌石顶,则孔孔泉流”。抑或将一些造型独特的小体量美石置于小盆内,供人赏玩,如“石子五色,或大如拳,或小如豆,中有禽、鱼、鸟、兽、人物、方胜、回纹之形,置青绿小盆,或宣窑白盆内,斑然可玩”[64],细微之处也流露出闲逸雅致的生活情趣

(三)巧工

中国古典园林中,随处可见的是富于自然情趣的山石。古代造园艺术家将石头用以修建亭榭、筑桥铺路、堆围水岸等景观建筑和辅助设施,它既是古典园林的工程建筑材料,也是重要的装饰要素。通过对石头的巧妙利用和设置,折射出中国园林古朴的自然情趣,也营造出独具华夏审美特色的园林意境。例如,苏州留园明瑟楼的“一梯云”,就采用自然叠石堆砌成山间踏道的形象。此外,为了连贯山势和渲染气氛,古典园林中还常常构筑爬山廊或高低起伏的“云墙”。如苏州沧浪亭看山楼,在石山上设两层楼,采用爬山廊与盘山道相结合的手法来处理楼阁与石山的关系,是山上楼阁典型实例之一。

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对“街径庭除”有如下描述:“驰道广庭,以武康石皮砌者最华整。花间岸侧,以石子砌成,或以碎瓦片斜砌者,雨久生苔;自然古色,宁必金钱作埒,乃称胜地哉?”[65]道路及庭院地面用武康石石块铺设,最为华丽整洁。花木间的小道池畔,用石子堆砌,或者用碎瓦片斜着嵌砌,雨水经久便生苔藓,自然天成,古色古香。武康石既坚固不易受损,又具天然质感纹理。施工用石时以其为料铺砌庭院的路面,顿生一派纯朴天然景观。又如“小溪曲涧,用石子砌者佳,四旁可种绣墩草”。[66]小溪山泉,最好用石子垒成小桥,四周可种上绣墩草。以天然石子或者碎石瓦砾砌就花园小径,则能造成一种令人脱俗的清雅意境。文氏对“阶”、“桥”的描述中也曾提到:“……须以文石剥成,……以太湖石叠成者,曰‘涩浪’,其制更奇,然不易就。复室须内高于外,取顽石具苔斑者嵌之,方有岩阿之致。”[67]“广池巨浸,须用文石为桥,……”[68]石阶、石桥的选材多出自于文石、太湖石,因为它的质地、颜色、纹理、质感非人力所能及,最具自然造化的天然意趣。又如“大理石出滇中。……但得旧石,天成山水云烟,如‘米家山’,此为无上佳品。古人以镶屏风,近始作几榻,终为非古”。“永石即‘祁阳石’,出楚中。……紫花者稍胜,然多是刀刮成,非自然者,以手摸之,凹凸者可验,大者以制屏亦雅”。[69]大理石,质坚细密、花纹美观,被广泛镶嵌在文具、用具、挂件、屏风上做装饰,给人清爽之感。园林建筑装饰上采用天然石料,大多是根据需求粗略镶嵌成形,很少精雕细刻,不粉饰不涂圬,以显露出其天然的质地、纹理、色彩,无处不渗透出自然韵味,这也恰恰体现出“巧夺天工”的审美观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