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各国之间打破民族、地域限制,全球政治、文化、科技更加深入、快速地传播、交流与融合。全球化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概念,本质上是一个内在充满矛盾的过程,它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包含有一体化的趋势,同时又包含分裂化的倾向;既有单一化,又有多样化;既是集中化,又是分散化;既是国际化,又是本土化[1]。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跨越深层次的文化体系和传统界线,以西方现代建筑为主体的国外建筑理念及作品给中国当代园林建筑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一方面,在新技术、新审美观念的激荡下,建筑风格流派的产生更迭以一个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展开,形成了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新理性主义、高技派和地域主义以及建构等诸多理论、思潮、流派和风格[2]。富有西方特色的文化符号和造型语言给中国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和造物艺术注入新鲜的活力,赋予当代设计新的语意诠释,体现了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精神,世界范围内跨越人文界限的“国际式”建筑风格盛行;另一方面,泛文化领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一反传统文化的一元性、整体性和纵深性,倡导多元性、破碎性和平面性,彻底否定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美学追求和文化信念。在建筑美学上,相对于传统美学的整体协调与和谐统一,后现代美学强调的是无中心、不完整、偶发性、残缺、怪异和丑陋的不和谐美。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园林设计师们也开始盲目地追随西方潮流,园林建筑设计概念呈现“趋同化”状态。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园林景观逐渐消逝,导致传统建筑风格的丧失和历史文化脉络的断裂。尤其从我国“中西建筑交融”以来,不同文化背景孕育出多种多样的园林设计风格,这无疑给我国具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造园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从春秋战国直至明清时期,相继出现了一批总结我国传统造物艺术成就和设计理论的著作,有的是论述某个品类的功能、造型、装饰、材料、工艺及其设计原则,有的是发表作者对艺术设计的看法、见解。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考工记》、《园冶》、《格古要论》、《长物志》、《髹饰录》、《天工开物》、《闲情偶寄》等[3]。其中,明代学者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所阐述的造物思想和审美观念,对现代园林艺术设计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许多有益的启迪。《长物志》[4]涵盖衣、食、住、行、用、游、赏各种生活文化,完美再现了晚明文人清居生活的物态环境,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堪称晚明士大夫生活的百科全书,是研究晚明经济、文化、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自然古雅”、“无脂粉气”的审美标准贯穿始终,“古”、“雅”、“韵”成为全书频繁出现的字眼。诚如《长物志》沈春泽序文所言:“夫标榜林壑,品题酒茗,收藏位置图史、杯铛之属,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而品人者,于此观韵焉、才与情焉。”在物态环境与人格的对比中,通过品鉴长物来评价人,将士大夫的才情修养和物境融为一体,物境成为文人格调品位的化身。以论述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艺术,叠山、理水、建筑、植物配置的技艺为主,《长物志》的内容也涉及一些园林美学的范畴,可谓是私家造园专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古典园林自两宋发展到明末清初时期的理论总结。
古代民居建筑与自然山水林木实现完美融合,形成富于曲折变化、烟波浩渺、虚实幻境、诗情画意的美丽景园,这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一大特色。正如明代计成《园冶》[5]所述“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屋廊蜿蜒,楼阁崔巍”、“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把中国古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地步,这就是中国园林的独到之处。从先秦至明清,中国古代园林悠悠数千年的历史,历朝历代均有不俗成就。明代园林上承园林的成熟期——宋、元两代,下启园林发展的最后一个高潮——清代,毫无疑问明代园林是中国园林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明初至中叶的近二百年中,由于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实行八股文取士制度和大兴文字狱等高压政策,从而使明开国以后的一百多年中,思想文化领域比较沉寂,造园活动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中晚期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力量的增长,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孕育并急剧地发展起来。特别是从嘉靖、万历到明代末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思想文化活动活跃起来,都直接影响到明代中后期的造园活动。复苏的明代园林,起初带着诸多宋代园林的影子,表现出对宋代园林很强的继承性。尤其是在园林布局及审美意趣中,文人私家园林效仿宋代园林的痕迹非常明显。明朝中叶以后,文人画作风靡全国并成独霸画坛之势,达到了绘画、诗文和书法三者的高度融合。文人、画家更为广泛地直接参与造园实践,园林艺术的创作手法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不再是以全景山水临摹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而更倾向于以写意为主。园林意境的蕴藉更为深远,园林艺术比以往更密切地融合诗文、绘画趣味从而赋予园林本身以更浓郁的诗情画意。明末清初私家园林的主人大多属于中国的文化精英,讲究文品与人品共同构建,他们以隐逸出世的情怀、清玩赏鉴的志趣构成了文人阶层完整的人格和精神支柱,他们在“游于艺”中净化人格,在“隐于艺”中涤荡性灵,享受人生。雅藏、雅赏、雅集突出反映了古代文人品玩赏鉴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积淀成一种蕴含审美情韵的文化模式。一方面是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而促成文人园林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商贾由于儒商合一、附庸风雅而效法士流园林,或者本人文化不高而聘请文人为他们筹划经营,势必在市民园林的基调上着以或多或少的文人化色彩[6]。充满书卷气的文人园林掩盖了市井园林的世俗性质,此类园林的大量营造,必然会成为一股社会力量而影响及于当时的民间造园艺术。(www.xing528.com)
文化的本质就是传统,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各不相同。地域性、民族性的传统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国际性文化,国际性文化也可以被吸收、融合为新的地域与民族文化[7]。风景园林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应以特定的自然、人文及社会为现实背景,依托具体环境集中展现地域特色。作为我国悠久历史文化长卷中的一篇,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崇尚天然之趣、追求古朴之美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以大自然的山水植物为景观构图的主体,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彰显园林主人的品位,形成一种审美情趣与自然物境水乳交融的境界,极富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
园林作为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的一种物质文化形态,是整个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全球性“文化趋同”现象日益严重,在园林建筑领域强调造园思想的传承性与创新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避免园林设计中特色消失、景观趋同的问题,现代中国园林设计必须在遵循传统文化及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下,注重民族地域特色和自然环境特征,创造出人们身心得以栖息的、具有文化与情感的园林场所。既要承袭传统中国园林的独特意蕴,又要努力营造和当代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相适应的现代中国园林,最终实现通过回归历史传统来重建文化连续性的目标,这也为当代园林设计提供一种新思路与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