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智慧教学:师生间心理环境建设与控制

职业教育智慧教学:师生间心理环境建设与控制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师生间控制与自主心理环境的建设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两个最基本的生态要素,是课堂教学中的生态主体,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课堂心理环境的建设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课堂教学自身的发展规律,要把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态度和习惯、思维方式和发展潜能,要看到学生对“自主”的渴望和追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将课堂控制实施于无形无声之中,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职业教育智慧教学:师生间心理环境建设与控制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和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生命相伴的重要场所。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使课堂教学处于或融洽和谐、或紧张对立、或冷漠沉闷、抑或内敛平淡的心理氛围,进而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效力,影响课堂教学的效能和师生共同体自我发展的动力。课堂心理生态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堂生态主体之间基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交互作用和影响,从而形成的一种影响学习效能的心理互动状态。这种心理互动状态是由课堂生态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决定和发展起来的群体心理状态,是基于人际关系的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相对稳定的认知、情感、意志、动机、思维等心理优势状态,主要受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所形成的人际关系影响。人际关系是制约和影响师生心理生态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人际关系的好坏是衡量课堂心理生态是否健康与和谐的重要依据。在课堂这个有限的时空环境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不同的人际关系营造出不同的课堂心理生态,形成不同的育人氛围。而育人氛围又会无形中对置身其中的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深刻的制约和影响,往往会把师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质量引向不同的境界和水平,产生不同的教与学效果。

(1)师生间控制与自主心理环境的建设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两个最基本的生态要素,是课堂教学中的生态主体,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课堂中教师控制与学生自主是课堂教学领域中的一大难题,也是课堂教学研究、反思与重建的重要源头[27]。首先,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现代课堂,教师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权威性、知识主导性和话语控制权,学生成为其控制对象,其专业发展水平和增长空间大多掌控在教师所擅长的专业范围之内,需要从教师主宰的讲授式课堂向师生共同成长的生态课堂转变,把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生态的主体和学习活动的共同体,建立和谐、民主、平等、友善、宽容的课堂心理生态,使教师和学生在交流、合作、对话、协商中共同参与教学改革和创新。其次,自主性是个人在对话性的活动中,对自己的活动所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28]。课堂生态环境的建设应强调课堂生态主体在交往性质上的平等性和交往形式上的多元性,把更多的交流时间、发展空间和探索过程还给学生,建立一种平等自由、宽容鼓励、合作互助、和谐共生的学习共同体关系,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自主发展的愿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自主学习活动的主人。

任何课堂都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传递知识、增长才干、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活动场所,应该关注师生在课堂中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建立融洽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学习共同体生命完整性的持续发展。

一是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着眼点。教师由于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对其工作环境和对象都会有很强的控制欲望。在课堂师生控制与自主心理关系的建设中,常常会表现出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第一种是强调教师控制作用的发挥,主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第二种是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第三种是强调建立教师控制与学生自主的平衡关系,主张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作用。显然,课堂生态建设的理想目标是实现第三种价值取向,关注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和谐发展,追求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课堂教学强调“可持续发展性”控制,倾向于“非结构化”“开放生成式”的控制方式,把学生看作控制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以学习共同体的发展为本,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要着眼于师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首先,教师要在自我控制的作用下把课堂还给学生。从教师视角分析,要增强自我控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妥善处理好“控制”与“自主”的关系,保持课堂控制与学生自主之间的基本张力,把本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他们。其次,要通过专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专业学习,通过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修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对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一定要结合他们所学专业特点,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和话语的合理放权,引导学生培养对所学专业和课程的热爱,自觉抵制外部环境的诱惑和干扰,有意识地提升自我监督和调控的能力,养成自我规划、自我设计、自我检查、自我反馈、自我协调的品质,积极参与学习共同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与同伴间的情感交融,在温馨愉悦的心理氛围中,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促使认知、情意、意志、创新品质等方面得到有效发展。

二是培养自主管理的品质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要目标。作为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两个生态主体,教师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对课堂教学环境的管理,引领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使其顺利达成预期的培养目标。课堂心理环境的建设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课堂教学自身的发展规律,要把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态度和习惯、思维方式和发展潜能,要看到学生对“自主”的渴望和追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将课堂控制实施于无形无声之中,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品格是与教育者的放权行为分不开的,只有正确处理好集权与放权的关系,才能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意识、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品格的提升。首先,要将课堂的知识权还给学生。教师要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以及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结,善于将复杂的知识内容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精练化。其次,要将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把课堂教学过程看成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分享经历与经验的过程。最后,要将课堂管理权还给学生。通过建立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愉悦、宽松开放的人际关系,增强学习共同体成员的集体意识和团队责任感,满足学生自主发展、自我建构的现实需要,自觉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自主人格和自主管理的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三是营造积极的心理气氛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必然追求。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心理交融基础上的。由于很多职业院校对教师的管理一直采用比较宽松的非坐班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多地发生在课堂这一有限的时空里。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原有基础和喜爱程度、对自己的教学风格的接纳和认可情况,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感知教师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这就促成了课堂见证师生情感交融、生命相伴成长的特殊地位。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和求知的渴望会被唤醒,师生的心灵和外部知识更容易产生密切的联系和有效的对接,有助于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效能的提升。在课堂心理环境建设中,需要为学习共同体营造一个积极的心理气氛。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通过专业课程的情境化设计,使学生完全沉浸在对未知世界领域的兴趣和探索中,搭建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纽带,能促成情感世界的触摸,让课堂成为师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主阵地和演绎生命精彩的人生舞台。其次,倡导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唤起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这种平等对话是来自内心深处真实情感的需要,是以师生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而生成的。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不是彼此观点的互相诋毁,更不是一种观点对另一种观点的压制,而是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下的共同分享。最后,学生之间以诚相待,尊重彼此独特的个性特征,建立积极的心理气氛,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多样差异之间的关系,对合作学习小组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划分方式,树立“同特兼容”的理念[29],使学生之间互相悦纳、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形成支持型的课堂心理气氛,实现知识智慧的多元碰撞和人生价值的意义共享,使学习活动成为每个生命个体潜能得以彰显、智慧得以丰富的共同经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人生的充盈和生命的精彩,最终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与发展。

(2)学生间竞争与合作心理环境的建设(www.xing528.com)

竞争与合作看似相互对立,实则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伴相随的关系。竞争可以进一步促进彼此的深入合作,合作可以进一步催生新的竞争力。当今学生面对着社会资源不断丰富、生活条件日益优越、职业选择有更大灵活性的社会背景,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变得越来越弱。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之间为了争夺共同期望的稀缺资源,实现预期的共同目标,满足自身愿望的实现而与其他个体或群体展开竞赛、争夺和角逐,以期最大限度地超越对手、获得个人利益或取得有利地位的行为。积极的竞争意味着人的赶超意识和不服输的精神比较强,想在竞争中通过各种办法取长补短或通过培养创新、追求卓越等手段来使自己具备更高的能力和水平。因此,积极的竞争会自觉激发个体的学习动机和成才的渴望,使之从任务定向转向自我定向,自觉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勤奋进取、勇于探索,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己的潜能,从而超长发挥,取得比对方更好的成绩。通过与他人的竞争,及时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利用自己的优势唤起自己的成就动机,在不断完善中给自己搭建一个展示自我、共享智慧的平台,同时也不断提升自信心,培养克服缺点的勇气,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品德得到提升。

合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社会关系中,为实现共同目标或共同利益而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彼此协调,在共同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社会交往和协同行为。目前,大多数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淡薄,缺乏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习惯,有时攻击性较强,甚至表现为社会价值观偏颇。因此,要正视现实中学生之间的合作生态本质,既要看到合作的积极意义,也要理性地捕捉到消极的合作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教师要领会和准确把握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实质和规律,把脉其中的矛盾焦点和冲突本质,根据学生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发展要求,采取科学策略以提升学生间竞争与合作的互利共生性。基于此,课堂心理环境的建设,要扎根于当前学生竞争与合作的现状,着眼于每个学生学业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长远需求,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乐于竞争、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心理品质,以及在团队合作中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增加自身竞争力和团队合作的品质。

一是重视学习共同体间的相互影响,加强学生竞争与合作能力的自我培养。学生正处于情感波动和心理无助相互交融的关键时期,最需要情感上的归依和心理上的平复。而此时,课堂中若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那么共同体开展的集体活动和学生间的亲密交往,必然会使学生在频繁的合作互动中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激发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珍惜。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和所开展的活动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和偏好,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和特长,通过团体活动或主题演讨、现场辩论的形式来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经历,在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差距的同时,积极汲取他人之长以弥补自己之短。在与他人交流互动时,学会倾听和倾诉,不断提高自我培养、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舒缓因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挫折体验。通过学习共同体中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品性的学生与助学者间的互动影响,形成对学习共同体的信任和依赖情感,促使自身在组织良好环境浸染下身心得到快速成长,以此享受和谐的人际关系带来的美好体验。

二是有效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形成竞争与合作的“网络共同体”。互联网对于学生竞争与合作能力及品质的培养,既有积极的正面影响,也存在消极的负面影响。互联网技术本身就蕴含着合作共享、开放创新、公平竞争、平等对话等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学生在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和交流时,既能够捕捉到来自互联网技术本身所隐含的竞争与合作的意蕴,更能够利用这种技术手段全方位地开展竞争与合作活动,建立“网络共同体”,实现最经济、最丰富、最便捷、最高效的学生间竞争与合作的互动活动。这种“网络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地域、人员、身份、形式等多种因素制约,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现代信息设备和网络技术开展互动与交流,克服了许多实体组织在开展教与学活动时必然受到的客观环境的限制。“网络共同体”的成员不仅有教师和学生,还可以汇集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人员、家长等多种身份的学生和助学者,没有年龄、省域、专业、资历等的要求,每个成员都是学习的主体,每个人的意见和建议都可以被采纳和应用,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和分享经历的机会,每个人在竞争与合作中都能得到尊重。“网络共同体”的形成,可以突破课堂有限的时空限制,让学生走进网络世界的大课堂,实现更大范围的竞争与合作,在更高的平台上通过资源共享,打造具有更强竞争与合作品质的当代学生群体。

三是引入社会竞争与合作模式,重视学生合作性竞争能力的培养。课堂作为学生增长知识才干、提升品德修养、锻造素质能力的主要阵地,不仅肩负着教会学生学习的重任,更要为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竞争、学会合作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持与保障。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真正体验到社会竞争的激烈和有效合作的重要性,就必须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社会交往情境,引入社会竞争与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具体的参与和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增进对竞争与合作能力培养的重视。课堂中的学习必须要与现实情境相联系,才能培养学以致用、真才实学、能够很快适应社会交往互动关系的有用之才。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着眼于学生合作性竞争能力的培养,利用课堂教学范式的改革,加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设。通过开展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将竞争与合作机制引入课堂教学中,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实践价值,关注学生与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结,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与人和谐相处的生存本领,在竞争与合作的辩证统一中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