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智慧教学:重构课堂物质环境,实现平衡与协调

职业教育智慧教学:重构课堂物质环境,实现平衡与协调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课堂物质环境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努力实现课堂物质生态的平衡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功效,实现人力和物力资源最大效益的发挥。重构课堂自然物理环境课堂自然物理环境是指课堂中能够影响师生开展教与学活动的自然环境和教室内的自然条件等因素,具体是指课堂内的光度、温度、湿度、热度、色度、噪声、空气质量、通风情况等环境因素。

职业教育智慧教学:重构课堂物质环境,实现平衡与协调

任何课堂活动的开展和顺利进行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设备和自然资源条件,没有良好的物质生态环境的稳定保障和依托,就无法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课堂物质生态是指在课堂这个特殊的场域中,对课堂生态主体的教与学活动产生影响的物质因素间的关系和状态。课堂物质生态是否平衡与协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和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而课堂物质环境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努力实现课堂物质生态的平衡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功效,实现人力和物力资源最大效益的发挥。所谓课堂物质生态环境是指课堂中能够积极影响课堂生态主体教与学活动的所有物质因素的总称,包括影响课堂教学的自然物理环境、教学时空环境和教学设施设备环境等,不仅可以满足课堂教学的物质需要,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力的激发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是课堂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

(1)重构课堂自然物理环境

课堂自然物理环境是指课堂中能够影响师生开展教与学活动的自然环境和教室内的自然条件等因素,具体是指课堂内的光度、温度、湿度、热度、色度、噪声、空气质量、通风情况等环境因素。张楚廷教授认为,影响课堂教学的环境包括教学自然环境、教学物质环境、教学人际环境、教学观念环境、班级教学环境和教学社会环境等因素[25]。如何将这些因素转化成具有育人功能的人文性资源,需要管理者和教育者为它们赋予一定的价值内涵并使之转化成显性教育资源。因此,课堂生态环境建设要加强对课堂自然物理环境的改造和完善,赋予其特殊的价值和功能。

一是加强课堂光环境的优化。教室内光环境的舒适与否,不仅能影响学生的视力和生理健康,还能影响和制约师生教与学的效率学习效果。加强对教室内照明系统的科学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中规定的要求,达到教室照明设计的数量指标、质量指标以及节能指标,使教室、实验室、黑板照明等的天然采光和照明环境适合师生教与学活动所要求的视觉特征,为师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愉快、环保的光环境。同时,使用智能化的照明控制技术,依据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区域、不同场所,根据教室中学生人数的多少和所处区域位置的不同,甚至不同课程所需情景的不同,自动选择开启合适的光照效果,充分体现高科技带来的智能化和人性化,在节能减排的同时,提供符合人体健康的照明环境,提高教室照明光环境质量。另外,课堂教学普遍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学习空间的光环境既要重视室外自然光线与室内光环境的协调,还要注意遮光窗帘的选择和使用等问题,每个教室应配备多功能窗帘,最好为薄厚不同的两层,薄层窗帘可以满足学生日常学习时的透光需要,厚层窗帘可以满足多媒体课程教学时的遮光需要。

二是加强课堂声环境的优化。安静的学习环境是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物质前提和基本保障。由于噪声有危害人的听觉系统和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思维紊乱、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等多种弊端,因此,校园教学建筑的选址一定要尽量避免离道路交通干道过近或周围有集贸市场或加工厂等噪声总是持续不断、嘈杂严重的地方;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可以在道路两侧安装隔音设施,也可以充分利用一些遮挡物,如树木或建筑物等来降低教室背景的噪声级。同时限制进入校园的车辆和车速,禁止在校园内鸣笛等以降低噪声的污染。总之,通过对噪声的有效控制,以此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人可接受的室内外声学环境。针对课堂教学中能够引起噪声的主要因素,如多媒体音响设备的使用、夏天吊扇的使用、课堂内学生人数过多、教室内学生的频繁走动、课间学生之间的大声交流等因素,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尽量减少教室内上课学生的人数,避免由于教室过分拥挤和人数众多带来的噪声影响;教师上课要尽量少使用或不使用扩音设备,或使用音质特别清晰、符合环保要求的扩音设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夏天采用噪声小的空调设备,以降低使用吊扇带来的巨大噪声;还要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提前安排好学生的座位,设置出入顺畅的排列方式,减少因学生出入带来的不必要的噪声;另外,在目前部分学校门窗隔音效果还不太理想的前提下,教育学生养成室内小声说话、交流讨论的习惯,这也是学校优化课堂声环境不可忽视的必要途径之一。

三是加强课堂色彩环境的优化。色彩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教室内的色彩,包括四周墙壁和天花板的颜色、学习设施的颜色、教室内装饰的颜色、教师服饰的颜色以及多媒体课件的颜色等一起构成了教室内的整体色彩环境。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些色彩的合理搭配和巧妙运用,不仅能够改变学生对学习空间的不同感知,而且能够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情绪状态和学习态度,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教室墙面色彩布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国教室中的色彩布局一直沿用传统的白色墙面或加不同颜色的墙裙组成的单一模式,这种白色墙面没有太多的干扰或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的要素,因而成为大中小学校教室颜色的首选。但色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不同色彩投射到人体大脑皮层后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既可以使人兴奋、激动,又可能使人平静、压抑,甚至烦躁等,这种大面积的单一白色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虽然乳白色或灰褐色与白色差别不大,但长期在纯白色教室内学习,对学生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因此,建议在墙面用色时,在涂料中掺入微量高彩度、中等明度的色浆,降低纯白色墙面的明度,创造相对柔和的空间环境色。但教室究竟应该配置什么颜色,还应考虑所学专业与课程的特点、学生的性别等多种因素。也可以采用同一教室多种色彩有机搭配的方式,根据不同学习功能的需要,设计区域性不同的色彩色相,尤其要突出黑板一侧墙面色彩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关注各墙面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谐一致。有关研究表明,在多媒体教室环境下,学生最喜欢的8种课件颜色依次是白色、黄色、酸橙色、青色、黑色、品红色、红色、银灰色;对前景色的偏好顺序是黄色、白色、酸橙色、黑色、青色、红色、品红、银灰;最喜欢的10种颜色搭配是黑色—白色、红色—白色、品红色—白色、黄色—灰色、白色—藏青色、白色—绿色、青色—黑色、黄色—藏青色、黄色—栗色、黄色—绿色,亮度高的颜色和前背景亮度差大的搭配受到学生的偏爱,为教师在课件颜色的选择和搭配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价值。通过对课件颜色进行科学搭配,增强课件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引起学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使之主动调整上课的情绪状态,始终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和高昂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决定了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教师的服装配色必须以“清新雅致”“整体协调”为基本准则,切忌妖艳浮华、标新立异、奇装异服。面对有着敏锐观察力、辨别力和思考力的学生,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注意服装色彩的合理搭配,关注服饰色彩对大学生的视觉可能产生的冲击以及可能带来的心理方面的影响;要懂得用清新雅致的颜色来彰显自己的教师本色,给学生以清爽与精练、恬静与稳重、亲和与热情的视觉享受,恰当地体现高级知识分子独特的韵味与修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审美情趣、审美品质的提升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师生共同体的和谐发展营造知性美的课堂生态氛围。

四是加强课堂空气质量的优化。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是影响学生进行高效率学习的主要物理环境因素之一。许多研究发现,教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主要与室内空气的清洁度、氧气含量、通风、建筑材料等因素相关[26]。相关规定指出,建筑过程中使用二氧化碳的浓度不应超过1 500 ppm的标准,当二氧化碳浓度在0.1%~0.15%时属于临界空气,室内空气的其他性状开始恶化,人们开始有不舒适感;当二氧化碳浓度在0.3%~0.4%时,人呼吸加深,出现头痛、耳鸣、脉搏滞缓、血压增加症状。课堂空气质量环境建设要重视控制教室内的污染源、采用节能环保的通风技术和设备。同时,充分发挥植物对二氧化碳和有毒气体的吸收作用,不失为一种既经济又美观、既降低室内污染浓度又不影响室内热舒适性的环保方法。在教室内精心摆放一些适合室内种植的植物,如芦荟吊兰、虎尾兰、一叶兰、龟背竹等,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吸收室内的甲醛甲苯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提高教室内空气的含氧量和清洁度,改善室内空气品质,而且可以美化、绿化教室环境,陶冶师生审美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重构课堂教学时空环境

课堂教学时空环境是指课程的设置、教学活动的安排等在时间方面的设置以及教室的空间大小、座位的空间排列形态等因素,它们的不同组合构成了课堂教学活动客观的时间环境和师生能够知觉到的主观空间环境。重视课堂时空环境,不仅要考虑教室的空间大小、班级中学生人数密度的多少,还要关注教室内课桌椅的尺寸大小、高矮是否合适和排列形态是否有利于师生教学活动的展开,以及教学设备是否可随意移动和变化等情况。生态化的课堂空间设计有利于生态主体间的交往互动和协作共生,能够积极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www.xing528.com)

一是课堂教学时间的优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知识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和生活节奏的骤然加速,使得时间资源成为影响人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的最重要的生态因素。而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和科学利用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有效时间的利用率,增加课堂中师生活动的含金量,而且成为衡量课堂教学效能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首先,树立课堂时间为师生共有的理念,积极优化课堂时间结构,发挥课堂时间的综合效用,重视师生共同体彼此共有、多元互动的生态特性,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共生的课堂教学氛围,追求教学过程的对话互动和多元和谐。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结构,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时间,促进个性发展;为学生留足问题思考的时间,减轻学习负担;允许学生自主地转换学习时间,适应认知差异。其次,坚持课堂教学时间的弹性化和灵活性,尊重学生学习个性的差异,实现对学习共同体生命的整体关怀,制订动态开放、灵活多样的课堂时间安排计划,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意向和学习共同体合作的需要,灵活地选择、设计和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如长时课与短时课相结合,“课程计划整体课”“发展个性分组课”与“综合应用活动课”相结合,在课程之外,设立探究学习和生活实践学习的时间等。

二是课堂空间环境的优化。人是空间活动的主体,空间尺度的大小、形状、方位的不同都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教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以讲授式为主的课堂生态范式受到新的挑战。以师生学习共同体为发展对象、以团队互动为发展基础、以问题解决为发展导向的课堂生态范式,必然对课堂物理空间提出更高的要求,课堂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场所,而且是集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为一体的交互性领地。首先,设置人数适宜的班级规模,创设良好的学习空间,在课程安排上,尽可能将班级规模与教室大小相匹配,并留有一定的空间,满足学生对空间归属感的需求。其次,使用可移动桌椅,创设开放的空间格局,方便师生根据自己的理想来创造现实中没有的环境,而不是像动物那样仅仅出于本能依赖于现存的自然。课堂空间生态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不仅受教室类型、教室功能、教室面积的影响,还会受到座位排列方式与人际组合空间形态的影响。传统的课堂空间设计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物,“秧田式”的固定座椅排列方式解决了当时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随着知识社会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室空间布局设计、课桌椅的排列形态等,逐渐成为制约和束缚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学习主体性发挥、实现教育公平的不利因素。应选用可移动桌椅,建立良好的教室通行模式,创设开放式空间格局,使课堂空间可以随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需求迅速进行调整和重组,更加符合人性化、信息化和生态化的空间发展需求。通过精心设计桌椅的排列形态,比如,教师可根据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选择圆形、马蹄式、丛聚式、小组式、单元组合式等多种组合形态消除“教学死角”和“边缘学生”,增加教师与每个学生交流探索的机会,方便有相同兴趣的人共同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和发明。创设开放式的教室格局必将是拥有素质教育理念的现代大学未来追求的必须选择。

(3)重构课堂教学设施设备环境

教学设施设备环境主要指师生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各种教学媒介和学习工具,包括黑板、粉笔、投影仪计算机网络、实验仪器设备、教材、图书资料等所形成的环境。

由于受传统的各自为政的观念的影响和教育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限制,职业院校的教学设施设备大多采用封闭式的分散管理机制,没有建立有效的开放共享机制和平台,教学资源服务对象单一,教学设备常常处于闲置状态,不能得到有效的合理利用,使用效率没能得到提升,造成巨大的教学资源浪费。课堂生态环境建设要充分发挥教学设施设备对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创新协同作用的发挥,大力进行机制体制革新。

一是加强教学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提高资产合理使用效益。21世纪是人类科学知识不断更新和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学校要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要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就需要接受对教学设备与实验室建设等硬件条件的更高的要求。鉴于此,首先,职业院校要树立教学资源社会共享的意识,培养资源共享精神,充分重视和发挥教学设施设备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打破传统教学资源的粗放式管理,增强教学设备成本和使用效益的意识,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搭建教学设备资源共享平台,使更多的职业院校都能享用到优质的教学资源设备,以形成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精神境界。其次,职业院校内部设立校级教学设备管理中心,打破学科壁垒,统一整合和管理全校教学设备资源。通过设立校级专门的教学设备管理机构、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将分散于各个学院、各个实验室等部门的教学设备信息资源纳入校级共享协作平台,完善校、院、实验室三级互动共享平台体系。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统筹规划、优化配置、突出重点、合理使用,有效避免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的现象发生,提高教学设备投资效益和设备资源的使用效率。积极开展校际协作和校企合作,增强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对外服务的能力,建立科学规划、高效运转、良性互动的教学设备运行和共享机制,满足多学科共性发展的需要,为职业院校科技创新、协同作战提供物质支撑,增强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为政府和学校优化配置教学设备资源,提升教学设备使用效益提供实践依据。最后,加强职业院校课堂教学实验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效率,促进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职业院校实验室是师生开展课堂实验教学、进行技术开发与转化、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主要载体,是职业院校整体实力的具体体现。职业院校要建立教学设备与实验室多种管理模式的网络综合查询系统,实行项目化绩效管理,妥善安排课堂实验和课外项目组的开放实验。通过配备较强的实验教学及管理的专业人员,满足学生开展实验技能训练、科技项目研发活动、毕业论文设计等的实验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科学设备资源与课堂教学、师生科学研究需求严重脱节的现状。积极响应我国政府提出的“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鼓励师生共同体广泛开展实验创新、科技发明等活动,在职业院校形成浓厚的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氛围,使职业院校课堂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科技改革的试验田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地,从而培养师生共同体的所有成员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研素养,提高国内职业院校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促进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目标。

二是重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设备与手段的运用,加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目前,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集图、文、声、像等多种音频视频形式为一体,因其方便快捷的使用特点、生动逼真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简洁准确的表达效果,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开展教学活动、培养现代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具有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素养的现代人的必然选择和大势所趋。从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普通板书教学到现代的“鼠标+键盘”的电子设备教学以及未来更加高智能化教学手段的转变,使未来的学习空间将越来越多地体现科技化、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学习方式将变得更加多元而灵活。近年来,网络课程的普遍实施,慕课、微课的崛起和迅猛发展,为学生构建了一套崭新而完整的在线教育模式,既方便了学生对全球优质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极大地降低了教育教学资源传播的成本,有效地实现了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的现代化教育目标,又克服了现有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学习变得更加灵活与自主,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共建式高校课堂要充分依托智能化和信息化的课堂设备,通过智能的交互白板、电子交互平台、智能桌椅、电子书包和远程教学教室等,建立以“课堂学习共同体”和“网络学习共同体”双中心的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交互型、关联型、共享型、生成型的学习生态环境体系,加快提高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现代教育信息素养和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充分利用智慧校园和大数据的优势,不断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前进的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