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智慧教学:技术与价值关系的厘清

职业教育智慧教学:技术与价值关系的厘清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没有厘清技术与价值关系当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采用的一些方法发展成为稳定的结构体系时,这些方法便更加体现出了技术的要素,并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科学、先进。因为技术形式的改革更加外显和明朗化,只有教学方法在技术形式上真正发生改变,人们才能相信改革正在发生。过度注重技术更替与叠加教学方法一般都有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步骤,这是为了便于实践者了解、掌握和运用而提炼出来的特定技术。

职业教育智慧教学:技术与价值关系的厘清

教学方法的技术变革是随着教学方法的发展而呈现出来的一种必然性改变,在对科学性、现代性教学方法的努力追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遗憾,以及其他没有解决的深层性实质问题。尤其是将技术要素作为其改革的逻辑基点和最终目的,无法摆脱技术理性的支配,致使改革陷入一种“唯技术”误区。

(1)没有厘清技术与价值关系

当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采用的一些方法发展成为稳定的结构体系时,这些方法便更加体现出了技术的要素,并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科学、先进。也就是说,方法的改进、变革受到其中的技术支持、推动。

教育领域,教学方法在革新、转变过程中往往也伴随着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并在一定的技术支持下,向现代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事实证明,技术一般是影响组织的主要变量,但有专家学者认为教育技术变革影响甚小。根据技术的内在含义,教学方法中的技术要素可以分为非实体性技术和实体性技术。非实体性技术包括操作程式、策略和手段等技艺方面,实体性技术则包括各种媒介、教具等实物手段。这些技术要素的呈现及更新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反映出了改革的现实存在和效用。因为技术形式的改革更加外显和明朗化,只有教学方法在技术形式上真正发生改变,人们才能相信改革正在发生。

从技术和价值的统一来看,技术和价值共同存在于教学方法这一具体载体中,教学方法本身应该包括价值层面和技术层面,即“为什么做”和“怎么做”的统一。前者规定教学方法的价值取向和目的,使其具备正确的指导思想,后者阐明教学方法的操作结构和过程,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纯粹偏向任何一方对教学方法的实施都是有害的。但是,目前教学方法的技术是有可能脱离价值而存在的,当教学方法的社会性、文化性,也是“人”的价值赋予因素时,教学方法就有可能变成价值中立。

我国早期的教学改革以及各种学科教法实验就具有较明显的技术倾向,广大一线教师更加青睐具体的“怎样做”,急于求成,很少慎思“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因为相对教师来说,方法的技术操作更容易接受和迁移。但是由于缺乏从本质上理解方法的内在意义,通常变成“操作程序”的直接移植,导致教学方法改革沦为纯粹的技术更替,对学生的发展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2)过度注重技术更替与叠加(www.xing528.com)

教学方法一般都有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步骤,这是为了便于实践者了解、掌握和运用而提炼出来的特定技术。掌握这些技术,通常就能够顺利使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改革中首先存在的一个重要误区便是过于关注方法的技术层面,试图完全依靠教师熟练掌握和运作新方法的整套操作程序来实现革新。

教学方法具有相对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具有优点和局限性,不存在绝对好的方法或绝对不好的方法。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每种教学方法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教学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对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每种教学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而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所以,各种方法在运用中都需要与其他方法相互配合,取长补短,这就决定了教学方法运用的多样化和综合化。随着教学内容、目的的多样,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凸显,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趋势正在进一步扩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正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而涌现出来,原有的一些教学方法也正被赋予新的含义。正因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发展趋势,才有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另一个误区,便是把“教学方法多样化”理解为“多种教学方法的类增加”,即多种技术的简单组合、叠加。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目标和学生群体而言的,并非同一情境下的“大集合”。一些学校在未对情境和条件进行前提假设时,便将“是否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空泛抽象的要求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加剧了这种误解。原先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在改革中,被讨论、合作、探究、实验等各种教学方法排斥。有时候在一节课堂上,有些教师能够采用七八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而有些方法的操作通常只是2~3分钟,以至于学生记住的往往是活动本身而不是活动内容带来的深层意义。活动方法的不断变化导致大多数学生习得的知识是残缺和零散的,使他们对知识缺乏系统认知和深入理解。

(3)对信息技术盲从更加明显

信息教育带来的“技术学神话”促使现代学校以信息化社会为原型而设计和发展,现代技术和信息媒体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支持。在信息化教学普及的同时,教学方法改革呈现出了第三个误区,即将信息技术的普及当成教学方法改革的象征,认为信息化设备的配置和使用,代替黑板、粉笔、纸张甚至教师角色就是一种现代教学方法的典型。

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确实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普遍趋势,给课堂教学增添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效果,而且教学技术的更新和普及通常更加迅速、并更能被教师所接纳。因为这种转变的实现要相对容易,它不需要改变教师的角色,使得教师原先要做的事情变得更简单易行。但是,这种变革威胁到所用知识的实质和资源。也就是说,教学技术的改变,通常不会威胁到知识的实质和权力关系的变化,不会打乱教师的传统教学习俗、知识基础和社会系统。由此,教学技术变革并不能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行为的情况是完全可能出现的,而这种作为硬件设施要求的课堂变革本身并不构成教学方法改革有效性的必要条件。而且,并非运用了信息技术就一定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技术并不能保证学习的有效性,甚至不恰当地使用技术会阻碍学习。信息技术是支持某种活动的工具,本身并不能做什么。因此,教学方法改革的现代化趋势不是专指工具的更新换代,而是指如何恰当地与某些方法相结合,并使这些方法发挥作用的空间更加扩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