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同:职业教育目标与目的区别

不同:职业教育目标与目的区别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目的是为实现教学理想,给教师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然而,相当多的教学实践中常将教学目标等同于教学目的,包括一些参考书、教案中将教学目标等同于教学目的。另外,还存在将教学目标等同于教学任务的误区。教学目标应比教学任务更丰富、更细化、更具体。教学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前,不存在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依靠传统学徒制培养人才。

不同:职业教育目标与目的区别

教学目的是为实现教学理想,给教师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教学目标则指通过教学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发生的预期变化。然而,相当多的教学实践中常将教学目标等同于教学目的,包括一些参考书、教案中将教学目标等同于教学目的。

(1)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

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与教学目标有相同之处,都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对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然而,教学目标不等于教学目的,两者有区别。

一是注重主体不一样。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描述,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一种规定;而教学目的着眼于教师的教,注重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描述,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是对教师活动的一种期望。

二是指向作用不一样。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有直接的指向作用,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学目的只对教师的教有直接指向作用,仅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无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难以把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统一起来。

三是表达动词不一样。教学目标的表达多采用外显行为动词,如“说出、归纳、说明、操作、完成”等,这些表述特定动作的动词,表义具体,深度、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而教学目的的表达一般采用内隐体验动词,如“理解、领会、体会”“掌握、应用”等词语,比较抽象、笼统、模糊。

四是达成评价不一样。由于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它是否达到可以直接检测,如对课堂上教学目标进行达成评价,可用随机检测、达标自测题、形成性练习题和单元检测题等,通过测试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而教学目的由于说法比较抽象笼统,难以直接检测,只好用一些抽象评语进行定性评价。

可以看出,“理解”“领会”“了解”“认识”“欣赏”和“创造”之类动词表述的所谓的“教学目标”,实质上是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目的”,其主要特征是概述教学“层次上的计划性学习效果”。目标服从于“目的”,相对于“目的”来说是具体的、可行的和易于测量的,这与部分专家提出的“行动目标”“外显目标”内涵基本相同。

另外,还存在将教学目标等同于教学任务的误区。所谓教学任务,即指定的必须完成的教学工作,是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教学任务是具体的工作,也指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教学目标就每个个体来讲,更明确地知道应达到什么程度、什么标准,是根据分析了教学任务后才能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应比教学任务更丰富、更细化、更具体。如课堂教学有“基本任务”和“教育任务”之分,“基本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体力,培养其能力;“教育任务”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当然“基本任务”和“教育任务”应根据具体学科、具体内容作具体表述。依据“基本任务”的分析制定出“基础性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再依据“教育任务”的分析制定出“教育性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可见,教学目标不等于教学任务。(www.xing528.com)

同时,教学目标不同于教学要求。教学要求是站在教师的层面,指出教师教学的重难点,描述教师通过什么样的教学之后,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行为方向,指导教学过程,而教学要求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设置的,为教学行为制定了具体步骤,只有按一个个教学要求去做,才能逐步实现一个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前,不存在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依靠传统学徒制培养人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适应初级工厂制,职业院校开始设置专业,通过专业课程培养适合机器化大生产的初级劳动者。初期,专业课程目标是物化的、机械化的,人作为一种工具、一种物质而存在,是奴役状态的纯粹形式[1]。以技术进步作为手段,出现了集中三种典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是福特制——专门型技术技能人才。适应福特制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人才需求,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岗位技能能手(可称为专门型技术技能人才),普遍强调个体岗位技能,以适应培养流水作业的专门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二是丰田制——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福特制企业生产组织形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技术更新与市场多样化的需要,人们认识到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弊端。20世纪60年代,以丰田公司为首的日本制造业将福特模式与弹性生产方式有机结合,改组为丰田生产方式(也称为精益生产方式),打破生产流水线,用生产岛取代生产线,由若干员工组成的团队被要求完成一件完整产品,把工人从大量的低技能的简单重复工作中解放出来,交由自动化机器设备处理,让工人从事更高技术与知识含量的工作。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做出相应调整,由专门型技术技能人才转向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是温特制——知识型技术技能人才。20世纪后半叶以来,经济全球化与网络化成为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平台,美国出现以顾客满意为宗旨的敏捷制造生产模式,即温特制。这是一种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基础上的崭新经济形态,是伴随大数据时代到来,数据价值转移到数据拥有者手里,传统的商业模式也被颠覆,改变了市场、组织结构[2]情况出现的。伴随温特制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兴起,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知识型技术技能人才,这是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具备较高操作技能水平的人员,可概述为“知识+技能”型人才。

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历经福特制、丰田制、温特制的变革,分别对应专门型技术技能人才、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知识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这些培养目标在产业技术中具体化,就是专业课程目标。从人才培养目标到课程目标还有一段距离,需要一个细化和具体化的过程。专门型、复合型、知识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课程目标,体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的渐进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