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认为,道德常常能填补才智的缺陷,而才智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54]。人格是智慧的灵魂,缺乏品德修养的人,不管其拥有多么渊博的知识,也不管其具备多么强大的思维能力,都不能以智慧称之。人格的养成,是一个人智慧生成的根本。
(1)人格养成教育现状
任何课程都有责任也有能力对学生进行情感、信念、价值观等的整体引导。学生的人格养成离不开教师的“智慧”引导,需要教师开发多元信息、创设人文与和谐,这更需要教师自身智慧的发展。
当前,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认为人格引导属于教育范畴,不属于教学,而且只关注了广义上的人格引导(教学目标中一般意义上的情感目标),没有涉及课程特点相关的人格引导,主要表现为浅化人格养成、误解人格引导。
一是浅化人格养成。近几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之争的出现,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开始关注对学生的“人文引导”。然而,当前的人文引导,可以说“泛”且“浅”,没有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特征对学生人格养成进行更具专业特点的引导。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基本上是以项目、任务展开的,比较扣紧职业和岗位,涉及时间观念、专业学习、教育理念、感恩情怀、名利态度等,就是用教学目标上的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对学生无疑是最好的教育,充分体现了课堂育人。然而,课堂育人对学生人格养成的引导一定不止于此,应当更加重视当前和未来的文化现象、更深意蕴或结构外的信息,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文化态度的培养。
二是误解人格引导。一些教师认为指导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把握、理解和运用是课程教学最基本的工作,关注人的思想、心理、健康等是辅导员的事情,将其置于课程教学之中,会得不偿失。实际上,对内容的精选、对任务的合理设计、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对学生思想火花与疑问的适时巧妙引导等,就是对人的关注,就是引导其非认知的发展,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还影响其身体的健康发展。还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会停下知识和技能传授、思维训练,专门高谈阔论人生理想价值,其实应该是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随时关注其思维的训练,以及态度、价值观的启发、引导,在最恰当的时候,进行最适宜的点拨,而不是专门进行思维训练或人生态度、信念的教育。课堂蕴含的思维训练和人格引导,应该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效应。
(2)人格养成教育内容
人格养成教育的内核是思想价值观,与社会交际、行为准则、人际关系、动力和动机之间是支配与反映的关系。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教育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55]。
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分为思政课、通识课和专业课。其中,通识课和专业课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其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本书所述人格养成,实际上就是通识课和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应当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四是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五是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3)人格养成教育策略
对人格养成的关注,使学生不仅仅明确了态度和伦理,更获得了基于这两点的横向和纵向的广深人格发展。但是,教师还需自身“智慧”,有意识地将学生的人格引导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一是开发多元信息。在信息化时代,教师需提升掌握、利用和搜索信息的能力;需明白如何科学有效地获取信息和筛选整合信息,熟悉通过合适的途径、手段与学生分享其最需要的信息等。教师要智慧地开发信息,还需把握住信息中的“泛”,在丰富并精选信息、发现并创生信息的基础上,机智传递信息。
二是追求人文与和谐。教师是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以及和谐发展的主要引领者之一。党的十九大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教育的描述和希望赋予教师引领学生和谐发展的使命。教师对人文与和谐的追求,促成师生智慧的共同发展。教师对人文与和谐的追求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方法上,体现在一种“默契”的师生关系上。这种追求的过程与结果就是对学生整体人格养成的极好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每一个点滴,就是给学生传递一个又一个信息,学生会获得知识或思维或情感的触动,或者兼而有之,与其“境遇”融合,便提升了知识、思维和人格。
三是发展自身智慧。教师的智慧是引导学生智慧生成的原动力。“智慧”的教师是一个生动的榜样,对学生人格生成有着极大的影响。斯滕伯格在论述智慧教育的方法中强调,教师要成为智慧的典范,才能引导学生走向智慧。所以,引导学生智慧生成的教育需要教师的智慧,而教师智慧的发展,需要教师教育理念的创新、知识能力结构的完善、教育智慧的提升。
【注释】
[1]塔尔科特·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140.
[2]易显飞.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研究[M].沈阳:东北职业院校出版社,2014:39.
[3]张军.价值哲学的存在论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
[4]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5]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36-326.
[6]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50.
[7]汝信.社会科学新辞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401.
[8]马志政,等.哲学价值论纲要[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339.
[9]周元.民国职业教育短暂的黄金岁月[J].黄金时代,2008(8):28.
[10]李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变迁逻辑及未来展望[J].继续教育研究,2018(11):93-98.
[11]于盈,约瑟夫·奈:从“软实力”到“巧实力”[J].双周刊,2009(13),28-31.
[12]张卫东.智慧的多元—平衡—整合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2):61-67.
[13]张卫东.智慧的多元—平衡—整合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2):61-67.
[14]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025.
[15]ANDERSON L W,KRATHWOHL D R,AIRASIAN P W,et al.A Taxonomy for Learning,Teaching,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M].New York:Longman,2001:323-331.
[16]贺斌.智慧学习:内涵,演进与趋向——学生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3(11):24-33.
[17]祝智庭.智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1):18-26+49.
[18]EASTERBROOK S.What is Climate Informatics?[EB/OL].http://www.easterbrook.ca/steve/2012/09/what-is-climate-informatics/,2012-09-21/2015/10-13.(www.xing528.com)
[19]李业富.我国现代智慧研究博览[J].现代特殊教育,1996(6):16-17.
[20]吴国珍.《论语》新英文全译全注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459.
[21]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17.
[2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3.
[23]BALTES P B,STAUDINGER U M.Wisdom:A Metaheuristic(Pragmatic)to Orchestrate Mind and Virtue toward Excell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22-136.
[24]ROBERT,J S.A Balance Theory of Wisdom[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1998(2):347-365.
[25]SERRES M.Hermes[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3:15-28.
[26]SCHUMACHER E F.Small is Beautiful:Economics as if People Mattered[M].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3.126.
[27]SERRES M,LATOOR B.Conversations on Science,Culture,Time[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5:186.
[28]BRUCE L.Wisdom & Leadership:Linking the Past,Present & Future[EB/OL].http://www.wisdompage.com/blloyd02.html.
[29]ROBERT J S.Why Schools Should Teach for Wisdom: The Balance Theory of Wisdom Ineducational Settings[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1,(4):227-245.
[30]ROBERT J S.Words to the Wise about Wisdom? A Commentary on Ardelt’s Critique of Baltes[J].Human Development,2004(47):286-289.
[31]UNESCO.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Youth and Skills[EB/OL].[2015-10-01].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1/002175/217509E.pdf.
[32]贺斌.智慧教育视域中差异化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33]OECD.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B/OL].[2017-12-01].www.oecd.org/edu.
[34]赵小雅.课堂:如何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N].中国教育报,2005-05-17.
[35]朱志平.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5(3):37-40.
[36]张海兵,沈涛.和谐课堂: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J].上海教育科研,2016(7):74-75.
[37]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62.
[38]FLYNN J R.The Rising Curve:Long-term Gains in IQ and Related Measures[M].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8:25-26.
[39]ROBERT J S.Teaching for Wisdom:What Matters is not just What Students Know,but How they Use It[J].London Review of Education,2007(7):143-158.
[40]祝智庭.智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1):18-26+49.
[41]何晓斓.引导智慧生成的大学英语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42]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5-146.
[43]赵蓉英,刘卓,王君领.知识转化模型SECI的再思考及改进[J].情报杂志,2020,39(11):173-180.
[44]皮连生.超越布卢姆——试论“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中的学习结果测量与评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6):40-49.
[45]皮连生.科学取向的教学论的核心理念及其应用的基本操作程序[J].当代教育科学,2012(8):3-5+30.
[46]卢敏玲,庞永欣,植佩敏.课堂学习研究——如何照顾学生个别差异[M].李树英,郭永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4.
[47]贺斌.智慧教育视域中差异化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48]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65-66.
[49]蔡春.个人知识:教育实现“转识成智”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6(1):10-15.
[50]WILLIS D.Rules,Pattern and Ord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7.
[51]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36-151.
[52]LITTLEMORE J.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D].London:Thames,Valley University,1998:76-81.
[53]王寅,李宏.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当代隐喻认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4(6):140-143.
[54]李宏斌.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三个伦理向度[J].学术论坛,2006(7):91-95.
[55]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Z].2020-05-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