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慧教学:揭示职业教育的关键要素

智慧教学:揭示职业教育的关键要素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据智慧的定义,参考有关文献,本书认为智慧主要包括知识、思维和人格三个要素。可以说,知识是智慧生成的土壤,思维是智慧生成的雨露,人格是智慧生成的空气。许多对智慧的重要论述从不同的侧面强调了知识、思维、人格三者与智慧的关联和意义。[21]洛克还把近代的绅士教育归结为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件事,其中智慧最为重要。

智慧教学:揭示职业教育的关键要素

依据智慧的定义,参考有关文献,本书认为智慧主要包括知识、思维和人格三个要素。知识和思维简明易懂,而“人格”一词有时会令人产生歧义。此处的“人格”既具有心理学上人格的一般意义,更指向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即人的修养品质。“人们普遍认为,成功之人一定是有智之人,但有智之人不一定是成功之人;而造成有智之人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是修养品质”[19]孔子也有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20]。意思是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却不能以仁德保持它,那么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

智慧高于知识、思维和人格,但离不开知识、思维与人格。可以说,知识是智慧生成的土壤,思维是智慧生成的雨露,人格是智慧生成的空气。许多对智慧的重要论述从不同的侧面强调了知识、思维、人格三者与智慧的关联和意义。洛克指出:“智慧使得一个人能干并有远见,能很好地处理他的事务,并对事务专心致志。”[21]洛克还把近代的绅士教育归结为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件事,其中智慧最为重要。怀特海说:“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对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这种对知识的掌握便是智慧,是可以获得的最本质的自由。怀特海指出,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们希望引导和发展智慧,而不是传授零碎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认为,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22],可以分为形上智慧与实践智慧。理论把握事物的原因和原理,求知普遍性和必然性,进而与永恒的神性相契合,而“实践”是与实现人类的“善”这一目的联系在一起的。亚里士多德的“实践”,重在强调人的道德行为,与通常所指的实践意义相比,含义要狭窄得多。苏格拉底认为,所有的德性都是实践智慧的形式,只有实践智慧才能使人具有真正的德性,而一个没有德性的人是不可能具有实践智慧的,德性与实践智慧没有先后之别,彼此包含而又互为条件,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智慧的人不仅要具备相当的知识和好的思维,还一定要有着高尚的人格。通俗地说,要具备的良好品质,包含了基于整体感知、直觉把握形成的知性智慧,基于理论思考、规律认识形成的理性智慧,基于职业感、道德感、人际交往形成的情感智慧,也包含了基于个体经验积累、实践感悟与反思形成的实践智慧。简而言之,智慧需要在“理解真知”“正确判断”“恰当实施”中生成和体现,其相对应的所指概括起来即知识、思维和人格。

分析智慧的要素及其整体精神和状态,可以发现其蕴含人文、彰显和谐的特征。(www.xing528.com)

(1)智慧蕴含人文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其核心是“人”,集中体现的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就是重视人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观念,是对生命关爱的情怀。在对智慧的多数重要阐释里,都显性或隐性地传递着人文。智慧必蕴含人文,没有人文滋养,就无所谓智慧。智慧关注人文,是人类最重要的积极人格特质之一,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资源,是建构幸福人生的关键因素,为人生中诸如怎样获得有意义和幸福的生活等问题提供洞察与指导[23]。Assman说“智慧能够将我们导向幸福人生”,“通过智慧,我们发现每一个人通往幸福人生的许多路径”[24]。智慧的人一定是幸福的,而缺乏智慧的人,即便有再好的智力、再渊博的知识,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另外,从对知识与智慧二者区别的理解中,也能看出智慧的人文性,认知就是要明白研究的客体是什么,知识能够进行屠杀、能够导致暴力[25]。Schumacher认为,当前整个人类处于道德危机之中,不是因为不懂科技,而是因为缺乏智慧,破坏性地运用了科技[26]。Serres认为,作为人类、作为教师,智慧的力量就在于要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局限性。智慧包含着承认自己的弱点,智慧与虚弱紧密相联[27]。知识源于世俗的思想,而智慧则置于灵魂的天堂。知识位于世俗的科学、逻辑与理性之中,而智慧则存身于人文思想、美学伦理道德之中。西塞罗认为“智慧的功能是区分善恶”[28]

(2)智慧彰显和谐

和谐是一种配合适当、协调的状态,与多元、宽容、和平、开放、发展等一组概念有着“本源”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是,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相同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因此,和谐也就成为宇宙和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理想状态。中国古代有“和”“谐和”“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和合哲学,“和”是指异质因素的共处,“合”指异质因素的融会贯通。智慧在总体上是一个难以言说的概念,这是因为智慧本身具有的有机性、整体性。虽然我们可以分析出智慧的多种特征,但其所表现的只是智慧的一种静态结构,而智慧各种要素之间关系的巧妙契合才真正展开了智慧的深刻与神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研究智慧,其提出的智慧平衡理论(The Balance Theoryof Wisdom),颇受众人关注。斯滕伯格的智慧平衡论内涵是以“共同利益(Common Good)”获得为目标,在价值观的调节下,运用智力、创造力和知识,平衡(Balance)多方面的利益,包括个人的(Intrapersonal)、人际的(Interpersonal)以及人与环境(Extrapersonal)的短期和长期的利益,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Adaptation to Existing Environments)、改造环境(Shaping of Environments)或选择新的环境(Selection of new Environments) [29]。也就是说,智慧涉及个人自身、人际关系以及人与环境,适应、改变与重新选择之间的平衡。斯滕伯格明确强调智慧的首要特征是“平衡”,即通过平衡个人内部、人际间和个人外部的利益,从而在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环境三者中取得平衡,以获取“共赢”;并且,这种“平衡”是个体要善于根据具体情境而采取恰当的行为方式[30],与《中庸》里所说的“君子而时中”的思想也是相通的。可以看出,人们首先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良好的思维,也只有人们将智力、创造力和知识运用于不仅为个人利益,而且也为他人及所在生态世界的利益时,才是智慧的,那就是说,高尚的人格对于一个智慧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只有知识、思维、人格达到了一种和谐,才可谓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