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表示,高等教育要做到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2]。为何要回归,不仅为了扭转“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更是教育根本变革所必须回答的问题。本书的思考立足职业教育,但不局限于职业教育,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虽总结了以下四个原因,但不一定拨开云雾、冲破藩篱。
(1)局限于当下
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它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教育生活是同义的。教育生活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个是把教育看作总体生活的一部分,认为教育生活是特殊的、独立的生活,是人类总体生活中人的自反与自增的内向型结构;另一个是把教育看作总体生活的基础和目的,认为教育具有人类生活的目的性和基础性维度,与总体生活不分离,也就是说教育与生活总体同时空,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
因此,人们重视教育与生活的互动生成关系,以“适应”的姿态,将当下生活和已获经验作为主要内容传授,对于基础教育应该是科学合理的。然而,职业教育应对接未来市场,局限于当下的技术,遮蔽了“未来世界”的需要,是否适合培养未来的技术技能人才,是一个难以解答的命题。
(2)受控于功利
功利主义否认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否认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事物价值是外在赋予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外在机械关系。人与教育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教育为某种外在目的而存在,难免被异化为功利。教师与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相互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教师拥有控制和改造学生的权力,学生是被控制、被管理的对象,致使教和学成为个体争夺不同利益的行为。
当前,职业教育仍或多或少存在培养专才的观念,割裂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过度的专业化,与人的发展整体性、全面性和动态生成性存在冲突。在这一观念指导下,学校容易被看成“工厂”,学生可能被当作可以加工的产品,按照统一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加工改造,获得既定的行为和技能,造成了教育本体功能的降低和内在价值的失落与异化。
(3)迷失于成才(www.xing528.com)
教育目的简单地说就是成人,但现代教育已经让成才目标跃居成人目的之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遗忘了教育目的。著名教育学专家鲁洁先生曾经批判地指出,教育的主要宗旨只是教人去追逐、适应、认识、掌握、发展这个外部物质世界,着力于教会人的是“何以为生”的知识与本领,其最基本的缺失就在于它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教育,不能让人们从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把教育目的化解为谋取生存适应的有限目的[3]。
很长一段时间,职业教育或多或少没有把学生当作整体意义上的人,仅仅把人作为手段而没有最终作为目的,只关注学生的技能,缺乏对人的完整理解,具有极强的片面性和功利性,致使职业教育失去灵动的活力,而变成追求各种“成才工具”培养的机械过程。
(4)偏离了宗旨
人是教育存在的本原,教育是人的生成方式,人道宗旨是教育的本意。各种原因导致有些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及身心健康的训练,师生关系功利化、管理化,教育缺乏爱,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事件时有发生。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虽然因应试压力导致的病理性规训相对较少,但是学生的课堂沉默较为普遍,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自为性的无意和放弃较为普遍;教师的教育反思不普遍,教师对教育自主性、自为性的无意和放弃较为普遍。这是教育的自反性减弱,有偏离人道宗旨的倾向。
自反性是一种自我意识及其能力,是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4],是人超越自然成就自身的根本特性。教育促进人的自反性的优化和提升,对学生而言,教育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自己,其自反性是把外在的要求变成自主的发展动力和行为,从而更好地自我发展;对教师而言,其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基于学生的自反性和自己的自反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