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下萨克森州的改革最为积极,州文教部长奥普曼(Thomas Oppermann)和文教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帕兰特(Klaus Palandt)更是积极推动本州大学组织的革新,他们于2002年出版了一本会议论文集——《从国家机构到法人:德国的现代高等学校》,分析了德国高等学校未来可能的组织形式[11]。哥廷根大学改革小组法律顾问康拉德(Christoph Conrads)2003年撰文回顾了下萨克森州的高校法改革,并要求比目前改革更为彻底的组织变革。他担心目前公法人地位对于高校来讲不如私法人地位自由。哥廷根法学讲师梯勒(Alexander Thiele)2011年撰文,从合宪性角度分析了基金会大学组织的弱点。他指出,大学组织变革在这一阶段较多地依赖于法庭的判决,大学组织问题成为法律问题[12]。
珀斯特(Alfred Post)则于2005年出版了关于萨克森州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法人化的专著,重点分析了工业大学在法人化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13]。鲍尔施(Arne Pausch)2009年比较了这两种不同于古典式大学的类型,指出两类组织都能有效地扩展高校的自我管理权限,但是法律规定不同,权限亦有大小之分,下萨克森州的高校法不仅取消了对于大学的专业监督,而且把法律监督也留给了大学基金会,而北威州和黑森州(达姆施达特大学模式)则保留了政府的法律监督职能[14]。
德国高校的法人化改革成为2000年之后热烈讨论的话题,这同德国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密切相关。这些问题主要有:博洛尼亚进程的推动;财政紧缩和教育扩张;精英倡议和精英大学;美国化问题。这些因素都促使德国高教管理产生变革。
改革方向是一致的,主要是政府放权和高校扩权,但是改革的途径各不相同。下萨克森州和萨克森州主要出台了基金大学模式,以公法基金会形式对大学进行管理,政府同大学签订目标协议来协调资助和任务目标;而北威州和黑森州则延续了原有大学的双元法律地位,赋予大学自治所必需的人事、财务和组织权力。德国高校法人化改革不仅仅适用于大学,也适用于其他类型高校的管理改革。这一变革必将继续并会长久影响德国的高等教育和科研生活。
德国哥廷根大学选择了基金理事会、校长团和评议会权力交叉的管理模式。这一方面是哥廷根大学在短时间内贯彻实施去官僚化和去国有化,另一方面是大学的校级领导掌握了改革的权力。因此,同传统德国大学相比,评议会权力萎缩,而具备双重角色的校长团权力增大。
2008年实施改革的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其改革是基于2000年《黑森州高等教育法补充法》和2004年《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法》的基础之上的,时间上比较充足,而且学校当时架构已经是三驾马车各负其责。因此,有可能采取非交叉的管理模式,而且明确规定了四个机构的权限。
德国高校在进入21世纪时,不仅仅面临博洛尼亚进程对于教学和科研的冲击,而且面临组织革新的挑战。基金大学或者说法人化改革成为部分德国高校应对环境变革的出路。一方面,大学试图从国家的专业监督中撤离,成为独立的公法人基金大学;另一方面,大学通过赢得人事和财政权尝试成为自负盈亏、自己治理的学术组织。
从组织再造层面,哥廷根大学和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已经成功地从既是国家机构又是学术共同体的双元角色转变为比较独立的基金大学,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和行动能力。大学同国家的关系界定清楚,但是大学内部治理仍然面对许多内部的组织挑战:内部机构的协调和分权、学院和学校角色的重新定位、教授聘任中的矛盾、学科的冲突,都有可能造成组织的休克。同时,其他学术组织对于这一转变的接受和认可程度仍然有待观察。哥廷根大学2013年“未来设想”计划未能获得德国科学研究会的批准,因而从精英大学的宝座上跌落下来,不失为外界对于此种变革的一种反应。
【注释】
[1]赵叶珠2008:59.
[2]Daten-Portal des BMBF[EB/OL](2018.05.09):http://www.datenportal.bmbf.de/portal/docs/de/bild-63.pdf.
[3]同上www.datenportal.bmbf.de/bild-70.(www.xing528.com)
[4]同上www.datenportal.bmbf.de/bild-27.
[5]同上www.datenportal.bmbf.de/bild-39.
[6]Niedersächsisches Finanzministerium.Entwicklung der Finanz-und Haushaltslage des Landes Niedersachsen und der niedersächsischen Kommunen Finanzstatus Juli 2013.[EB/OL](2018.05.09)
http://www.mf.niedersachsen.de/portal/live.php?navigation_id=1010&article_id=1500&_psma nd=5
[7]俞宙明2013:104-112.
[8]王晓德2008.
[9]Donnestag 2003.
[10]Mayntz 2002:25.
[11]Palandt 2002
[12]同上182
[13]Gärditz 2010.
[14]Pautsch 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