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讨柏林大学模式的元素分析法

探讨柏林大学模式的元素分析法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模式代表了一套行为准则、一种固定的处事方式。这种新的模式和先前的有所不同,但通过各种方式,某些旧的制度为新制度所保留。但是在大学章程和大学生活中,人们却可以找到大学本身的模式。对大学模式的研究,很多人使用了元素分析法。本书探讨对于德国大学和大学改革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柏林大学模式时,主要采用元素分析法重点围绕创建时期和魏玛时期的大学模式展开论述。

探讨柏林大学模式的元素分析法

基于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在1973年对于Model的定义,贝纳斯科尼(Bernasconi)在他的文章“Is There a Latin American Model of the University?(大学中存在拉美模式吗?)”中分析了模式(Model)的概念。在英语语境中大学的模式有两种解释:大学本身的模式(model of)和设想中的大学模式(model for)。大学本身的模式(A model of the university)是对于现实的程序化的表述,该模式从一个抽象而又普遍的角度提炼了一个大学具有典范式意义的特征。这一关于大学的理念存在于大学的院系设置、学生、管理者及其他相关者思想意识中,并体现在他们关于大学的交流中。同时,模式(Model)代表了一套行为准则、一种固定的处事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模式(Model)所指的是大学的组织管理和经营,如何做一名管理者、教授或学生。

因此,贝纳斯科尼把大学模式(a model of the university)定义为“存在于大学组织架构的本质、作用和形式中及大学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一种充分的相对一致的理念。而且,这种理念对于那些想要在塑造大学中产生影响和关联的人来说,有规范性的作用”[1]

根据韦伯的理想模型理论,也可能存在一种任何一所大学中都找不到的模式。该模型是研究者从历史中提取的理论结构,进而根据其所表达的意义,尝试阐释人们的行为活动并对其进行分析。尽管在理想模型的建构中也存在着一些危险,例如,有些表示事物间相互关联的重要特征可能被忽视或没有充分表现出来,然而实际上,理想模型仍发挥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标杆作用,正如许美德在她1994年的博士论文[2]中所描述的那样。韦伯的理想型同贝纳斯科尼设想中的大学模式(model for)一词有着内涵上的一致性。

德国大学的历史中,有许多关于大学改革的概念可以参考。在改革的尝试中,一些旧的机构被突然撤销,而一些则保持原状。新的制度出现并尝试去施行它们的新功能,由此就产生了一个混合的发展过程。新旧制度共同构建了一个新的模式。这种新的模式和先前的有所不同,但通过各种方式,某些旧的制度为新制度所保留。

在对德国大学模式进行描述时,应该把“大学本身的模式”和“设想中的大学模式”的区别开来。在关于改革建议的文章中,如在洪堡1809—1810年发表的著名的改革作品《论柏林高等科研机构的内部和外部机构》[3]贝克《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4]中,我们可以找到设想中的大学模式。但是在大学章程和大学生活中,人们却可以找到大学本身的模式。

本书把模式定义为大学场域行为者在想法、作用、组织方式上的文化(大多是从民族角度出发的)制度。这种制度能够对大学场域行为者产生规范性的影响。大学场域行为者则涉及同大学直接相关的人员和机构,其主要群体为国家机关、教师和学生,在特定情况下,也涉及政党、企业、出版机构等等。

在制度的变迁中,行为者和团体扮演着不同角色,并且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存在意义。重要的人物、网状的关系、组织机构,如政府部门或基金会,会依据自己的利益利用多种资源对事物发展施加影响。对于历史上这些行动者的观察,不仅要从同一时代的角度,而且也要从历时的角度出发。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作为一个机构,大学见证了社会的诸多变化,反映出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中出现了新机遇和挑战。

在林茨关于柏林大学历史的四卷本著作中,如拜默(Beyme)、威廉·洪堡(W.v.Humboldt)、舒克曼(Schuckmann)、阿尔滕斯泰因(Altenstein)、黑格尔(Hegel)、亚历山大·洪堡(A.v.Humboldt)或其他重要的政治家及学者,这类大人物的作用被重点分析。此外书中还包括一些历史性的描述,例如关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关于新的帝国的篇章。行动者个人和社会推动了柏林大学的制度变迁。

当提到柏林大学的模式时,有人使用古典大学的词汇,也有人用其他词汇来描述,如:Humboldts Modell,Humboldt'sches Modell,Berliner Modell。这里德文语境中的Humboldts Modell一般指的是根据威廉·洪堡的构想而提出的模式,而后面两个名词(Humboldt'sches Modell,Berliner Modell)[5]则几乎有着相同的含义,即一系列由洪堡和其他不同时代的改革家(特别是一战前)在实践中创造的关于柏林大学的模式。

对大学模式的研究,很多人使用了元素分析法。许美德在其博士论文中也运用了元素这个概念。笔者为阐明柏林大学的模式,在下文尝试分析大学模式在每个发展阶段遇到的重要问题中的基本元素。问题如下:

A.何为大学教育的目标?

B.大学和社会的关系如何?

C.大学是以何种方式受外界管理并得到资助?

D.大学在内部是如何组织运行的?(www.xing528.com)

E.如何组织教学?教学自由又是如何体现的?

问题A围绕着大学建立的目的而展开。大学的建立应注重于对人性格的培养还是未来就业的准备上?

问题B阐述的是大学与宗教及大学与国家间的关系。1949年之后则主要探讨大学与州政府和联邦政府之间的关系。大学是一个“国中国”还是具有另外的特点?

问题C尝试阐述谁才是大学的主管者?大学是如何得到资助以及其经济来源是哪些?捐赠人在大学中享有怎样的权利?

问题D关注的是大学的内部生活。大学的领导群体内部权力如何分配?大学作为一个总体和学院以及与其他辅助性机构的关系如何?正教授与编外教授、编外讲师及助手之间的关系如何?

问题E关注的是大学的自治:大学中的教学如何运行?大学教师在大学和社会中享有哪些自由?

此外,还有更多的问题有待引出,但都围绕着上述的5大方向展开。本书探讨对于德国大学和大学改革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柏林大学模式时,主要采用元素分析法重点围绕创建时期和魏玛时期的大学模式展开论述。在探讨其他时期的大学模式时,更多地是从宏观的视角来分析。涉及具体的大学时,也使用这五个因素进行分析。

【注释】

[1]Bernasconi 2008:28

[2]Hayhoe 1984:56

[3]同上

[4]同上

[5]Hayhoe 1984:5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