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是量化分析、科学决策的基础。与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相关的数据应包括轨道交通运行、接驳公交运行、用地遥感解译、建筑物普查、城市路网、控规全覆盖整合、手机信令、百度、高德POI公开数据等。要规范数据资源,所有数据均应按照相应的数据标准进入综合数据库。
2.建立大数据的共建共享机制
建立大数据共建共享机制,减少数据闲置,定期开展数据和信息交换交流,逐步实现对所有轨道站点运行及其周边用地、人口、建筑、设施等的动态统计、监测和分析。
3.对轨道交通运行及其周边用地一体化发展情况开展常态化跟踪评估
利用数据共享平台,通过数据关联,对轨道站点运行及其周边开发时序、用地功能、开发强度、交通设施支撑等开展常态化跟踪评估,及时发现问题,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与对策措施。
【注释】
[1]课题组成员:吴家农、彭瑶玲、马明媛、李小东、吴芳芳、王芳、莫宣艳、张弛、王英、王会。
[2]刘畅.基于TOD理论的轨道交通站点多目标规划模型优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5.(www.xing528.com)
[3]李文翎,阎小培.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与土地复合利用研究——以广州为例[J].地理科学,2002(5):574-580.
[4]孟路.轨道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相互作用的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3.
[5]刘金玲,曾学贵.基于定量分析的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规划研究[J].铁道学报,2004(3):13-19.
[6]郑捷奋.城市轨道交通与周边房地产价值关系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4.
[7]胡世东.城市轨道交通土地综合开发[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4(1):9-10.
[8]M arshall,N.,Grady,B..Sketch transitmodeling based on 2000 censusdata[J].Jour⁃nal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2006:182-189.
[9]本研究大量采用了移动手机信令数据分析识别轨道站点服务的就业人口与居住人口。相对于过去传统规划领域应用的用地、建筑物等物质空间数据以及社会经济运行数据,手机数据反映的是人的动态空间行为,是一种很好的数据补充。然而,手机信令数据得到的规模数和结构比都是基于手机用户而来的,和我们传统采用的统计口径存在较大的差异,即手机用户规模和结构并不能和统计的常住人口、工作人口等数据一一对应,在数据使用过程中我们会结合运营商的市场占有率、手机拥有率、一人多卡等系列参数加以修正(目前移动的市场占有率约70%,手机覆盖率约90%,一人多机率大概在千分之二左右),并进一步结合空间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10]周昭明,查伟雄.基于常规公交的轨道交通站点吸引范围研究.[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4(6):83-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