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的综合利用对于改善城市交通、提升土地价值、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具有重要作用。城市轨道站点周边土地的综合利用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丰富。
国外较早开展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究,从城市经济发展、交通运行动态和土地利用类别等多角度构建了土地利用对交通影响的理论模型,为轨道周边土地利用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1965年,Meyer等人从微观角度入手,研究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提出政府应重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布局和合理规模。1992年,Peter Calthorpe提出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城市发展理念,将公共交通的车站与城市发展活动核心相结合,形成协调城市公交发展和土地利用开发的城市空间增长模式。1997年,Bollinge等指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受城市经济实力和城市发展规模等因素的制约,并引入相关指标体系,通过数学模型加以论证。2002年,美国评估了综合开发在城市发展中的影响和效益,提出与之相配套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指导性建议,以及引导和鼓励综合开发实施的政策建议。[2]
我国对城市轨道站点周边土地综合利用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随着我国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众多学者开始对此进行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案例研究。李文翎等分析了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沿线土地复合利用的影响,对当前轨道交通发展与土地复合利用间存在的问题作了研究。[3]孟路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作用。[4]刘金玲等探讨了轨道交通车站、线路和线网与土地利用的定量一体规划。[5]郑捷奋等分析了香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轨道交通开发营运以及轨道交通与土地资源综合开发的成功经验。[6]胡世东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及对城市土地综合开发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土地综合开发设想及方案。[7](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的研究正逐步走向深入,理论探索研究与实践案例研究并重,定性与定量研究紧密结合。但在对城市轨道站点的综合开发建设研究方面,主要偏重于结合开发案例,进行具有普适性的策略方法归纳等定性研究,缺乏对用地结构、开发强度(容积率)、路网密度和公交接驳等的量化研究以及对站点周边用地开发的具体方法和模型研究,研究领域偏重于轨道站点及其周边用地“点”上的分析,对城市空间“面”关系的研究也较为缺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