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选集。[清]王鹏运著。有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等多种版本。
王鹏运(1848—1904),字佑遐,一字幼霞,自号半塘老人,晚年又号鹜翁,半塘僧鹜。广西临桂(今桂林市)人。同治九年(1870年)举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入仕,先后任内阁中书、内阁侍读学士,光绪十九年(1893年),授监察御史,升礼科掌印给事中。居谏垣10年,抗直敢言,疏上数十,大多关系政要,无所规避。中日甲午战争后,上疏三争和议,三劾李鸿章父子及孙毓汶、徐用仪等权臣,言辞激切,轰动一时。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为光绪帝奉慈禧驻跸颐和园事,疏陈值此“财匮民离、敌骄国辱”之时请暂缓,几遭严谴,赖翁同龢为请得免。倾向维新变法,屡代康有为上疏。又列名京师强学会,奏请讲求商务、开办矿业以求“民生自富”,请开京师大学堂等。戊戌政变起,虽获自保而终怀郁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与朱祖谋、刘福姚集宣武门外寓宅,填词以寄悲愤,成《庚子秋词》2卷。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请南归,居扬州,主仪董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道经苏州时病卒。其一生最著事业在于词学。初嗜金石,后专一于词,用力甚勤,成就突出,与郑文焯、朱祖谋、况周颐合称为“晚清四大家”。初问词学于端木埰。复精研晚唐、宋、元诸名家词,浸淫王沂孙、辛弃疾、吴文英诸家。而身处时艰,不得用世,“当沉顿幽忧之际,不得已而托之倚声”,[901]故所作多关时事,叹国势陵夷,悲遭际坎壈,遂“冶众制于一炉,运悲壮于沉郁”,[902]自成一家。其于词论倡“重、拙、大”之说。又精校精刻五代及宋金元人词别集、总集及词学著作数十种,成《四印斋所刻词》《宋元三十一家词》等,人谓“自鹏运以大词人,从事于此,而后词家有校勘之学”。[903]对晚清词坛倡导尤力,贡献甚巨,声望特高,被誉为“晚清四大家”之冠。龙榆生称“其词学承常州词派之余绪而发扬光大之,以开清季诸家之盛”。[904]叶恭绰亦谓“幼遐先生于词学独探本原,兼穷蕴奥,转移风会,领袖时流”。[905]生平事迹见况周颐《礼科掌印给事中王鹏运传》、龙榆生《清季四大词人》。
《半塘定稿》是王鹏运词作的精选集,为王鹏运晚年亲自编选。王鹏运的词集较多,版本较为复杂。[906]以其家刻本和手稿最为可靠。刻印者曾有7稿9集,包括乙稿《袖墨集》《虫秋集》,丙稿《味梨集》,丁稿《鹜翁集》,戊稿《蜩知集》,已稿《校梦龛集》,庚稿《庚子秋词》《春蛰吟》,辛稿《南潜集》(今佚),总名《半塘词稿》;稿(抄)本有《四印斋词卷》等。光绪三十年(1904年),王鹏运客居扬州时,从7稿9集中精选139首(具体选词如下:《袖墨集》7首、《虫秋集》6首、《味梨集》22首、《鹜翁集》19首、《蜩知集》16首、《校梦龛词》24首、《庚子秋词》17首、《春蛰吟》13首、《南潜集》15首),厘为2卷,统名《半塘定稿》,交付好友朱祖谋在广州出版。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半塘定稿》刻成,此时王鹏运已去世一年。朱氏以为汰选太严,又从《袖墨集》《虫秋集》《校梦龛集》《南潜集》中选词55阕,汇为1卷,题名《半塘剩稿》,附于《半塘定稿》之后,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印行。朱氏所刻《定稿》《剩稿》牌记题“小放下庵藏版”,有朱祖谋序及跋,另有钟德祥序和题词。朱祖谋刊刻《半塘定稿》及《半塘剩稿》态度严谨,即使稍有瑕疵也不放过,其刊刻过程中屡有修改。《半塘定稿》除朱氏羊城原刻本外,还有:民国间南京姜文卿刻书处重刊本《半塘定稿》,成都薛崇礼堂数次刻印的《半塘定稿》,陈乃乾《清名家词》本《半塘定稿》,等等。后出各本均据朱祖谋刻本重刊。[907]20世纪90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之《续修四库全书》,收有《半塘定稿》2卷、《半塘剩稿》1卷,其题名页称据上海辞书出版社藏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朱祖谋刻本影印。[908]201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清代诗文集汇编》771册亦收录《半塘定稿》《半塘剩稿》。(www.xing528.com)
王鹏运一生填词700多首,[909]但其删定的《半塘定稿》仅收词139首,38岁以前的习作几乎没有入选。可见删定之严谨。可以说,王鹏运自选《半塘定稿》及朱祖谋所选《半塘剩稿》,大都是王氏精粹之作。有着积极的思想内容,或慷慨激越,或深沉悲凉,常把自己壮志难酬与国运日衰联系在一起。其词风含蓄典雅,婉转而不柔靡。朱祖谋于序中云:“君天性和易而多忧戚,若别有不堪者。既任京秩,久而得御史,抗疏言事,直声震内外。然卒以不得志去位。其遇厄穷,其才未竟厥施。故郁伊不聊之概,一于词陶写之。君词导源碧山(王沂孙),复历稼轩(辛弃疾)、梦窗(吴文英),以还清真(周邦彦)之浑化,与周止庵(济)氏说,契若针芥。”[910]钟德祥序云:“盖自京师别去,且十年不翅矣……今再读其遗词,幼眇而沉郁,义隐而指远,膈臆而若有不可于名言。盖斯人胸中别有事在,而荦然不能行其志也,与仆同。脱幼霞能稍濡忍事,或未可知,乃决然佗傺以去,宁流落至死,一暝而不视,岂谓非慷慨扼腕、独立不屑之士也欤?”[9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