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彭昱尧生平著述及其诗文集的研究成果

彭昱尧生平著述及其诗文集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彭昱尧生平著述主要收集在《致翼堂诗集》《致翼堂文集》《忏绮龛词稿》中。其诗文集,先有《怡云楼诗集》40卷和《致翼堂文集》20卷遗稿藏于家,但并未刊刻。其诗集最早的刻本则是同治七年张凯嵩所辑《杉湖十子诗钞》收录的《致翼堂遗稿》3卷,录诗235首。民国十四年陈柱编《粤西十四家诗钞》,收录彭昱尧《致翼堂遗稿》,系抄自《杉湖十子诗钞》。2000年王春林硕士学位论文《〈致翼堂诗文集〉校注》,即以该本为底本。

彭昱尧生平著述及其诗文集的研究成果

诗文集。[清]彭昱尧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排印本。

彭昱尧(1809—1851),字子穆,一字兰畹,号阆石山人。广西平南县人。出身书香之家。生有轶才,聪明好学,但不屑于制艺,而矜尚风节,深得广西学政池生春的赏识,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随池到桂林学廨读书深造。次年池死后,又师从吕璜学习桐城古文。道光十七年(1837年)中乡试副榜贡生,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举人,其间还应广西巡抚梁章钜之邀参与编校《三管英灵集》。道光二十一年至三十年(1841—1850),先后四次进京参加会试,皆落第。于是“归奉母,著书而不复出”。[728]咸丰元年(1851年),病卒于家。在京期间,师从“姚门四弟子”之一的梅曾亮继续学习桐城古文,与朱琦、王拯、唐岳等相切磋,诗文日益精进。还遍游大江南北,交游甚广。虽然科考不顺,终身未仕,又英年早逝,但才华出众,诗文成就颇高,是清朝道光年间广西著名的诗人和古文家,名列“岭西五大家”和“杉湖十子”。亦擅词。[729]其事迹见《(同治)浔州府志》卷二十一、《(光绪)浔州府志》卷四十七、《(光绪)平南县志》卷二十一、王拯所撰《彭子穆墓表》、甘曦所撰《彭子穆先生年谱》。

彭昱尧生平著述主要收集在《致翼堂诗集》《致翼堂文集》《忏绮龛词稿》中。其诗文集,先有《怡云楼诗集》40卷和《致翼堂文集》20卷遗稿藏于家,但并未刊刻。咸丰四年(1854年)唐岳辑刊《涵通楼师友文钞》时,从彭氏家藏的遗稿中挑选最为优秀的文章20篇,辑为《致翼堂文钞》1卷,这是彭氏文集的最早刻本。其诗集最早的刻本则是同治七年(1868年)张凯嵩所辑《杉湖十子诗钞》收录的《致翼堂遗稿》(版心题《子穆诗钞》)3卷,录诗235首。彭昱尧的诗文遗稿经王拯、朱琦等点评校订,由龙启瑞抄录副本,藏于唐岳涵通楼。后来唐岳家道中衰,经清民易代,该抄本淹没不知所终。民国十四年(1925年)陈柱编《粤西十四家诗钞》,收录彭昱尧《致翼堂遗稿》,系抄自《杉湖十子诗钞》。民国二十三年黄蓟于吕镜秋处得见涵通楼“致翼堂诗文钞本”,[730]于次年辑入《岭西五家诗文集》排印出版,即《致翼堂诗集》《致翼堂文集》,合称《致翼堂诗文集》。诗集4卷,按年编排,始于乙未(1835年),止于辛亥(1851年),诗凡647首;文集2卷,录文42篇,有论、序、议、书、传状、碑志、记、赋等。2000年王春林硕士学位论文《〈致翼堂诗文集〉校注》,即以该本为底本。

彭昱尧诗别具一格,能自成一体,内容丰富多样,形式不拘一格。例如,有反映鸦片战争、表达爱国情怀的《明州歌寄查大辛香》《壮勇行》,有反映社会弊病、民生疾苦的《淮南水灾诗》《九日黄河道中》《纪事八首》,有吊古悲今、感时伤怀的《汴梁怀古》《邺中怀古》《朱仙镇谒岳忠武祠》《咏史》,有科场失意、怀才不遇、感叹身世的《大梁秋兴》《感事二首》《十载》,有表达亲友师生情谊的《将归粤西留别查辛香二首》《三君子歌赠伯韩侍御》《孤儿行》《秋燕四首》,有表达羁旅之思的《九日临淮舟中寄故园兄弟》《初八日舟发玉山县是日长至》,有表现山水田园美景的《泛汝南湖》《访唐子实村居三首》,等等,不胜枚举。其诗作有一种突出的豪放雄浑、苍凉沉郁之气,用语奇肆劲健,气势壮阔磅礴,深受韩愈苏轼诗作风格的影响。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卷六称其“诗学精邃,得力于苏,语尤奇肆”,[731]彭昱尧的好友王拯也对他的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其“如万壑笙钟,千山鳞甲,为不可及”。[732](www.xing528.com)

彭昱尧在古文领域也颇多创获。他一生肆力于古文辞,是广西桐城派的倡导者之一。他在古文上经历了三次明显的转变,这和他先后从学问道的三位老师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他在“岭西五大家”中较为突出的特点。早年自负才气,往往激扬文字,气势逼人,“为古文辞,奔腾浩瀚”,有“三苏”之风。得广西学政池生春赏识,带他到桂林深造。《致翼堂文集》卷一中有数篇史论文章,就具有典型的“三苏”笔法特点,例如《论周东迁》一文,针对苏轼“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谬”的论断进行反驳,并提出了“周之失计在忘君父之仇,不在东迁”的观点,全文气势恢宏,史论结合,观点新颖,论述透彻,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他诸如《曹参论》《秦穆公论》等篇,也大率如此。池氏去世后,彭昱尧在桂林又师从吕璜学习桐城古文义法,其古文风格为之一变。唐岳称其“一约之于理法,则才气少敛”,[733]王拯称其“又闻当世所称归方文法于吕,而抑节从之,一屏才气,委蛇绳尺”,[734]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卷六称其“为文学博气伟,神韵极似归有光”,[735]这一阶段他开始接受明代古文家归有光的古文理论,受其影响较大。例如他的《马氏姊哀辞》和《碧漪堂记》,与归有光的《女二二圹志》和《项脊轩志》,在情感表达和写作手法上都十分相似。彭昱尧入京师从梅曾亮之后,文风又为之一变,古文更趋成熟稳健而自成一家。龙启瑞称其“及见梅先生后,其神韵益近震川”,[736]古文风格平易疏淡,注重铸字炼句。例如《致翼堂文集》卷二中的《袁揆斋哀辞》和《天穷子哀辞》,都是彭昱尧为袁昭叙写的哀辞,前者是初稿,梅曾亮对其作评:“有太似古人者宜节去之。”彭昱尧据此做了修改,《天穷子哀辞》便是修改后的文稿,二者虽然改动不大,但仍能从中看出他细心锤炼文章的认真精神和深厚的古文功底。

彭昱尧以才学著称,龙启瑞评曰:“子穆于吾党中,学尤博,气尤伟,极其才之所至,可无所不到。”[737]他虽然科场坎坷,未尝出仕,又英年早逝,未能尽其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视野,但他依然能凭借自己的诗文创作与吕璜、朱琦、龙启瑞、王拯等齐名,成为“岭西五大家”和“杉湖十子”的重要一员,充分说明了其诗歌和古文创作有着非凡的成就,其《致翼堂诗文集》有着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他与众多师友往来酬答的诗文还是研究清代广西文学的珍贵史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