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桂学研究:桂学文献研究》-100种桂学古籍文献

《桂学研究:桂学文献研究》-100种桂学古籍文献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补学轩诗集》及《续刊》,即《鸦吟集》《鹤唳集》《鸡尾集》《鸥闲集》,按时间顺序收录郑献甫自道光十四年之后至同治十一年去世之前的诗作。《补学轩文集外编》为门生林肇元、石建渠所辑郑献甫遗稿。

《桂学研究:桂学文献研究》-100种桂学古籍文献

诗文集。[清]郑献甫撰。《补学轩诗文集》主要包括:《补学轩诗集》8卷,含《鸦吟集》4卷、《鹤唳集》4卷,咸丰十年(1860年)采菽堂刻本;《续刊补学轩诗集》12卷,含《鸡尾集》6卷、《鸥闲集》6卷,光绪五年(1879年)林肇元黔南节署刻本;《补学轩文集》6卷,含《散体文》4卷、《骈体文》2卷,光绪二年(1876年)桂林杨鸿文堂刻本;《补学轩文集续刻》6卷,含《散体文》4卷、《骈体文》2卷,同治十一年(1872年)桂林杨鸿文堂刻本;《补学轩文集外编》4卷,光绪八年(1882年)林肇元黔南节署刻本。上述五种补学轩诗文集,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二十二辑据原刻本出版了影印本,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点校本《郑献甫集》亦收录这五种诗文集。

郑献甫(1801—1872),原名存纻,字献甫,后避清文宗咸丰帝讳,以字行,别字小谷,自号识字耕田夫。广西象州人。道光五年(1825年)举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次年因父病告假南归,随后两年父母相继去世,道光十八年(1838年)以迭遭家难辞官,遂不复出仕。道光十九年(1839年)应招入湖北巡抚伍实生幕,为其子弟授业,因得饱览伍府藏书。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至二十八年(1848年)先后主讲宜州德胜书院、庆江书院,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至咸丰六年(1856年)先后主讲桂林榕湖经舍、秀峰书院。咸丰七年(1857年)为避战乱迁往广州,次年执教广东顺德凤山书院,咸丰十年(1860年)执教广州越华书院。同治元年(1862年)回桂林定居,同治六年(1867年)广东巡抚郭嵩焘奏请朝廷敕令郑献甫赴广东委用,郑力辞不就,清廷赐予五品卿衔。同治七年(1868年)应乡人之请回象州主讲象台书院,并担任《象州志》总纂,同治八年(1869年)主讲柳江书院。同治十一年(1872年)再至桂林,主讲孝廉书院。是年十月卒于桂林讲席任上,终年72岁。郑献甫事迹具《清史列传·文苑传四》。

郑献甫是清代后期广西著名的文人和学者,做官时间很短暂,一生精力多专注于读书、教学和创作、著述。他曾在柳州、宜州、桂林、顺德、广州、象州等地各大书院执教30余年,生徒遍布岭表二省。除前述数种补学轩诗文集外,郑献甫还纂有《象州志》,著有《鸿爪续集》3卷、《补学轩扶鸾诗词》3卷、《四书翼注论文》12卷、《愚一录》12卷、《补学轩制艺》4卷、《制艺杂话》1卷、《补学轩批选时文》2卷、《郑氏家记》1卷、《郑氏家藏书目录》4卷等书,可谓著述等身。在古典诗文创作方面,郑献甫是清代广西一位卓然独立、成就斐然的大家。他一生创作的诗文作品,除了部分青年时期所作,主要收集在前述五种补学轩诗文集中,其中诗20卷近3000首,文16卷500余篇,是清代广西少数诗文高产的作家之一。

《补学轩诗集》及《续刊》,即《鸦吟集》《鹤唳集》《鸡尾集》《鸥闲集》,按时间顺序收录郑献甫自道光十四年(1834年)之后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去世之前的诗作。郑献甫的诗歌创作,数量大,题材广,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他生活在近代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多事之秋,亲身经历了太平天国、两次鸦片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因而他的诗集中有许多涉及近代历史事件的诗作,反映了动荡不安的时代危局,揭发了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深沉的爱国忧民情怀,如描写太平军的《壬子三月贼围桂林即事八首》、描写鸦片战争的《丁巳十月十四日夷人入城十六日携家出城纪事一首》等。此外,他的诗集中还有许多记述遭遇、咏史怀古、描写田园、表达亲情、交游题赠及以诗论诗等方面的诗歌。

郑献甫的诗“非汉非魏,非唐非宋”,[675]反对一味模古,主张有感而发,抒写自我真性情。郑献甫的友人张维屏评价其诗:“杂体遒隽清疏,五律幽峭秀折,读者可味而得之。而老年之作,则有《鸡尾集》《鸥闲集》,因时以寓名,缘情以言志,其韵清越,其格老苍,要皆出于自然,不事规仿。”[676]徐世昌《晚晴簃诗汇》亦称郑献甫的诗“直抒胸臆,无所依傍,骨韵甚秀”。[677]晚清广西诗人最著称者有朱琦、王拯、龙启瑞等,郑献甫“颉颃其间,其伉爽之气,清越之音,亦拔戟自成一队”。[678]他与朱琦相友善,经常往来唱和,袁行云先生赞道:“清季粤西诗人,有此两家,亦不孤矣。”[679](www.xing528.com)

《补学轩文集》及《续刻》,按散体、骈体两大类编排,《补学轩文集》收录文章至咸丰十年(1860年),《续刻》收录文章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补学轩文集外编》为门生林肇元、石建渠所辑郑献甫遗稿。郑献甫天资颖异,学识渊博,其文章诸体兼擅,有针砭时政的论辩考证、有反映战乱的记文叙事、有展现才情的序记述志、有哀悼亲友的祭文墓志等。从他的文集中可以考见他的生活面貌、学术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风土人情。蒋琦龄《小谷郑先生墓志铭》称:“其为学,姿禀超绝,强记博览,自谓于物无所好,唯于书如鱼之于水也。既绝意进取,益贯综六经诸子百家,于经义、史论、古文、诗词、四六骈体皆精之。其文于事物必钩述源委,见于何书,一一疏证之,虽至近至微不漏。其讨论条达委备,无艰苦雕刻之态。”[680]

郑献甫主张为文应当同作诗一样,要直抒所见,反对门户之见,力避道统文派之说。陈澧《象州郑君传》称其“为文章贯串古今,直抒所见,绝去修饰”。[681]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称郑献甫:“学识博通,而遇乱祸,所著《法论》《储材议》《士策》《学宫议》《权论》《治盗说》诸篇,皆对时政立论,言之痛切。尤不喜当时之为文者。以为道无所谓统,文无所谓派。”[682]郑献甫的文章,不拘常格,不分门户,雅洁精练,流畅自然,严谨博通,时人和后人都对其推崇备至。张舜徽先生《清人别集叙录》赞道:“陈澧盛称献甫之辞有曰:二百余年,儒林文苑之彦,迭出海内,及风气既衰,而郑君特起于广西,学行皆高,可谓豪杰之士。澧之此言,信非阿好。故在今日考论近世桂学之盛衰,要必推斯人为最通博焉。”[683]

郑献甫诗文的最大特点是富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和独到的眼光见地,直抒胸臆,博雅通贯。《古今广西人名鉴》对其做了十分恰当的评价:“博学强记,富于历史眼光及批评精神……为文直抒所见,力辟道统文派之说;诗亦体格苍老,出于自然,不事规仿;于广西文学界独张一帜,与雍正间谢济世皆为思想解放之急先锋。”[6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