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万历朝富庶的光环渐渐退去之时,明王朝开始了其不可挽回的末世之路。经过万历、天启时期的挥霍,至朱由检接手时,明政府财政紧缺,军队腐败,外有后金窥视,内有农民起义,可谓内忧外患,危机重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几十年党争的影响,政府各部门已然是帮派林立,明争暗斗,做事推诿,贪污成风。整个政府机构,犹如一架长满了锈斑、不堪运转的庞大机器,已难以启动,更谈不上高效运转了。
面对这种情况,崇祯帝朱由检心急如焚,他恨不得一夜之间就能改变这种局面,急躁情绪油然而生。作为年轻的皇帝,毕竟缺少政治经验,在处理许多棘手的问题时,不免急功近利,结果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是越搞越糟。曾有臣下上奏,认为他做事操之太急,但朱由检却刚愎自用,根本听不进去。他自己能够做到严于律己,同时希望臣下也能同样做到。但这实际上是不现实的。于是问题越来越多,焦虑失望之余,他又迁怒于文武百官,责备他们不能恪尽职守,于是出现了严厉惩处文武百官的“重典绳下”的局面。他认为用人不当,便频繁换人,诛杀朝官。据统计,崇祯一朝十七年,兵部尚书换了十四人,刑部尚书换了十七人,内阁大学士前后任用五十人,还有七名总督被杀。
“重典绳下”的直接后果便是导致了君臣之间开始离心离德。朝中大小臣僚因“功令太严,(皇上)恩威莫测”,深恐一不小心,触犯龙颜,性命不保,故而不敢出头做事,敢于犯颜直谏的人越来越少。这使得朱由检身上的缺点不仅得不到克服,反而越来越严重。随着朝政中的问题越来越多,朱由检对朝中的文武百官也越来越不信任,君臣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重典绳下”的政策,没有带来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丝毫好转。这时的明王朝实际上已是病入膏肓、积重难返了。当时朝臣之间的门户之争依旧存在,朋党之争依然不息。崇祯对士大夫的门户之争采取坚决禁止的态度,规定:凡已颁示天下的“钦定逆案”,不许翻案;并严禁臣下互相党附,分门别派。但收效并不明显,其中最著名的则有复社与阉党残余之争。[80]
明兵部报告“开城款迎”农民军的行稿
复社的创始人是太仓人张溥和张采。它原是一个以文会友的文人社团,是一个生员的结社,其成员绝大多数是为了争取科举考试合格,才来入社的。张溥、张采以“光复古学,务为有用”为宗旨,标榜新学,追求经世之学。这样,不可避免地像东林党人一样,触及时事,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后来,它的规模几经扩大,包括了江南地区好多社团。当时许多东林被难遗孤如周顺昌之子周茂兰、黄尊素之子黄宗羲等都是复社成员。从人员组成及复社宗旨来看,复社中多为正直的士人,并有强烈的为民着想的民本思想。但是,复社在同阉党残余的斗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浓厚的门户之争的色彩。士大夫之间的门户之争实已成为崇祯时期政治黑暗的痼疾。
明政府已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一方面,山海关外的清兵正虎视眈眈地窥探中原,时刻都有越过长城边隘、进逼北京的危险;另一方面,关内农民起义此伏彼起,明王朝实已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此时的朱由检,纵然是竭尽全力,也是无力回天了。
李自成在河南取得战略优势后,便移师南下,进军湖广。崇祯十五年(1642)冬,李自成攻下湖广重镇襄阳。第二年一月,又攻下承天,李自成被推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发表檄文,历数明朝昏主罪恶,宣布“兴仁义之师”,剿兵安民。同年三月,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称“新顺王”,创立了新顺政权。
新顺政权建立后,李自成决定进取北京,推翻明朝。他采纳了顾君恩的建议,制订了先取关中作为基地、然后经山西攻取北京的作战计划。(www.xing528.com)
明代《坤舆万国全图》(引自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
崇祯十六年(1643)八月,明政府派陕西总督孙传庭领兵阻击李自成。依孙传庭的计划,原打算先守后战,这不失为稳妥可行之计。但崇祯一心想迅速剿灭农民军,一再催促孙出战。当两军对峙时,连日阴雨,明军粮运不济,又被李自成派人截获,从而使明军军心动摇,被李自成打得大败。明军死伤四万余人,丢弃辎重数十万件。李自成乘胜追击,十月,攻破潼关,击毙孙传庭,占领了西安。经过这一战役,明政府再也无力阻挡李自成的胜利进军了。
崇祯十六年(1643)地租簿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建国号大顺,建元永昌。并任命大学士以下官员,开科取士,以进一步完备大顺中央政府机构,正式表明要取明朝而代之,并兵分两路合击北京。同年二月,李自成率部渡过黄河,攻克太原;接着又连下大同、宣府,夺取居庸关、昌平,一路上几乎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大军逼近北京城。一路上,大顺军纪律严明,宣布“蠲免钱粮”,或“五年不征”,或“三年不上税”,并提出“平买平卖”口号,实行公平交易,受到各地人民的欢迎。
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占领成都后称帝,正式建立政权,国号“大西”。明朝廷内外的官员们,平素里党争立派时,个个能言善辩,互不相让。而如今在这国难当头、需要承担责任的关键时刻,却都推诿不决,使明廷一次次地贻误了战机。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走投无路,在紫禁城北面煤山(景山)的一棵树上自缢身亡。临终前他在衣服上写下遗诏:“因失江山,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并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张献忠大西政权所铸铜印
至此,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朱由检在位十七年,试图挽狂澜于既倒,虽然出现过转机,终未能成功。在内忧与外患的两面夹击下,最终无奈地上演了一出“并非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