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于宣德十年(1435)病死,皇太子朱祁镇继位,是为英宗,年号正统。这时朱祁镇只有九岁,太皇太后张氏(朱祁镇的祖母)委任“三杨”等主持政务。因此,正统初年,基本上继承了前朝的各项政策。但英宗年幼,这就给了宦官王振以专权的机会。
明英宗朱祁镇像
朱元璋深知汉唐晚期宦官之祸的教训,故而对宦官控制极严,对他们做了种种限制,宦官的人数在百人左右,品级最高不得过四品,不许宦官兼任外臣文武官衔,不许穿朝中大官服,诸司不得与宦官文移往来。为严禁宦官干政,朱元璋甚至还立了一块牌子,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宦官实为内廷洒扫应对的杂役。
但到朱元璋晚年,宦官已开始参预部分政务,像税务、茶马贸易等。朱棣是依赖宦官通风报信而起兵成事的,当初他之所以敢孤注一掷,长驱金陵,就是因为他从宦官那里得到了确切的情报,知道南京空虚。有的宦官甚至还为他拼杀疆场,多有战功。故而其登基后对宦官特别倚重,宦官的出使、监军、分镇等都始自永乐年间。朱元璋曾规定宦官不许读书识字,但自永乐朝已开始派人教宦官们读书识字,宣德时设内书堂,请通晓经史的大学士陈山担任教师,以后宦官读书成为定制。宦官经过培训,学会读写,一些资质上乘的人“多通文墨,晓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奸”,成为皇帝处理政事的帮手。[34]
张三丰像。张三丰,明道士,曾在武当山幽居,明太祖、成祖多次遣使求之不得。明英宗封他为“通微显化真人”。
明代太监之祸始于王振,烈于刘瑾,极于魏忠贤。王振是河北蔚县人,入宫前曾在家乡读过书,由儒士而为教官。后来遇到明朝皇帝下“有子者许净身入内”的诏令,便净身入宫,授宫人书。由于入宫前他曾在官场中混过,对于官场内的尔虞我诈有几分了解,故而在玩弄权术方面,远远高于那些长期待在宫中的太监;他本人又读过书,虽然科举未中,也算熟通文墨,这又是那些仅在宫中内书堂里学过几天字的小太监们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他进宫后,很快便深得朱瞻基的信任,被委派侍奉太子朱祁镇读书,升任为司礼监太监。(www.xing528.com)
朱瞻基死后,朱祁镇年幼,对王振很是敬畏,称他为先生而不呼其名。朱祁镇年幼贪玩,王振总能投其所好,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以期博得小皇帝的好感。而在公众场合,却又表现出一副忠心耿耿、一心为主的样子。有一次,小皇帝在宫内与几个小太监一起玩球,被王振看见,当场喝止,第二天上朝时,又当着众阁臣的面,当场跪奏进谏道:“先皇帝为一球子,几乎误了天下。如今陛下又重蹈其覆辙,将祖宗社稷置于何地?”其谏情真意切,以至于感动了当时在场的杨荣、杨士奇和杨溥,“三杨”叹道:“没想到宦官中还有这样的好人!”
正统初年,朝中因有“三杨”辅佐,王振尚不敢造次。每次到内阁传旨时,都表现得恭敬小心,谦虚卑微,站在门外候复。倒是“三杨”时常请他入内予坐,非常客气。朱祁镇即位之初,太皇太后对王振存有戒心,一次当着众大臣的面,训斥王振侍奉皇帝不守规矩,欲赐死王振。后经朱祁镇和众大臣求情,才被免于死罪。此后,王振更加收敛自己,极力讨好“三杨”,奉迎太后,而暗地里却拼命勾结内外官僚,积蓄势力。正统六年(1441),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修建完工,朱祁镇大宴百官,根据明朝礼制,虽然是得宠宦官,也不得参加帝王廷宴。朱祁镇怕王振不高兴,就派人去看他。结果发现王振正在家中大发雷霆,并自喻周公辅成王。朱祁镇连忙下令打开东华门的中间大门,让王振来参加宴会,在座的文武百官也赶忙起来迎拜。
正统七年(1442),太皇太后张氏病死。在此之前,杨荣已先病逝,杨士奇则因为其子触犯刑律被捕入狱而称病不出,“三杨”中只有杨溥尚在朝,而新进的阁臣大多平庸无能。王振认为杨溥“年老势孤”,不足为虑,便无所顾忌地揽权植党。他除去了朱元璋时所立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禁牌,令他的侄子王山当上锦衣卫都督同知、王林担任锦衣卫指挥佥事。从此,大权独揽,横行霸道。凡是触犯他的,便唆使其同党诬构罪状,妄加迫害,百官稍有不敬便大祸临头。侍讲刘球上奏指斥时政,被下狱肢解而死;御史李铎,因不肯下跪而充军铁岭卫。在其淫威之下,百官屈膝,公侯奉承,称王振为“翁父”。王振还公开卖官鬻爵,多方搜刮,在京城内外大建第宅。其他宦官和官僚也纷纷效仿,一时间,权势之家,广占民田,普通百姓的负担却日益沉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明朝宦官专权,从王振开始。[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